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榕树下的情怀
作者:饶晓辉
中国古代对故乡有许多雅称,常见的有桑梓、家山、故国等。《荀子·礼论》:“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史记·高祖本纪》:“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在我们每个人的过往经历中,除了故乡之外,通常都会讲到我的“第二故乡”。那么,何为第二故乡呢?“第二故乡”通常指一个人在除了自己出生地之外,工作生活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地方,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情感认同和归属感,这就是我们眼中的“第二故乡”。
八十年代初期,我有幸参军入伍到部队,在革命军营这个火热的大家庭里,有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战友兄弟。部队所在地福建厦门沿海一个叫马巷的地方,这里盛产榕树、马尾松、龙眼、荔枝、甘蔗等,战友们都亲切地称其为“第二故乡”。在闽南这片热土上,战友们一起唱响军歌热血沸腾;一起用汗水书写属于我们青春时代里的红色篇章;一起承载着骨肉情深的军民鱼水情。
大榕树,是闽南一带最为壮观的一道风景,尤其是那些成百上千年的大榕树,它们枝繁叶茂虬枝铮铮的身影,似乎充满了灵秀之气。而军营里的大榕树下,更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一种情怀,官兵谈心、战友交流,拉家常、聊人生,榕树更见证了那份挚爱的战友深情。可以这么说,在闽南部队当过兵的人,对大榕树都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怀和眷恋。
2016年12月初,我们连队退役几十年的老战友在第二故乡厦门,举办了首届全国战友联谊会。聚会的首站参观点,就是重回老连队,重走从军路。虽说军队大改革后,老营区已被废弃,但曾经住过的排房和见证我们战友兄弟情深的大榕树还在,只是物是人非,略显凄凉。可这并没有抑制大家回“家”的亢奋,战友们争相走到大榕树合影留念,与榕树呢喃细语。
据史载:榕树最通灵性人性,最能造福庇荫乡人世人。史上不乏佳作颂词,如南宋理学家薛季宣的《大榕赋》、明著名学者黄道周的《榕颂》、清福州郡守李拔的《〈榕荫堂〉跋》等。福建乡亲、北宋丞相李纲《榕木赋》赞之:“南有巨木,其名曰榕,下蟠据于厚地,上荡摩于高穹。雨露之所雩( 古代求雨祭礼) 润,雷霆之所震耸,日月之所照烛,乾坤之所含容”,“垂一方之美荫,来万里之清风。”冰心老祖母由衷地赞叹故乡的榕树是伟大的树。著名作家郭风低吟浅唱清新的散文诗《叶笛》:“呵,故乡的叶笛。那只是两片绿叶,把它放在嘴唇上。”
榕荫冉冉,叶笛声声,诗情画意,宜业宜居。千百年间,闽南人世代繁衍生活在榕荫、福荫之中。啊!榕树之美,美在多姿多彩,你不仅在地上有树根,在空中有气根,气根触地,根又生根,根深蒂固,更是生命顽强永恒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