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七彩晚年人生的吴永珍作者:曹学仁
(一)
吴永珍,1939年出生于万荣县皇甫乡东杜村,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2000年代初,从教师岗位退休之后,她不想无所事事坐养终老,决定找些自己乐意且有益于社会的事儿干。从哪里着手呢?她发现一件有意义的事,父母辈们在生产生活中,常常触景生情,脱口溜出一些动听的的民谣(群众惯称“口歌”)。这些民谣有些是祖辈传承下来的,有些是当代一些有头脑和口才的人,应时应景编创而被大家认可的。其特点是,没有固定作者,地域性时代性很强;内涵丰富,大至国家兴亡,小至婴童催眠,国事、家事、世态、人情、农事、民俗、婚姻、爱情等等,包罗万象。生动活泼,长短不拘;通俗易懂,押韵上口;讴歌讽喻,诙谐幽默,喜怨皆趣。表达方式:灵活多样,无论男女老幼,可根据自已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找出记忆中对应的民谣,当众表述;也可以个人在对婴童的摧眠、抚慰或漫长枯躁的劳动中,随意自哼(内容心知)自说。长篇的叙事民谣,则多由民间乐队配以鼓板或乐曲表演。但是,这些无以计数的民谣,却如璞玉深埋泥土只在民间口头传诵,而无缘跻身于文化艺术殿堂。永珍认为,应该从社会认识层面,确立民谣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为其争取一席之地,同时将其视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传承。思路清晰之后,她决定亲力亲为,做一个以文字形式记录和传播万荣民谣的拓荒者。
吴永珍生长的原万泉县东乡,自古民谣盛出,抗日战争时期,有些咒骂日寇侵略和讽喻蒋闫军消极抗日的民谣,就出自他们东杜村一位编口歌的高手。永珍天资聪颖,性格开朗活泼,口齿伶俐,自幼就是个口歌篓子和说口歌的小能手。她开始尝试将自己记忆中的一些民谣记录整理成文,先后投寄运城、山西等地报刊的文化栏目,一经发表,很快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
2003年,万荣县后土文化研究会《后土文化》杂志创刊(季刊,陈振民任主编的十一年期间,还出过双月刊)。2004年,首任主编陈振民先生慧眼识珠,非常看好民谣挖掘的文化价值,因此特为吴永珍开辟了《河东民歌专辑》,每期必载。这个平台的设立,对吴永珍既是压力,更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当时,网络传媒还未完全普及,她除在本村出东家进西家访翁问妪外,还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风尘扑扑到外村、外乡甚至稷山、临猗等临县搜集。搜集不容易,编辑也不容易。搜集到的民谣,往往良莠不齐,魚龙混杂,编辑不是简单的搬家,仅从口语转换成文字,而是要字斟句酌由表及里地筛查过滤,既要做到保留民谣原创本意、方言特色,同时也要照顾广大读者理解和接受的普遍性。有些民谣特别是一些篇幅长的民谣,整理难度无异于再创作,劳神耗力,个中苦乐,只有她本人自知。
《河东民歌专辑》,在《后土文化》期刊连载数年后,已成为该刊最受欢迎的栏目之一,吴永珍的名字也因此被广大读者所熟知。随着网络日渐普及,河东各县一些认识甚至不认识的读者,被其执着的精神所感动,主动为她提供当地民谣线索。她的同学、朋友和儿女也都纷纷在微信群里赏读、评论、转发,以至还有海外的朋友们,也喜欢上了这一充满故乡泥土香的民间文艺之花。运城市委宣传部,对她积极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运城电视台《河东书房》栏目,专程为她制作、播放了一期节目。