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1日早上9点,丰湖教育线上论坛第8期如期举行,教育名家孟国泰先生主持了论坛会。孟先生说:
各位坛友、同仁,早上好!丰湖教育线上论坛第8期,现在开始。本期论坛的主题是:未来教育与人工智能。提起未来教育,您一定首先会想到AI人工智能。今年新课标高考1卷的作文题是: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在这“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的追问中,我们接下来的教育该如何进行呢?以AI为本,还是以人为本?教育要人工智能,还是人的智慧?因材施教,还是因人自教?一刀切,还是从个体出发?在人工智能面前,知识的教学还那么重要吗?学生还要不要学那么多知识?学或问,哪一个更重要?……我们先阅读当代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的文章《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和三个视频(马斯克语出惊人:未来教育或将被颠覆;中国名校长朱建民:未来教育,纸质书将被清除出书包;著名校长王树国:未来教育),然后请大家展开思考和讨论。请将您想说的话或评论置于“发言区”。
第一天论坛纪实
郭丽(原平市校长):人工智能(AI)的崛起给我们的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顾明远先生的文章《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在AI时代,我们不仅要关注技术的运用,更要关注教育的本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培养、情感的交流、创造力的激发。因此,我认为在AI时代,我们既要利用AI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关于学生是否需要学习大量知识,我认为知识是构建学生认知世界的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知识、如何创新。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在“学”与“问”之间,我认为两者都非常重要。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提问则是思考、探索的过程。只有不断提问、不断探索,我们才能不断前进、不断创新。
宋博阳(河北高阳名师):未来教育是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共同作用的复合体。我们要开创好它,并运用好它。
严晋汾(爱心教育研究会专家):顾明远教授文章中关于教育本质的改变非常精辟,未来教育一定是在更加地尊重人的尊严为基础(一切思想出发的原点都在于对于人的尊严的深沉的凝视),去努力实现以全人类为命运共同体的和谐发展为总目标。
三维猫(博士):(点赞严晋汾)人,是一切目的。尊重人,日常教学,只有落实“学生为本”理念,才有激发思考,激发创造力的可能!
王虎(湖南省特级教师):未来的教育前期的重心可能要落在家庭教育上!我们总是对老师进行培训,可是,老师接触的学生已经是“半成品”了!
孟国泰:(又发了三个视频——台湾道禾教育创始人曾国俊:AI时代,我们要学会提问;耿铭鸿:未来教育才是真正的出路;深圳德明实验学校党委书记、总校长鲁江:智能高效的管理新平台,如何真正为个性化教育奠基?)7.3分钟前的“道”说得很有道理,后面的“术”待商榷。依然传统的备考、上课、作业、辅导,因为有了AI的加持,就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吗?
王虎:这篇文章算是跟这个主题沾边了!我上高一、高二课会用到信息技术多些。高三少些。“YQ”期间,我们上网课,用尽了各种信息技术。结果表明,效果非常一般。教育需要面对面的“心领神会”和“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交流。视频电话再久,都“不如见一面”[害羞]。
孟国泰:(点赞王虎接着与他商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万物教育、人工智能教育、自我教育,谁先谁后?很难说。
王虎:前期重心应该在家庭。
孟国泰:如果前置到婚配教育如何?我认为:优秀的人首先是生出来的,然后才是教育出来的。一旦婚配失败,至少害苦三代。婚配教育可以作为课程先在高中毕业后开起来。
王虎:言之有理。(紧接着)教育是“人”的教育,就必须“人”去教育。AI只是工具与路径。“灵魂”的问题,需要灵魂滋养与浸润。
唐渝勇(新锐校长):如果人必须人教育,人类就不会有今天。
王虎:人类之所以有今天,很大程度也是因为有人的教育。
孟国泰:(对唐渝勇说)可以讲得更详细点吗?
