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同行,为人民抒情
――记王晓廉的文学创作及“文学现象”
作者/滕宗仁 蒋兴莲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生产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这是我市优秀的作家之一王晓廉的初心和使命。
莫道春光难揽取,浮云过后艳阳天。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已经迎来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大好局面,炎热的盛夏,正承载着中国经济社会趋稳定向好的风风火火,就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上,王晓廉就像个钟摆一样,一头连着北京,一头牵着鸡西,尽显他对家乡父老和文化事业的热爱。2020年8月,王晓廉将40多年创作发表的报刊书籍全部捐赠给市图书馆,为家乡人民送上了一笔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彰显了他感怀家乡的情怀和传播正能量的社会责任。这一义举善莫大焉,功德无量,在鸡西的文化史上又书写下“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的美好篇章。
与时代同行,为人民书写,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晓廉先生积40年的创作经历充分证明:人民既是历史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晓廉先生即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所以他赢得了广大的读者,成为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中的一员,产生了鸡西的“王晓廉文学现象”,王晓廉文学现象的标志有六:
一是王晓廉的家国情怀
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无论社会变迁沧海桑田,还是乡野小农高官巨贾,人人皆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安定团结的可贵,人人皆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祖国统一的重要,人人皆知“苟利国家生死己,岂因祸福避趋之”国家兴亡,国民的责任;人人皆知“抛头换得金星五,一杆大旗众手擎”的血性与担当。晓廉他出身军人,他曾当过铁道兵,基建工程兵,所以他能上马击胡虏,下马草军书,充满爱国主义情怀。晓廉在《桥》这篇散文中抒情道:“桥是友谊桥,是沟通……天地悠悠,日月永恒,让中俄两国人民共同爱护这座小桥吧,爱护我们共同的小河、湖水、小林,爱护百鸟旋飞的世界。”晓廉在这篇文章中并没有回避民族屈辱的历史,同时歌颂祖国的强大,并进一步提炼出和平和友谊是人类各民族共同期盼和追求的这一深刻的主题。阅读其文,时时可以感受到他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对湖畔乡亲,对山水草木,对历史遗踪发自内心深处的深沉真挚的爱,和对时代风云,改革大潮深刻有力的呼应。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要有良知、有思想、有正义感和责任感,因为表达真情实感需要勇气和责任心,更需要良知。1979年,全国人大发布《告台湾同胞书》,激起了王晓廉的澎湃激情。他阅读了很多相关资料,写出第一首以台湾回归题材的诗歌《回归情》,发表在人民日报《战地》副刊。他受到鼓励,激情一发不可遏止,以“回归情”为总题,写出《情寄台湾陕西村》《蝴蝶情》《台湾海峡素描》等几十首盼望台湾回归的诗歌,陆续发表在《作品》《湘江文学》《北京文学》《福建文学》等。特别是《福建文学》,连续三期发表他的台湾题材诗作共11首。他也一跃成为全国写台湾回归题材诗歌最多的诗人。
发表在1990年第4期《人民文学》的散文《界碑》,是王晓廉创作上的代表性作品。这篇散文热情地赞颂了边防军人含辛茹苦守卫边疆、保卫祖国的崇高精神,同时唤起人们对奉献者的关注。平实拙朴的风格,饱含情感的环境描写,边防军人热爱祖国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篇散文于2001年被收录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1990年散文选》;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名家点评当代散文百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名家推荐 朗读经典·美丽中国》等书;2002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选用《界碑》一文。未有我之先,国家已在焉;没有我之后,国家仍永存。多少沧桑付流水,常念家国在心怀。如此晓廉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永恒与深沉的无限之中,汇集成自己永续发展,永葆创作激情的动力。
二是王晓廉的乡愁意识
乡愁是一种记忆,是一种经久不衰的情愫,是一种历久弥新的期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道出了今天无数人的同感。没有乡愁的土地是苍白的,没有乡愁的国度是缺少根基的,一个失落乡愁的人,一定会失魂落魄,无家可归。