万荣县委、县政府授予她“十大农村宣传文化标兵”,特别还获得了山西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13年,吴永珍将这一时期搜集到的民谣,汇集出版了《万荣民谣》一书。人们满以为她该罢手乐享清闲了,但她没有就此止步,尽管年龄不饶人,身体渐不如前,搜集工作也步入深水区越来越困难,她仍然如老牛负重般地继续在这条路上奋力前行。2020年下半年《后土文化》停刊,2022年她又接续为新创刊的《万荣文化研究》供稿。积跬步至千里,堆筐土而成丘,历经二十余年艰苦付出,截至2022年,包括之前已出版的《万荣民谣》在内,总计已抢救搜集民谣600余首。在运城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吴永珍编著的19万余字的《河东民谣》一书,经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河东民谣这株本不起眼的乡野小花,经吴永珍的精心培育,已经融入社会文化生活,并在文学艺术的百花园里扎根繁衍,绚烂绽放。
(二)
万荣文化圈的人都知道,马力(又名马天文)和吴永珍是伉俪情深的文化双子星。马力是山西省山药蛋派作家队伍中的一员骁将,曾担任万荣县文化局长、文联主席等职,是万荣县委、县政府授于的“十大文化功臣”之一。老马2018年因病不幸逝世后,留下大量存书,抚书思夫,在深深的怀念中,吴老师思考着这些书籍如何珍藏的问题。她萌生了一个想法,办一个农村家庭图书館,让老马和自己众多的藏书活起来,供全体村民借阅,为活跃农村文化贡献绵薄之力。
当她将这一想法告诉在外地工作的儿女后,他们举双手赞成,并积极协助老妈付诸实施。他们首先将老家东杜村三间北房腾空,各自搜集整理自己的藏书。女儿小霞在北京工作,她的同事和朋友们得知消息后,对吴老师这一义举高度赞赏之余,纷纷从四面八方捐助图书。家里原有的书柜已远不能满足需要,儿子马彪又添置了部分新柜。历经两年的筹备,一个具有8000余册书籍的小型庭院图书舘初步形成。然后制做牌匾,(他们谦虚地将其命名为“陋室图书舘”),建立借阅登记簿,制订借阅制度。准备就绪后,即向全体村民发布“吴老师家庭图书館正式对外开放”的告示,公布了錧内的图书种类、借阅时间和办法。从此,经常有退休干部职工、节假日回乡的学生及爱书村民登门借阅。去年春,笔者得知消息后曾前往参观。三间北房内,西、北,东三面靠墙整齐排列了八九个书柜,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历史、儿童读物...等各类书籍,摆放的满满当当。因为时间紧凑,我快速浏览着那些令人眼花瞭乱的书目,不由心中涌起对马力老友的深切怀念,也对永珍的奉献精神充满了敬意。临告别时,承蒙老同学惠顾,慨允我这个外乡人借阅了四卷《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当然,我也自觉地履行了借阅登记程序。
2023年暑期,西安某大学一对教授夫妇来东杜村探亲。他们在巷道转悠时,无意中发现了悬挂于巷道墙上的“陋室图书館”示意牌,寻门而入,受到了主人吴老师的热情招待。经过里里外外参观、拍照和长时间的交谈后,他们啧啧称奇。回到西安后两位教授发微信称:“吴老师:本是探亲,无意结识了您,让我们很感动。您惠及乡里的文化传播活动,编辑民谣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过往生产工具的保存,都让我们敬佩不已。您干的都是功德无量的事,言谈举止中体现的是贵气,我们将以您为榜样,干好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
山西省妇联曾授于吴永珍老师“三晋书香家庭"荣誉称号。