王虎:爱因斯坦说,“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要解决问题,需要思维上的升级,否则问题很难得到解决。AI、Chat GPT、各种热门App等等只不过是提供了问题解答的方式,只不过是提供了一种新的问题探索工具,而这些方式与工具只会使我们接触的无知面越来越大。因此,我们的问题不是越来越少,反而会使问题的数量增加,难度增大。因此,在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的大背景下,如何在看似明确的答案背后,提出更具创新性和批判性的思考,这是AI、Chat GPT、各种热门App等本身无法给予解答的,反而需要我们人类做出更加深入的思考、批判性的分析以及创造性的探索。是对我们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提出了更高阶的要求。人工智能是科技进步的产物,能够帮助人们快速地回答大量的问题,但问题的产生,是个人千姿百态的经历后的必然体验,是社会日新月异发展变迁后的必然产物,故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工具仅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并不会减少问题的产生。
孟国泰:所以,我倡导:人为解决问题而来,因解决不了问题而归。用情商面对问题,用智商解决问题,用创商发展问题,用和商超越问题。
唐渝勇:第一个人一定不是人繁衍的。
三维猫:智能教育,涉及两个认知:首先,人,你真正认识吗?我们先有知识,对人的认识,还有很多黑洞。对人真正认识,难度一点不亚于对宇宙的认识;其次,对人深度认识知识和数据,智能是通过数学模型转化为计算机语言,然后个性化应用相关领域。所以,智能教育,不是谈理想,它是科学,是理性。基于人,尊重人,不需要把孔老夫子观点再说一遍,这不能解决问题。基于人,是科学思维认识人。举个例子:有一次,受邀和几个老师给大学生分享,其间学生自己迷茫,问怎么解决?我的回答:不要听太多所谓过来人经验,因为你看到所谓成功人,他们可能连什么是人都不清楚[捂脸]所以,我没有具体建议,我谈谈自己目前的体悟和正在做的事,或许有启发:我正在学习做个人,认认真真做个人。不要谈太多大的话题,不要关心太多与你无关的事,先鼓起勇气做个真实的人,做个人吧[太阳]!
孟国泰:(对唐渝勇)这个问题有意思,请讲明白点。
王虎:未来世界,人类不一定出自娘胎,机器人代替人类繁衍后代。未来世界,人类通过机器人代替繁衍后代。
唐渝勇:未来人的定义和组成不一定与今天完全一致。我们以史为鉴,人类的历史都未必完全由人创造,何况自然的自然发展史。人是自然一瞬间中某个区域的存在物,怎么可能不受自然的影响和教育!
王虎:达尔文说,人不是由人繁衍而来的,人而是由猴或者猿或者猩猩进化而来。
孙文海(阜阳名校长):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教育面对的是教师和学生,其实就是人。人工智能是什么,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感慨,许多平台的算法比我们自己了解自己。
唐渝勇:人类的教育只有教师和学生?
王虎:教育包含多种多样。学校教育在目前的中国是主体。而学校教育教师与学生是主体。
孙文海:马克思在论及劳动时有两个基本论点:劳动应该是自由天性的表现,劳动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学习的过程更应该体现这两点。
王虎:而“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有目的活动!
孟国泰: 如果那样的话,人类制造机器人就是罪孽。地球被机器人占领后,人的教育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的话题还得转到“人”上。(发“人字形教育图”)我们今天谈的是:未来“人”的教育。
王虎:孟老师厉害了,及时把话题拉回“正轨”。
贾振才(鹤壁教师):Ai技术肯定会代替教育中低端重复的部分,促使学校以后从知识传授为核心转向以全面育人为核心。教育的底层逻辑将转向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个性化发展,学生的情感价值教育将为思维深化提供最基础的平台,也就是说思维训练将融于情感价值与大数据之中。作为老师,我们的挑战是如何使自己的人格健全,使自己的性格优良,使自己使用大数据的思维系统,目的是使自己成为Ai的使用者而不是被Ai所控制,最终目的还是教师+Ai通向未来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素养。
孟国泰:你指的“老师”是教育人?社会人?天地万物?自己?
贾振才:这里的教师首先指向的是自己,这个自己也是指从事教育的自己,指的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顶端引导学生健全生活的自己,这个自己是理性的,是艺术的,是情感的,是面向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素养的。也是说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老师就要活成学生未来的模样……
孙文海:游戏的许多功能、方法和技术将融进学习和教学中。
唐渝勇:学习不一定是玩,玩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玩游戏就更是一种学习!