李白诗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我们鸡西的散文大家晓廉先生是个永远记得住乡愁的有心人。十数年来,他虽在京华创业,荣膺北京五洲名人文化传媒公司董事长、《人民文摘》杂志社副社长、北京尚8文化集团文化创意研究院常务院长等职务,但他时刻不忘“天是故乡蓝,水是故乡甜,故乡有条穆棱河,源头是清泉。”他曾两度回到家乡,在市娱乐中心、融媒集团演播大厅,两次举办全部由他作词的原创诗歌演唱会,盛赞家乡鸡西的美丽山水和发展变化。其中一首反映穆棱河的新歌词《牧马人之河》,感人肺腑:这条河充满诗意生活,马群畅饮清澈浪波,岸边大草甸鲜花怒放,牧马人白云下悠然长歌,水草丰盛强壮了骏马,少女爱情诞生了我,母亲乳汁飘逸清香,小马驹吻我甜甜睡着。长大后离开母亲河,再回故乡你可认得我,牧马人儿子没改性格,紧抱大地泪雨滂沱,父亲骑骏马走向天边,母亲随霞光一起飘落。没了嘚嘚的马蹄声,河畔花儿多么寂寞。
这里母亲就是那河边美丽的少女。而我就是那位被小马驹舔吻的婴儿。作者在这里歌颂的是天蓝河清草绿花红的母亲河。俗话说“好不过家乡山,美不过家乡水”故乡是作者创作的摇篮,故乡是晓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望湖楼远眺》中晓廉把生活在兴凯湖的神奇迷人的风光推向了精微极致,在《无奈的冬天》中晓廉把生活在黑土地上的北方人的风土人情写得传神入化,在《渔市》中晓廉把鱼贩的心态刻画的寓庄于谐,饶有风趣。无论是描摹人物也好,观赏景物也好,晓廉总是把它镶嵌在家乡的画布上,在浩瀚无垠中,在白雪纷飞的兴凯湖上,矗立起风姿各异的形象。
晓廉先生把自己40多年发表的作品全部献给市图书馆,那么多乡愁就变成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图书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聚义堂,变成了老庄孔子诸子百家的讲义所。乡愁随风万里行,是《论语》微信做一字千金的指点,是《史记》的长卷做气势磅礴的叙事,是《格萨尔王传》做宏大优美的抒情。总之,乡愁是经典的集合,经典是乡愁的苔痕,而图书馆则是承载乡愁的最好容器。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人民。乡愁是一个人的情,一个国家的梦,一个民族的魂。
三是王晓廉的京华创业
2001年王晓廉因病退养,他在京成立今日中国名人丛书编辑部,先后编辑了“今日中国优秀企业家、优秀党政领导者纪实丛书”“今日中国百名杰出企业家纪实丛书”,共11册。宣传了2000余名党政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其中包括100余名上市公司老总、80余名中国500强企业老总。
2008年,王晓廉被人民日报出版社聘任为《人民文摘》杂志社副社长,为了扩大杂志发行,他曾一个月内只身前往7省20个市,联系报刊发行局帮助发行《人民文摘》杂志。
2013年,王晓廉加入尚8文化集团,任北京摄影艺术展览馆常务副馆长,他带领属下14名馆员,装修展馆,开展活动,很快打响知名度,成为北京国际摄影周分馆,每年举办几十次摄影展、画展和品牌发布会。尚8文化集团是鸡西人办的企业,所以尚8集团人身在京城不忘家乡。北京摄影艺术展览馆那几年帮助我市很多人免费在该馆举办多次展览,如:翰墨正春风:安阳·鸡西甲骨文书法艺术精品展、丹青绘桃李 翰墨书人生——鸡西市中小学教师书画作品展、金石书画——白长贵、杨秀峰、迟静华、薛荣萍艺术联展、马连德国画作品展、鸡西市老年大学美丽东方-印象摄影展等。
2016年,王晓廉被委任为新华社半月谈新媒体公司副总经理兼编辑中心主任,他除了完成审稿外,还策划并推出半月谈网的手机版,不用人工操作,自动按条目排列显示文章,扩大了半月谈网的阅读范围和影响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王晓廉出版的每部新著都有明确的追求,特色鲜明,分量厚重。2000年出版的散文集《碧梦千回兴凯湖》,是中外第一部专门描写兴凯湖的文学著作。他为了把兴凯湖写圆满,无缺憾,特意带两名摄影家过境俄罗斯,到兴凯湖对岸游览访问15天。2013年出版的《大美兴凯湖》,图文并茂,进一步把兴凯湖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著名作家韩乃寅在《兴凯凸大美 凤龙竞翱翔──序王晓廉游记散文集<大美兴凯湖>》”一文中写到:本书作者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关注兴凯湖,深入兴凯湖,讴歌兴凯湖……我阅读了《大美兴凯湖》书稿,感觉很有艺术特色:一是情感浓烈,真挚动人;二是构思巧妙,描写真实;三是文字优美凝练,描写细腻传神。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作者都注重语言的色彩、动感、细节,因而,有些文章的段落、语句,说是散文,其实更像是诗。
四是王晓廉的龙江情结
2018年,王晓廉出版了黑龙江散文游记《水阔天高》;2022年他又出版了黑龙江旅行记《从源头奔向大海》,构成了两部游记的姐妹篇。他在文中说“哦!黑龙江,我爱你!请亲爱的读者打开书本,跟随我的脚步,走进黑龙江的怀抱,走近它的每条溪、每片林、每个村、每个人吧!”这就是晓廉的龙江情结。
《水阔天高——黑龙江散文游记》是王晓廉积淀四十年描写黑龙江地域风情的作品集。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著名作家门瑞瑜说“散文大家秦牧1978年来黑龙江时说,希望黑龙江作家写一本本省风光的书,可惜四十年来一直没有完成,王晓廉的《水阔天高》填补了这一空白,完成了秦牧的这一愿望。”
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司兆国也给王晓廉来短信说:“在全国出版写龙江大好风光的书不多,您的大作不仅是您几十年文学创作成就的集成,更体现您对家乡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深厚情感,是对外宣传黑龙江的重要载体!”