这些年,每当春暖花开,回农村老家居住的日子,也是吴老师采集歌谣和修养身心最愉快的日子。在这里,可近距离观赏孤山的苍松翠柏、奇峰怪石,展望无际的田野秀丽风光,聆听庭院旁深涧沟壑里风来雨去。更令她欣慰的是,融入那些熟悉亲切的乡亲们生活中的快乐与舒畅。筹办家庭图书馆时,一个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把自家小院创建成花园式庭院的规划也开始同步实施。儿子马彪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艺,负责设计和施工。如果你有机会来到东杜村,舞台以西镶有“惟善为宝”四字匾额的院门,就是吴老师的家。进入大门,迎面墙上嵌一方石刻,内容系山西省著名书法家徐文达先生赐墨的《陋室铭》全文。向南数米远是精工建造的“福”字照壁,两旁有副石雕对联:“雅度春风初转蕙,澄怀秋水自藏珠”,意蕴含蓄高雅,恰好地表达了庭院的优美和主人格局的不同凡响。大门匾额和照壁上的字、联,均由华北电力大学教授、书法家吴高歌所书。由此转西进入院內,面前的一切让你顿感新奇。
院中以矮花砖墙相界,中心建一古色古香的木构凉亭;东墙根木廊花架上葡萄、紫藤等蔓科绿植缠绕;南墙上爬山虎如绿毯般密布;花墙内角落处,银杏树婆娑、石榴树火红、青竹挺秀;凉亭四周地面种植有黄瓜、豆角、西红柿、茄子、韭菜等时鲜蔬菜。花墙内小径旁,牡丹、月季等地栽、盆养的多种花卉,随季节轮替竞相绽放,蜂飞蝶舞,芳香四溢,令人心旷神怡。一位客居外地的学生和爱人,来东杜村探望久违的吴老师后撰文称:去过北京的一些皇家花园,但都觉得无法与老师的园林式小花园媲美。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将自己的大部分心血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河东民谣的采访、整理和撰写的同时,又是如何亲力亲为将自己普通农家小院装点成小花园的?真不可思议......加之老师生活简朴节俭,骨子里透放的高贵品质、文化修养、文雅谈吐,她简直就是我心目中的女神。吴老师也不无自豪地对学生说:我在农村住自己经手建造的房屋,干自己想干的事,呼吸免费的天然氧巴的氧气,吃自种的无污染蔬菜,你们如羡慕,退休后也回农村居住。
(三)
西安两位教授,在微信中提到吴永珍“保存过往生产器具”的事,指的是她对农耕文明非遗文化传承所做的工作。
伴随社会的发展进步,过去农村种地使用过的犁、楼、耙、耱,役使牲口的绳索、鞍套等一系列农具,近二十余年已渐被农业机械化所取代。过去鋪和盖、穿和戴所依赖的土布纺织工具,如纺车、织布机等,也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并被逐渐淡忘。现在村民们面对家里这些过时的生产工具,除少量亷价出售给某些收藏单位外,大都是毁弃了之。针对这些现象,吴永珍另有一番考虑,她认为从自己做起,将这些代表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生产工具尽可能保存下来,将土布纺织技术传承下去,让子孙后代从直观中感受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将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当然,保存这些工具既需要一定的空间,也影响家庭环境整洁。她家院子旁紧临深沟,建院之初曾留有4米左右的安全保护地段,正好可供利用。她请工匠在此搭建起一排简易插廊,然后把自己收集到的部分农具,陈列于廊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更在意完整保存陪伴了自己大半生的纺织工具:小到纺线锭,缠线穗的牛角核,绕线轴筒,穿经线的舌,折线子的铁杵,织布机,撑布的鸡爪,老家尺等:大到拐线车、纺车,织布机等,一样都不缺少。这些纺织器材的完整保存,和吴永珍在织布机上的操作示范,让两位教授连呼"大长了见识"!