孟国泰:如果学习能像玩游戏那样,“人”的教育就易如反掌了!(发“人字形乐育图”)不仅学习可以玩,文化、课程、教学、管理,都可以玩!(发《丑小鸭们的新玩法(1)》)
王虎:(点赞孟国泰)
贾振才:是的,学习玩和玩学习彻底融合在一起……未来的学习在AI的加持下,肯定会生活化,游戏化,当然也会更加系统化……是生活融入学习和学习融入生活的双向结合体……[合十][合十]
王虎:黄铁军曾称,“当人类智能高于AI智能时,AI是可控的助手,可以被人类调教为越来越可信的助手。但当AI智能高于人类智能,全面超越人类的AGI(通用人工智能)出现时,问题就转化为AGI是否相信人类,而不是人类是否相信AGI。主动权不在人类一边。”
宋高阳:未来教育是人机协同,还是人际协作,不是一个人的智慧可以左右自己命运的一种存在。[抱拳]
王虎:“人们总是高估一项科技所带来的短期效益,却又低估它的长期影响”——阿玛拉定律
边国玺(山西名校长):未来教育,就是关于未来;未来教育,就是面向未来;未来教育,以人为本。未来教育,就是百年树人;未来教育,就是“教育+”教育;未来教育,就是全面发展;未来教育,就是合作多赢;未来教育,就是守正创新;未来教育,就是胸怀天下。
王虎:未来教育“五个好好”+“五有”+“五化”+“五大主题”——1.五个“好好”:①好好吃饭,茁壮成长。②好好睡觉,充满力量。③好好运动,身心健康。④好好言行,温润善良。⑤好好学习,天天向上。2.“五有”:①遵法有礼。②嘻哈有度。③心中有爱。④肩上有责。⑤前程有望。3.“五化”:①个性化。②多元化。③智能化。④国际化。⑤终身化。4.五大“主题”:①“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②“元宇宙与教育”。③“农村教育”。④“全纳教育”。⑤“教育神经科学”。
边国玺:未来的教育,就是“教育+”时代的教育。在“教育+”时代,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模式和范畴。在“教育+”时代,办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和挑战性的任务。“教育+”意味着教育与多种元素的深度融合和创新结合。首先是“教育+科技”,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智能化教学管理和远程教育的普及。通过智能算法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路径,精准推送学习资源,提升学习效果。“教育+跨学科”也是重要方向。未来的社会问题复杂多变,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来解决。课程设置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让他们能够从多元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教育+个性化”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和潜力,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中成长和发展,让人成为人,让人成为他自己,个个都出彩。再者,“教育+实践”不可或缺。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企业实习、社区服务、科研项目参与等,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和社会生活。同时,“教育+全球视野”越发关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竞争力。通过国际交流项目、双语教育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教育体系,拓宽视野。总之,在“教育+”时代,要以开放创新的思维,整合各类优质资源,为学生打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教育环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全球视野的未来人才。总而言之,未来的教育一定是“教育+”而不是“+教育”!
郭丽: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游戏化学习、跨学科和终身学习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育质量评价的改进。这些趋势将共同推动教育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为培养更加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边国玺:办面向未来的教育,办面向未来的学校,育面向未来的人才!
朱思启(鄂托克旗名校长):有人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职业将会由机器人所取代,我认为,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是不可能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的,问题意识是人特有的,人会提问,机器人会回答,但不会提问。杜威说,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来教育今天的孩子,就无疑掠夺了他们的明天。未来的教育将会是从知识转变成育人,从有效的学习转变成为有意义的学习;胜任力教育是世界教育的大趋势。从学会到会学,课堂将真正成为“学”的课堂,而不仅是“讲堂”,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
王虎: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阵地上主要是“人”——老师与学生!不管未来怎么变化,“人”始终是核心: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
朱思启:(点赞王虎)
刘经纬(高考专家):(点赞朱思启)
孟国泰:(发《宋文静:人工智能能为教育带来的机会与挑战》)这篇长文把“人工智能”能为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都讲了,值得一读!坛友们读后有何评论,请置于留言区。
蔡剑桥(知名校长):很全面!
宋文静:欢迎原平五小黄帅仁校长,欢迎原平实验中学郭全卿副校长,田芳副校长,欢迎原平四小申培青校长,欢迎原平一中汪静主任,欢迎原平实验中学张海卓副校长,欢迎原平实验中学尚锦平副校长,欢迎大家[玫瑰][玫瑰][玫瑰]
吴老师(河北邯郸):孟先生创建这个群很有意义,学到很多知识,感谢大家[合十]当然提及Al和人,人工智能虽然有优势,但也有局限性,而且也是替代不了人的!教育要以人的智慧为依托,因材施教。
张耀光(阜阳名校长):(点赞)
孟国泰:教育者可能做不到“因材施教”,但学生可以做到“因材自教”,此时,人工智能可以闪亮登场!
