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 马学忠

早在唐宋时期,中国古建筑雕刻技艺便传入了青海省河湟地区,勤劳聪慧的河湟回族工匠在学习中国古建筑雕刻技艺的同时,注重吸收、借鉴周边藏族、土族、保安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精湛的木工技艺,逐渐形成了回族独特的中西结合的古建筑雕刻装饰艺术,并日渐盛行开来。现该木工技艺主要流行在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海南州、黄南州、海北州,以及周边的甘肃省临夏州等地,至今已传承六百多年的历史。
清末,马玉全先生的祖父马登奎为了谋生,从西安市迁移到现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巴州镇上马家村包家居住。马玉全先生的祖父马登奎凭借精湛的木工技艺,以“掌尺”(相当于总设计师)的身份,在当地主持修建了很多典雅别致的民居和宫殿式清真寺,并将其手艺传给其子马雪峰(已故,人称尕布木匠),马雪峰又将其技艺传给其三子马玉全先生。
已故马雪峰先生虽非古建筑科班出身,文化水平也不高,但在中国古建筑方面天赋极高,无师自通绘画、制图技能,常自行设计、绘制承建的古建筑图纸,对中国古建筑很有造诣,由其担任“掌尺”修建的现存古建筑经典代表为青海省民和县首屈一指、雄伟壮观的川口镇清真南大寺。

马玉全先生聪慧好学,自幼师承父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中国古建造诣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而今的马玉全先生正年富力强,为人谦逊,心灵手巧,精明能干,慷慨大方,广结善缘。马玉全先生坚持将古建筑及其木雕技艺活学活用,不断创新,使河湟回族古建筑雕刻装饰技艺传承百年之久,深受当地人喜爱,成为大户人家修建中国古建房屋的首选工匠,在河湟地区甚至甘青两省都很有名气,是回族古建筑及其雕刻艺术的杰出传承人之一。
截至目前,马玉全先生已为甘青两省村民修建了120多家民宅和多座清真寺,其中马玉全先生亲自任“掌尺”修建了的古建筑典型代表有:凌空矗立的青海省西宁市杨家庄清真大寺顶层古建筑(底层为水泥建筑),青海省化隆县昂思多罕乙清真南大寺,化隆县隆康中心清真大寺,化隆县扎巴镇拉曲滩二村清真大寺,化隆县三塘清真寺等。

西宁市杨家庄清真大寺位于闹市区,砖混结构的礼拜大殿设计新颖、规模宏大、气势宏伟,是省会西宁市的地标建筑之一。所以,在这样一座清真寺的顶层增建中国古建筑的投标竞争异常激烈,马玉全先生能在几十家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靠的完全是过硬的技艺、良好的信誉、用户的好口碑,合适的性价比。
为使河湟回族古建筑及其雕刻装饰技艺传承更久,影响更深远,前景更光明,2014年,马玉全先生注册成立了青海瑞全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购置了现代化大型木工机器设备,在民和县巴州镇包家社修建了配套的现代化车间和库房,使回族古建筑及其雕刻装饰技艺的应用踏上了规模化、规范化、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从清咸丰年间修建的青海省民和县马营镇清真大寺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的民和县川口镇清真南大寺,再到西宁市杨家庄清真大寺等上百座古建筑来看,木雕广泛应用于回族古建筑,这些回族古建筑雕梁画栋,雕饰门楣、屋椽、窗格、栏杆、匾额等,因而古朴典雅、富丽华贵,其中木雕艺术发挥了很好的装饰、修饰作用,从中也不难看出河湟回族古建筑及其雕刻技艺具有如下鲜明特点:
一、选料以上乘松木为主,兼用当地的枣木、柏木等木材。
二、设计结构。回族木雕房屋装饰主要有平方崉嵌、拱檁悬嵌、描檁悬嵌等。
三、修建的清真寺外观样式以中国古代宫殿式为主,雕刻中西兼用,相互融合,其结构有礼拜殿主体、轴线庭院式、木构勾连搭、坡屋顶形象、植物字母装饰等中国式模式,并将借鉴了阿拉伯建筑艺术,采用阿拉伯文字、几何图形进行构图,以花草等做装饰。
四、精美的雕刻技艺。适用于回族古建筑的木雕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浮雕、镂空雕刻、立体圆雕和浅雕四种。其木工雕刻时要选上好无结的木材料,刨平磨光、凉干后,在木件上绘画,主要内容有:梅兰菊竹等;寓意吉祥长寿、多子多福。回族民居及清真寺大殿上还有阿文字样,用刀细刻成花槽作品,打磨刨光,按装在主房房檐下。
此外,河湟回族古建筑雕刻装饰充分利用木结构的优势,创造了拱檁悬嵌、描檁悬嵌各自的特点,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学相结合。礼拜殿、省心楼、讲经堂、牌坊等都采用木结构,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木构梁柱为主的承重结构体系,中轴对称的院落组合,重视纵向空间序列;以“大屋顶”为基本形象的“纵三段”构图形式;有雕刻、彩绘等装饰体系;木构建筑抗震好、取材便、施工便。大屋顶形象与纵三段式构图与中国气候分不开,大屋顶便于排水;提高地基便于防潮。其中,礼拜殿为大跨度空间,由于木构建筑的跨度有限,因此采用了极少见的 “多重屋顶勾连搭”,建筑形制呈“凸”面形,可以同时为百余人提供礼拜场地。其建筑悬梁斗拱,飞檐隆脊,体现当时建造技艺之精湛。
河湟回族古建筑雕刻装饰技艺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载体,乡村的凝固记忆,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匠心,流转着时光与传承,甚至是一个地区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象征。
回族古建筑木雕装饰拥有多重价值和功能,它能够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还能弘扬民族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唤起人们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
但由于城镇化建设的加大,学习古建筑雕刻技艺人员的骤减,使得这项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高风险,所以,有些古建筑自然成为珍重文物,需要珍视这些艺术结晶,因为人类文明进步是许许多多真善美的表达,并非单一的慈善。
注:图片建筑体属马玉全先生设计建筑。
2024年6月29日星期六

作者简介: 马学忠,网名,西海天马,青海省海东市人,法律研究生。曾任教师,情钟于史学,文学,哲学,国学,现为自由作家,善长诗歌,散文创作。
编辑:刘建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