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 落 春 犹 在
作者:王瑞初
今年三月末,我与老伴自南方返汉,瞧见小区的花同往年一般,开得绚丽缤纷:茶花,红若烈火,白似瑞雪,粉色的宛如小姑娘粉嘟嘟的脸颊;迎春花,这儿一片,那儿一簇,恰似一群群金色的小蜜蜂;高大的玉兰,先开花后长叶,白色的玉兰花满树堆积如积雪,记得我曾为此发出“春来花似雪”的慨叹;低矮的紫荆亦是先花后叶,那些紫红色的小花儿成团成簇地挤满了枝干;每年最令我期待的,要数小区里的樱花:其树型比武汉大学的樱花树略小,开花稍迟,每年恰好等我这只“候鸟”从南方归来时绽放。它的花朵硕大,花色白里透红,红中泛白,仿若桃花,又像荷瓣,美得让人百看不厌!而且,我们小区的樱花还有一大特色:花期比武大樱花长得多,这着实满足了我等爱花人的心愿!我满心欢喜地期待着这“最美人间四月天”,期待着我们小区四月份那格外美丽的花事……
然而,今年春天的风雨格外频繁!四月初的一夜狂风暴雨过后,我心中隐隐有了不好的预感。早餐过后,趁着雨停的间隙,我拉着老伴去看小区的花,“我的天呐!”我忍不住心疼地叫出声来:茶花树下,落红堆积如山;我钟爱的樱花树下,轻红遍地洒落;玉兰树下,好似一片洁白的积雪!唉,正应了柳永所言:“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老伴望着我,温婉地问道:“怎么啦?莫不是要哭了?”我回过神来,淡淡一笑:“不会的!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啦!”的确,如果回到 60 年前,我或许会惆怅、叹惋,甚至流泪,为这“红消香断有谁怜”而悲叹,为这“人间最是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而郁郁寡欢,但如今,我不会了!
如今,已至八旬的我,面对成堆成片的落花,心中所想的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耳畔回荡的是“春去春会来,花落花会再开”……
我与老伴一边漫步一边交谈,他给我讲述了一个“春在堂”的故事:清朝时有一次大考,考生们打开试题时都愣住了:“落花”?!“哎呀,这么个题目,可怎么写呀?”老伴笑着说:“怎么写?可想而知呗!”是的,我想也会是一片伤春惜花的悲叹罢?老伴接着讲道:主考官曾国藩阅卷时,正摇头皱眉,忽然眼前一亮:有个考生俞樾的主题竟是“花落春犹在”!独辟蹊径,积极向上!读完试卷,曾大主考连声称赞,将其录取为第一名——这一下造就了一位清代大儒!俞樾后来把自家的庭堂命名为“春在堂”。
风停雨住。在小区一片“绿肥红瘦”之中,竹畔的桃枝上挂满了毛茸茸的小桃子,腊梅枝头簇拥着累累的青梅子,茶花树丛间也点缀着油亮的茶籽儿……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印象深刻的两个现象:秋天,小区的桂花繁多,秋末桂花落得满地金黄。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部分桂树像是遭了霜打雪摧一般,枝条纤细,叶子略显干枯,不再如从前那般碧绿且富有光泽!而旁边另一些桂树却依旧碧绿茁壮,叶子油亮油亮的!“这是怎么回事?”渐渐地,我发现那些瘦弱的桂树上结出了一串串的桂子!啊,为了结子,为了传承,母桂奉献出了自己的汁液精华,就如同人类的母亲,为了孕育后代,以血化乳,历经万千艰辛!后来我还观察到小区门口的银杏树也是如此:果实累累的母树在孕育结实期间往往显得枯黄瘦弱,枝叶低垂,而不结果的银杏树则始终生机勃勃,枝枝挺拔向上。花落果成,“母瘦儿渐肥”啊!传承的艰难,母爱的伟大,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同理!
落红“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拳拳的慈母情怀!自然界中的植物如此,动物又何尝不是这样:“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大雁浴血奋战恶鹰,为保护雏雁不惜血羽纷飞;母鹿甘愿为小鹿垫身,不惧坠落深谷,只为让幼仔逃生!人类更是如此:地震废墟下,奄奄一息的妈妈拼尽最后一丝力气,也要护住怀中的幼儿!产房中难产的妈妈听到医生问“救大人还是救孩子”时,竭尽全力喊出:“救孩子啊”……母亲无私,从古至今从未改变!母爱伟大,比天高地厚!
落红“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更是伟大的奉献精神!正因为有无数科学家甘愿隐姓埋名,刻苦钻研,我国的原子弹、氢弹才得以升空!科学家郭永怀在飞机坠毁的最后一刻,把珍贵的科研资料紧贴胸口,与警卫员紧紧相拥护住资料!空难现场,当人们用颤抖的双手艰难地分开两具烧焦的遗体时,发现珍贵的资料竟然完好无损!……正是无数科研工作者无私、无我的奉献,才有了祖国的强盛!
在氧气稀薄的雪域高原,在人烟稀少的偏远海疆,正是因为有万千战士甘愿远离亲人、坚守边陲,才有了祖国的安宁!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无私奉献,才有了祖国的繁荣、人民的幸福!这其中,有多少工人、农民和普通员工挥洒汗水,有多少医生救死扶伤,在疫情肆虐时拼搏奋战;有多少教师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地教书育人!在汶川地震时,有老师不顾个人生死,像母鸡护小鸡一样,用身体护住学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扛住垮塌的房梁!在我们《当代文艺》交流群中,就有以“刑天”精神战胜恶疾、死里逃生不忘回归讲台、不忘学生的王玉权老师;在我们的同学朋友中,还有年届八旬的科学工作者退而不休,仍努力工作,奔走全国传播科普知识的郭传杰等等,更有众多老人老而不朽,退而不休,在奉献余热!……
啊,这些可歌可泣的,不都是“落红”精神吗?今年刚满百岁的诗词研究家叶嘉莹先生有诗云:“一任年华水流东,莲华凋处孕莲蓬。”多么贴切的比喻!苏轼老眼昏花,“浮空眼缬散云霞”了,却仍然能够“无数心花发桃李”。“花落春犹在”!让我们每个人都把春天留在心间吧!
“春归何处?”春在人心!
春有多深?“春随人意!”
【作者简介】
王瑞初,女,1944年11月生于湖北省浠水县,1967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参加《古典诗歌鑑赏》(武汉出版社出版)、《配画唐诗一百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配画宋词一百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及《中学生汉语规范化读本》(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等书籍的编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