朱思启:(点赞孟国泰)教师在课堂几乎做不到“教”会每一名学生,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合作、“自教”人人学会,从而实现会学。
王虎:人工智能能让“学生”(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定程度上实现学习“个性化”、多元化与自主性。也再次说明人工智能是未来教育必备的工具之一[咖啡]
孟国泰:(点赞朱思启)此坛会员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从2人发展到今天的421人,令人欣慰!
朱思启:(点赞孟国泰)
第二天论坛纪实
许兴华(南宁名师):(发《吴伟朝教授跟中学生谈数学竞赛和奥数解题》)
孟国泰:兴华好!请不要在此坛发与此坛主题无关的东西。谢谢!
许兴华:老师,怎么分得那么清楚:哪些文章与本群无关、哪些有关?公众号文章不能转发,那我只好退群了。谢谢孟老师曾邀请我加入![抱拳][抱拳]
孟国泰: 譬如说,本期论坛的主题为“未来教育”,就围绕“未来教育”发言或讨论。(停了一会儿后)再强大的人工智能教育也取代不了“自育”。因为:最好的教育是自育,最好的教学是自学,最好的管理是自理,最好的评价是自评。您赞同吗?为什么?
朱思启: 完全赞同孟先生的观点!所有的教育无论借助什么外在条件,都是外因,都需要转化为内因,最好的效果就是实现“自我教育”即自育,管理是约束,当达到了最高境界的时候就成为自觉行为,内化为“自我管理”即自理。
宋文静:欢迎原平市第九小学温雪琴副校长[玫瑰][玫瑰]
问雪琴:谢谢优秀的宋校长引荐[玫瑰][玫瑰][玫瑰]向各位发光的老师们学习成长[太阳][太阳][太阳]
孟国泰:请大家就“人工智能”和“人的智慧”发表看法或讨论。“人工智能”能取代“人的智慧”吗?
唐渝勇:是部分取代还是全部取代?
宋博阳:人类智能的部分团组集合智慧,可以生成人工智能大模型初步,然后大量个体人类投喂训练模型。生成式AIGC模型会越来越智慧,但现阶段还达不到超越人类智能的地步。生成式人工智能永远是为人类智能服务的。[玫瑰][抱拳]
孟国泰:不是人类智能,是人类智慧。
宋博阳:[抱拳]可以各执一词,争鸣。
孟国泰:智能涉及的基本是IQ,而智慧涉及的除IQ外,还有EQ、CQ、HQ。
游手(坛友):大脑工作的四个基本原理:01节能:一切原理的根源(天生懒惰)。02稳定:拖累成长脚步的元凶(确定,一致,适应)。03预测:大脑通过预测来理解世界(信息加工)。04反馈:大脑的动力来源(趋利、避害)。从大脑工作的4个基本原理来看,人在学习进步的过程中纯粹依靠自律、自理、自育是不容易实现学习目标的,还需要一定的外部手段来引导和激发它的内在动机。从“三脑”理论来看,“无情感,不认知”,一切学习的动力来自情感因素,需要我们更关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宋博阳:(送玫瑰)
游手:人工智能只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路径,但它不能够替代学生学习所需要的环境因素、情感因素等学习条件。
陈亮(江门广雅名师):人工智能可以把人类的智慧从古至今进行叠加,这是大部分人类个体做不到的!
宋博阳:人类个体→人工集体→虚实共生
陈亮:人工智能轻松完胜绝大部分人,这是毫无疑问的!
刘邦庆:对于学生读书学习来说,人工智能是手段,是工具,可以帮学生完成知识的积累、问题的训练,但学生的思维与思想,情感与意志,态度与价值观,还是要靠教师来引领和点燃的!
陈亮:人工智能如果是生成的呢?
