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林区三唱有感》
作者:邴玉君
朗诵:白云悠悠
多少年啊,多少次,多少回,我最喜欢读当代著名诗人郭小川首开森林诗歌之先河的《林区三唱》,这催人奋进,讴歌咱山里人的壮丽诗篇。
从少年,青年读到了中年,又读到了老年,读了一辈子呀。这佳作的一字一句,一行一段,“三伏天下雨吆,雷对雷,朱仙镇打仗吆,锤对锤;今儿晚上吆,咱杯对杯!早已刻在我这个山里人的心间。
每次都读得我,心潮澎湃,豪情胜似长江水。今天,又读了《林区三唱》,林都伊春开发建设铸就辉煌不平凡的七十多年,像过电影似的出现在眼前。
因为呀,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也写不出,这接地气的佳篇大作。这通篇佳作,是那样和咱山里人心贴心,紧相联。
当年 横空出世的《林区三唱》,惊艳了当代中国诗坛,它像一株兴安杜鹃绽放在当代诗词歌赋的百花园。郭小川的《林区三唱》让全中国,全世界都知道咱,都知道了小兴安岭八百里兴安的浩瀚林海和巍巍群山。
《林区三唱》是一部赞美咱山里人的千古绝唱,是一幅咱山里人,迎风斗雪战严寒,无私奉献为国家,一幅长长的英雄画卷。是一首咱山里人志在深山怀天下,冬运采伐大会战的英雄交响曲。郭小川深情的这样的吟诵“小兴安岭的山吆,雷打不碎;汤旺河的水吆,百折不回。林区的工人啊,专爱在这和困难作对。”“人在山中,木材走遍东西南北。身在山中,志在千山万水。”“祖国叫咱怎样答对,咱就怎样答对。”
每次读着,我都是那样的身临其境,只缘人和心在诗篇中,我彷佛看见诗人和咱山里人同住工棚,扎着绑腿戴着狗皮帽子,走进齐腰深大雪的采伐林班,去感受那一声声回荡在山谷间顺山倒带来的振憾。看见诗人和咱林业工人盘着腿坐在工棚大铺上,心贴心的彻夜长谈,唠开发、家事、国事、谈大风雪、奉献,唠的情到深处,唠的人仰马翻,差点呀唠到日升三竿。哈哈哈!诗人突发了《林区三唱》的创作灵感。这就是《林区三唱》原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偶然和诗成必然。
每次读着, 我仿佛看见当年七千多名林业三师的转业官兵,高举红旗,走进人迹罕至,沉寂千年的小兴安岭,开始了林都伊春开发建设的新纪元。
每次读着,我好似林都伊春开发建设的总导演,这部精彩的电视剧的场景,一幕一幕在脑海里闪现。我仿佛听到伐木工人,回荡在山谷那顺山倒的喊声似在耳畔,顺—山—倒!顺—山—倒!我仿佛看到林业工人当年居住的工棚升起的袅袅炊烟,我仿佛看到炊事班刨冰雪在做饭。我仿佛看见一列列装满大红松出深山的火车,正开往祖国建设需要的的八方四面。你听诗人激情的抒怀:“广厦亿万间,等这儿木材做门楣”,铁路千百条,等这儿木材铺钢轨”。
读着,读着,我真想和林业工人在一起,端起祝捷会的大碗酒,开怀畅饮它千杯万盏。那是因为,郭小川大气磅礴的吟诵:“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豪情、美酒,自古长相随。”
当年这这祝捷的酒呀,醉在咱林业工人的心田,醉在红松的故乡,醉在林都伊春的峻岭群山,醉在八百里兴安你追我赶的雪花漫天飞。
无论时光流转,还是沧海桑田。大森林里久久回声的《林区三唱》,脍炙人口传千古,诗中豪情壮心怀。咱山里人,永缅怀念咱林业工人和森林诗歌爱好者的知心朋友郭小川,郭小川。
走进新时代,勇于奋进的山里人,在重新崛起砥砺奋进路上,书写着林区三唱的新诗篇。
全面停伐,实施天然林保护,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小兴安岭,开始了休养生息,再过几十年,经过不懈的拼搏,又还一个小兴安岭的秀美山川。
咱山里人,放下刀锯,向緑水青山要金银,向冰天雪地要金银。开始了林下经济的多元发展。原汁原味的山特臻品,走向亚洲,走向世界,走出大山。
咱山里人,牢记领袖的“林区三问”,殷切希望和嘱托。保护绿色保护资源。守护着这未被工业化触及到的一方水土,守护天赐的金山银山。
咱山里人,在新时代的追梦路上,进行緑色转型,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沉舟彻畔千帆过,柳暗花明又伊春。
好诗君须会,佳句染兴安。诗之大者郭小川,经典之作千古传。
向当代森林诗歌经典《林区三唱》致敬!
向当代著名诗人,中国森林诗歌之父郭小川致敬!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