文/盖吉忠
大罗镇中学位于大罗镇北端,校园宽敞明亮,云杉绿树成荫,环绕操场一周,树下红蓝的彩绘与绿树交相辉映,彰显出校园和谐之美。清晨,各种鸟鸣的和谐之音常常传入双耳。站在教学楼的台阶上俯仰校园是一幅生态山水画,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看着如画的校园又把我的思绪带入从前的回忆。
1978年,我读初一,那时,大罗镇中学位于镇的东部,学校四周是土大墙,土大墙像一位沧桑的老人,日夜守候着校园,也在守候着校园的和谐与安宁。我记得当时学校开西门,没有大门,没有校牌。教学用房前后两栋矗立在操场的南北两侧,都是一面青房,门窗年久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教室的地面是原始的土地,学生扫地时都得浇上水,如不浇水,灰尘四起,呛得人难以呼吸。学生课桌“肢体”破损,东倒西歪。桌面刻划随处可见,桌凳紧张,有时三个人同挤一张桌子写字。那时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与现在是天壤之别,有的门窗没有玻璃,就把塑料布钉在窗棂上,风吹在上面,发出响声,那声音至今还在我的耳畔环绕,令人生厌。冬天,教室里非常冷,学生坐在教室里上课,手脚冻得如同猫咬一样疼。写字时,手都拿不出来,不听使唤,写的字歪歪扭扭。学生冷得实在受不了时,老师就让学生活动活动手脚。就是在那样的学习环境,学生坚持上课,教师教学严谨,爱岗敬业。学生有不会的知识,教师耐心地辅导学生。那时,刚实行改革开放,国家非常重视教育,恢复了高考,学生学习刻苦,深懂知识的重要,想用知识改变命运。
那年,大罗镇人民政府投资30万元,在现在的大罗镇中学操场南边建起了一栋1000平方米的砖瓦化校舍,那时的校舍是大罗镇最好的建筑。学生坐在宽敞的教室上课,心情无比激动,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能住上砖瓦化校舍。教室宽阔,每个教室能容纳五六十人上课。学生终于结束了冬不避风,夏不遮雨的学习环境。
学生坐在粉刷一新的教室里上课,课桌全是崭新的两人一桌。黑板是用水泥抹的黑板。与以前相比,无论教学用房,还是学生课桌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冬天,室外冰天雪地,室内温暖如春。学生坐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课,心情怎能不激动,怎能不高兴?那时教育抓得紧,教师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每天教师们早来晚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他们像春蚕吐尽最后一根丝,辛勤耕耘在教育这片沃土之上,为教育的长足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如今,你走进大罗镇校园,又是一番喜人的景象,高大的灰色教学楼矗立在操场北面,教学楼的东边是食堂,食堂里宽阔整洁,现代化的厨房,设备非常先进。食堂能容纳200多人同时用餐,学生每天吃着可口的饭菜,享受着党的阳光雨露。食堂饭菜一周不重样,不给学生吃剩饭剩菜,食堂采购食品严把质量关,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走廊和室内墙壁挂上了字画,都是论语名人名录等。浓厚的校园文化给学校带来了生机活力。学生在宽阔的教室里上课,单人单桌,现代化的教学是以前无法相比的,教室的地面砖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冬天室外寒风刺骨,室内春天般的温暖,学生坐在供暖的教室里上课,穿着线衣上课。室内温度20℃以上,学校集中供暖,结束了多年土炉取暖的历史。我作为一个老教师,目睹了学校的变化,深感党的伟大,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新时代,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党领导的结果。
毕业班学生全都住宿,宿舍干净整洁。室内有卫生间,享受着现代化的设施。学校操场绿树成荫,每年夏天鸟语花香,学校如同一座美丽的大花园,鲜花盛开,芬芳四溢,书声琅琅,共同演绎着校园和谐的文化氛围。
几十年来,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美如画,书声声声入耳。学生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有这些,都是党领导的好啊!我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不忘党恩,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做时代的强者。学校的变化更能彰显党的伟大,给我们创造了如此辉煌的生活环境!
作者简介:
盖吉忠,黑龙江省庆安县大罗镇中学高级教师,北林区作协会员。小说、散文、诗歌在《北极光》《西北文艺》《青年文学家》《绥化日报》《伊春日报》发表。
编辑:知音识曲
“中国经典文学”栏目发布优秀稿件。投稿微信136064580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