刘经纬:(点赞刘邦庆)
陈亮:人的智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生成的,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媒介。人思考也是在语言库中搜寻语言对象。
刘邦庆:不利用、不接触、不大胆使用人工智能,肯定是会被淘汰的,这是规律也是必然;但片面夸大人工智能的作用,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习惯、思维等方方面面,结果也是徒劳无益的。科技本来就是双刃剑,用好了促进人类进步和发展(比如核能),用不好了可能会给世界带来毁灭(比如核武器)。
朱思启: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智慧。尽管人工智能在IQ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人类,这是因为人的智慧具有创造力、情感和社交能力等特质,这些特质是AI目前无法替代的。此外,人的智慧还具有自我意识、自由意志、道德判断、价值判断等能力,这些能力也是AI难以模拟的。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意识的产物,不具备人类意识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等特点,不能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陈亮:(发了一张图片)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人工智能。里面的机器人小男孩就有人类的情感。
刘经纬:关于人工智能的,有一家公司要我的课程内容,到现在没搞明白干啥。人文学科内容,与人工智能好像有点儿远,理工科实验类应该是好用一些。
孟国泰: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满分60分,用人工智能写,可以得50分以上。
陈亮:中国文学领域有一本人工智能出的诗集。
刘经纬:作文可能。
蔡剑桥:就智商而言,人工智能已经大大超越了人类,而且将继续拉大差距。就智慧而言,人工智能目前还很弱小,非但暂时无法与人类智慧同日而语,就是十年二十年后,也无法与人类智慧相媲美。同时,我们不能否认人工智能的强大,不应该故步自封,而是拿来为我所用。其实,对于目前国内落后的教育教学体制而言,人工智能是个途径,它的高效可以极大地弥补我们传统课堂的弊端,可以帮助传统课堂效率迅速提高。人工智能的在学生中的普及,刚好可以助推“三标课堂”和“高快学习”的实施。“三标课堂”是纲,是高速公路,是高铁轨道,人工智能是跑车,是磁悬浮列车,二者相得益彰,可以极大地实现“高快学习”这一目标。
陈亮:非常赞同。
蔡剑桥:现在,Sora已经可以根据文本,即时生成视频。
陈亮:人工智能在与那些文学大师相比是有点远,但是可以超越大部分人的文学水平。
孟国泰:(发坛友宋博阳用人工智能生成的歌曲)
刘经纬:不会弄。
陈亮:你举个文科类的问题。
刘经纬:人文学科涉及意识形态就怕整反了。后来有朋友告诉我,要内容喂模型。
蔡剑桥:对,要有内容给到模型。
刘经纬:不懂,没敢给他。
蔡剑桥:目前国内能使用的人工智能工具也已经本土化了,和国外的不同。所以,不用担心。我们一定要用,要不断突破。否则,十年以后,说到人工智能,人家有智能,我们可能只有人工了!
刘经纬:(赞同)但大多数人还是人工,不可能全民智能。[憨笑][憨笑][憨笑]
孟国泰:是人工智能赋能人的智慧,而不是人的智慧附依人工智能。是人的智慧创造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又反过来彰显了人的智慧,并服务于人。
朱思启:人工智能是为人类服务的。
孟国泰:是人,是从个体出发的人,而不是人类。
朱思启:当然人工智能是为人服务的,包括每一个个体。
杨天亮(阜阳名校长)人是主体,Al和大模型作为人的外脑辅助分担,让老师专注于育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长能力。
张蒙(坛友):(点赞)我认同杨校的观点,只有人才是主体,其他皆为辅助。
刘经纬:(发视频:通用人工智能的出现,几乎100%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AI对人类的风险有三个层次——存在性风险:全人类灭亡;痛苦风险:人类普遍感到痛苦和悲伤;意义风险:人类失去其生活意义。)信谁?
孟国泰:信自己!
刘经纬:(喝啤酒,赞同)
孙文海:育人,根本是一个“人”字,自由,自主——自信,自律,相信自己,我们的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
宋博阳:未来教育,正在向我们走来。我们要敞开双臂迎接她,让她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孟国泰:同频共振,同道共进,同梦共赢!
宋博阳:(致谢)
孟国泰:各位坛友,大家晚上好!为期两天的【丰湖教育论坛】第8期线上论坛(未来教育与人工智能)现在结束,衷心感谢大家的参与!从现在起,修坛7天。在第9期线上论坛开坛前,请大家不要在此坛发文、发言、发短信、发问候语!谢谢大家的配合!【丰湖教育论坛】第9期线上论坛主题预告:文化与教育。恭候大家到时参与围观、发言、讨论!
本期论坛成果:
一、人工智能≠人的智慧。人的智慧除IQ外,还有EQ,CQ,HQ。
二、未来教育依然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方位发展每一个人的“体、情、智、创、和”,让每一个人在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同时,获得快乐与幸福。
三、人工智能已经大踏步向我们走来,未来教育能大幅度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一定要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
四、人工智能是一柄双刃剑,用好了促进人类进步和发展,用不好了可能会给世界带来毁灭。
五、人工智能出现后,人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人为解决问题而来,因解决不了问题而归。用情商面对问题,用智商解决问题,用创商发展问题,用和商超越问题。
整合:青力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