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听孟国泰先生的“大先生与小老师”讲座后,我对“大先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先生之大,在于信仰之“高”
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了然于胸。师之大,先生之大,为文化传承、社会改进,在人格、品德、修养等方面为人之敬仰,故,任重而道远。“大先生”应是胸怀“国之大者”,将“小我”融入“大我”,在价值实现中走向“大先生”。
二、先生之“大”,在于修为之“深”
王国维先生指出,古今中外之哲人无不以道德重于知识者,故古今中外之教育无不以道德为中心点。教师要把育人与育己结合起来,做到以德修身、以德净魂、以德立学、以德促教。论语里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自己真正修为做人,你的言行才会给学生以感染。被誉为大山里的一盏灯的张桂梅校长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为人师表,润泽学生。
三、先生之“大”,在于底蕴之“厚”
“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学高为师,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必须有一批学术造诣高深,具有影响力的“大先生”,他们既是本行业、本领域公认的杰出者,又是研究团队的核心和灵魂,能够在破解难题上下真功、求实效。立志做新时代的“大先生”。
四、先生之“大”,在于育人之“智”
我们离“大先生”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我们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先做好老师,先做“小先生”,再做“大先生”。“大先生”不是个称呼,“大先生”更应体现在我们日常的教育行动中。“照见当下,洞见未来”,这是大先生崇高的使命。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