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自己50年的生活工作,我想用中庸一词来概括。更多的是不温不火刚刚好。
中庸,指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到了知天命的年岁,很多事儿都看开了,也想通了。中年犹喜静,独处的时候更多了,冬日暖阳下,午后阳光灿烂的日子,独步在江边城外,胡家岗的老榨油坊前,五环桥下,哼唱点儿儿时的小曲儿,什么都不用去想,什么也不用去想,对着天空发呆,河堤下的长椅上迷糊会儿。
处于尴尬的境地,不急不缓的行事,上不去下不来,卡在那儿了。就好比是以前的家庭,孩子多,大人分发糖果儿什么好东西时,排排坐,起果果。不闹不急的,也许就忽略不计了。溜须拍马以前就不会,哈是在进城后被逼着学了点儿皮毛,几不像的,偶尔哈会拍在马蹄上。七零后,基本上靠边站了,打打杂哈是阔以的;所以有个平和心态是至关重要的。
以前因为职业的原因,喜欢吧嗒吧嗒的闪个不停,现在更多时候是沉默是金。不然哪天倒霉在这张嘴上,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好在养成了写字、写点儿豆腐块块儿的习惯,一是修身养性,二是管住嘴,人多嘴杂的,怕话赶话,话传话,传出什么是非来。与古人的文字隔空喊话,乐在其中,时间也容易消磨殆尽。也不怎么轻易动笔写了,或许是俗务缠身,或许是没有平和中正的心态,憋不出好词佳句的,提笔忘词的时候时有发生。
有空了,出去走走,谈不上旅行的。一是囊中羞涩,二是时间不太自由。难得的那么几次,哈是比较尽兴的,也能尽自己的本事儿写出来些契合自己内心深处某个点的东西来。也会考虑多陪陪年事已高的父母,唠唠嗑,做顿饭,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
《摸鱼儿》:知天命、几度沉浮,青春逝白了头。村东老井水枯竭,村西荷塘孤舟。水悠悠,芦影摇、烟袅袅柳下草庐。无风无雨。
时光太匆匆,鸿雁南归,寒水向东流。多少事,几多佳期又误。华灯初上高楼。涟江巷徘徊几度,暗神伤风无助。君无语,君不见、夕阳西下故园路!可曾记否?幽幽桃花谷,又见炊烟,一醉解千愁。也许以后的职业生涯就是这个样子了,平和心态,慢慢儿调整优化,直到退休的那一天慢慢儿到来吧……
作者简介:覃向军,笔名秋思。一中年文学爱好者,多年来笔耕不辍,一直在文学的道路踽踽前行。现供职于美丽张家界的一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