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体验
文||刘爱英
偶然的机会,朋友邀我去擂茶体验,我欣然同意。因为很多很多年以前,我在电视上看到一档栏目,介绍某个偏远少数民族喜欢喝擂茶的报道。那里的人不论生活条件好,还是生活条件差,家家户户每天必须喝擂茶。有客人来喝擂茶,没有客人来,一家人自己照样喝。他们生活普遍不富有,但却是全国长寿乡之一。他们的长寿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派出人员到当地考察。
经专家考察发现,那里的人普遍长寿,与当地的水质、气候、饮食习惯有关,特别是喜欢喝擂茶有关。这则报道给我影响深刻。这是一道什么茶?是如何制作的?因为没有看到节目的开头,这个迷一直没有解开。
擂茶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相传东汉年间,马援将军在出征途中,因将士染病,得到一位老妈妈献出的祖传秘方,从而研制出擂茶,让将士们康复。另一种说法是擂茶原为中原的一种地方风味小吃,是汉魏粥茶、唐宋煎茶等古代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还有一种说法是擂茶起源于马援的“五味汤”,建武二十五年,马援在抗击蛮夷时,因士兵感染瘟疫而创制了擂茶。此外,也有关于擂茶起源于客家地区、潮汕地区等不同的说法。总之,擂茶的起源具有多元性和地域性特点。
“各位朋友,请大家注意,现在给你们介绍擂茶的制作工艺……”主持人话音刚落,我赶紧叫服务员拿笔拿纸来,并把凳子挪到第一排就座,认真听讲。此行,我心中有一个小小的秘密,就是偷偷来学艺,回家自己制作擂茶,所以格外上心,生怕哪个环节漏了。
主持人寥寥几句介绍了擂茶制作流程,就吩咐我们进入体验环节。我有点失望,心想,制作擂茶就这么简单吗!这还用学吗?谁不会呢?可真进入制作过程,就没有想象中这么简单了。这是一个力气活,也是技术活。
把事先泡发的茶叶倒入擂钵中,用木棍不断在擂钵中搅拌。擂钵中有一条条的细槽,茶叶在木棍的搅拌下,被细槽磨的粉碎,转眼茶统统沾在擂钵上了。
朋友搅拌,我双手护着擂钵,不让它摇晃。她搅拌一会儿,额头沁出汗了。她把擂钵一推,木棍递交到我手上,大姐你也来体验一下。我搅拌了几下,口中连连说道:这是一个力气活,别看它简单,还是有一定技巧的。
旁边有一个阿姨,三下五除就把茶叶捣碎,引来大家一片赞美。“我在老家天天制作擂茶。”哟,难怪手法这么娴熟。
茶叶捣碎后,再把绿豆、芝麻、薄荷、生姜、炸果子等配料倒入擂钵,继续搅拌。擂钵中散发出阵阵的芝麻、炸果子香味。我们搅啊、搅啊,还不时的讨论:“可以了吗?”“还是多搅几下,等下口感更好。”“我来搅,你休息一会!”我们交替擂茶,虽然有点累,心里还是嘛舒坦的。她笑眯眯地逗我:“大姐,来这里玩有没有味道啊?”“有味道。”
她举起擂钵,让我拍照。拍照她还嫌不过瘾,吩咐我录视频。这黑不溜秋的擂钵有什么拍、有什么录哦。年青就是好,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平时麻木不仁的我,也被她调皮的模样感染,仿佛自己年轻了几岁。
接下来,把捣碎的食材装入碗中,倒入水搅拌。然后,根据各自的喜好加入:食盐、糖、油、葱等佐料。我什么也没有加,原汁原味。细细的品了一口,没有什么味。说不上好吃,也说不上不好吃。但我知道,吃擂茶对身体一定有好处,于是毫不犹豫的“咕噜”“咕噜”把一碗擂茶喝到肚子里。管它好吃不好吃,只要对身体有利就行。我有一句口头禅:“总比吃药更好吧。”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中国华南六省,有17个地区人们有饮用擂茶的习惯。擂茶具有祛热解暑,驱寒健脾,疏肝理肠,润肠通便,补肺益气,助脾长肌,理气调中,止咳化痰,通血脉,提神醒脑,清肝明目,滋阴壮阳之功效。
现在,擂茶也成了民宿、渡假村、饭店做生意的噱头,他们用擂茶吸引八方来客。我相信:有商家的推广,擂茶这个非遗美食,在新时代的今天将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