从少年时代开始,在母亲的调教下,永珍就已是纺织和针工的能手了,参加工作和退休后也没有放弃过。2010年代初马力友在世时,我去他县城的家里闲聊,刚进门一眼就看见摆放的一个还在织作过程的织布机。我和永珍开玩笑说:“都什么年代了,你还在织土布!特别是让织布机登上城市楼房,估计不仅万荣,恐怕在运城地区、山西全省也没有第二人了吧?你给万荣争精神添彩了。”他们夫妇听后笑的脸上开了花。永珍还顺嘴来了句:“不织手痒嘛!” 永珍在农村居住的日子里,村里另外还有几位勤劳的老姐妹,也还在坚持织土布。他们年龄最小的77岁,年长的89岁。大家在一起闲聊时,常听她们慨叹:“我们是会纺花织布的最后一茬人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她暗自想,农村手工纺织普遍停止后,不少中老年女性手头,都还不同程度积存一些线穗、筒线或已经浆洗、印染过的线子。她决定和这几位老姐妹一道,将手工织布技术坚持下去,做为“最后一茬会织土布的人”,留给社会和后人们的一份特殊纪念品。
为了活跃气氛提高积极性,她经常招呼大家在一起,讨论各自布匹花色品种的设计方案。折棉子(理经线)需用人工较多,大家便分工协作,腿脚灵便麻利的负责往返拉线轴,腿脚不便的坐下来递线、关舌,眼睛好使的负责接断线,永珍则计算设计花型调节,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过去纺花织布被视为农村妇女们一项辛劳枯躁的基础劳动,此时,根根棉线像琴弦般跳荡起伏,线轴哗哗啦啦的转动声犹如激越悠扬的琴声,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操作,在讨论交流中解决技术难题,是在劳动却又似在娱乐和锻炼,引来了不少年轻人驻足观赏。几个小时后,一项复杂的织布工序在协作中结束,她们虽然身体显得有些疲倦,但内心却很兴奋和快乐。
一个偶然的机会,吴永珍在本村一位巧妇家里看到一块韭菜花土布手帕,织造工序非常独特,工艺已经失传。她兴趣大增,将手帕借回家仔细研究起来。她又把另一位老姐妹银群请到家,两人戴着老花镜,手持钢针,逐色逐线拨弄、观察、探讨,终于破解和掌握了各色经线、纬线,在“舌”缝里通过踩交闪交的特殊处理技巧,经过繁杂的备料和上机试织,成功织出了理想的韭菜花手帕。
今年4月,永珍因恙从运城医院治疗康复回到县城后,我和老学友張致祥相约去看望她。她取出两块韭菜花手帕,赠给我们每人一块留念。看着这块15公分见方的彩色土布手帕,花色之繁,编织之精,简直让我俩惊呆了。通过她的解释,我们知道在韭菜花手帕的织法上,她们不仅无师自通地成功继承了这一传统手工织法,永珍还在织造过程中融入了新的创意。她指着手帕花纹说:第一段是柏叶织法,重用浅绿色,命名“苏堤春晓":相邻的墨绿色织法是韭菜花,墨绿色之间夹粉色线条,名为“夏荷盛开";下来是浅绿色中间夹金黄色,命名“秋菊傲霜”;最后一个是红白相间的另一种柏叶图案,命为“雪映红梅”,综合起来,可概括为一句吉祥语:春夏秋冬四季平安。我们听后连赞:“一块土手帕被您编织出了诗情画意!”
吴永珍不想把这一攻关成功的传统织造技艺据为她们一两个人的专有,她认为让更多的姐妹们掌握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因此,她在微信群里公告村里的姐妹们:“彩色土布韭菜叶手帕织法的技术工艺,我和银群两人已经破解.….…现在我家里已把经线备好且上机了,纬线也备了不少。哪位愿意学习请到我家来,免费提供学习机会。”她还鼓励大家,虽然没有什么经济效益和实用价值,但这种织法体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智慧与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纺织文化值得我们传承。“希望大家来试织,权当玩哩。”“权当玩哩”,说得很谦虚,但其中蕴含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非常值得赏识。
晚年生活究竟应该怎样度过呢?答案肯定五花八门,见仁见智。吴永珍退休后,用20多年的时间持之以恒地搜集编辑《河东民谣》,创办家庭图书館和花园式的庭院,收存农耕文明时期的生产工具,探索传承土布织造工艺。她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营造自己的晚年生活:做自己喜欢且力所能及的事,做惠及身心且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始终保持一份好奇心,一份期许,一份耕耘,一份精神美好,在随意、充实、繁忙、快乐中度过每一天。
吴永珍就是这样一位以七彩阳光编织自己晚年生活的人。
(2024.6.28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