门瑞瑜为《水阔天高——黑龙江散文游记》写的序言称赞:王晓廉“坚持写黑龙江乡土题材,作品从生活出发,深入生活,扎根生活,贴近生活,旗帜鲜明地写黑龙江,歌颂富饶美丽神奇的黑龙江,我支持他这一艺术主张,这一艺术追求。”“王晓廉的游记散文,立意高远,浩然奇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独成一家,形成艺术风格。王晓廉的游记散文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抒情性、史料性于一体,写出来当今新时代自然风貌,他笔下的北国风光,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是时代的缩影。”
2022年5月,王晓廉新著《从源头奔向大海——黑龙江旅行记》出版,这是中外第一部考察采风全程黑龙江的纪实性散文著作。人生最大的意义在于实现自己的价值。王晓廉对黑龙江充满热爱。100多年来,国外有十几本旅行黑龙江的旅行记,但是受时代局限,他们只行走了某些段落。王晓廉40年前就有行走黑龙江全程的憧憬,在尚8文化集团的支持下,2018年7月15日,68周岁的他带着2名摄影师,驾车向黑龙江源头——大兴安岭西麓的兴安里湿地出发,踏上全程走访采风4440公里黑龙江的旅程。早行晚宿,不辞辛苦,先后探访大雁河、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上游、中游,到达抚远。遇到困难的是黑龙江下游近千公里均在俄罗斯远东境内,他们几人既不懂俄语也不熟悉地理,为找向导他们在抚远找了多家旅游公司,均说没开旅游线路,且山高路远,旅途危险,劝他们别去。好在一家旅游公司女老板徐总会俄语,也爱好文学,愿意带领他们闯荡,才使本次全程采风得以完成。
他们访问几十座俄罗斯城市和乡村,最后到达黑龙江入海口——奥泽尔帕赫,瞭望鞑靼海峡的万顷波涛。新华网、中国网、中国日报网、半月谈网等20多个媒体以《知名作家王晓廉全程考察采风黑龙江》为题,对这次活动给予报道。
著名作家门瑞瑜在《从源头奔向大海——黑龙江旅行记》序言写道:“读王晓廉的游记散文,是散文的诗,是诗的散文,是风俗画,是黑土诗,诗情画意,情景交融。语言是这般的朴素平实,自然顺畅,有行云流水之妙,山山水水,给人以无限遐想之趣,走笔处处给人以艺术审美,享受美感之悦。王晓廉出生在黑土地,扎根在黑土地,辛勤耕耘在黑土地,纵情歌颂这黑土地,北国好风光,尽在黑龙江!王晓廉记游黑龙江的散文艺术,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读者认同。”
五是王晓廉的散文风格
用王晓廉自己的话说:咱们应该是美文。她在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把散文当诗一样写。杨朔的话没有错,早期我的许多散文都是在原稿上删改一遍又一遍,字迹乱的,除了自己谁也看不懂,如《黎明的白鸽群》第一句:真怕踩疼了每一片落叶。其中‘疼’字运用拟人化使植物有了人的感觉。”
省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国内著名散文作家门瑞瑜先生对王晓廉的散文评价是:立意高远,浩然奇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独成一家,形成艺术风格。
我对王晓廉的散文评价是:视野开阔,气度捭阖,格局宏大,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散文。他的作品文气沛然感情浓烈,故事性强,极富张力,像成熟的庄稼,颗粒圆润,浆汁饱满,有劲道,耐咀嚼,读之不忍释手。有以下四性构成他的散文风格,即:精神丰腴性,情感的真实性,意味的浓郁性,语言的艺术性。他的小说化的个性语言更是饶有风趣:“喂,大哥,夜里对媳妇可得客气点啊!”“不用你这黄毛丫头操心,要不放心,你来!”“缺德鬼,没一句上道的嗑儿!”“谁让你自找不自在,哈哈哈……”这是《渔市》中渔哥和渔妹的对话,虽然诙谐,但不粗俗,完全符合人物身份,使兴凯湖渔哥和渔妹的直率、豪爽、幽默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是晓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追求!
六是王晓廉的诗文建树
王晓廉从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出版的个人专集有:诗集《美丽的风情画》《海阔天空》;散文集《天涯月》《情山恋水》《牧马人的晨昏》《无缘雪季》《碧梦千回兴凯湖》《大美兴凯湖》《美哉兴凯湖》《让爱的阳光把世界照亮》《水阔天高》《花岛》《从源头奔向大海》。其作品被选入全国各出版社的60多个选本。另有《请接受三军战士的敬礼》《界碑》《美丽的兴凯湖》《小鹿不要怕》等五篇作品被选入北京、湖北、湖南等省市中小学语文课本。
所获的奖励和荣誉有散文集《大美兴凯湖》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长城文学奖一等奖,散文集《碧梦千回兴凯湖》获省文联精品一等奖,散文《玛瑙魂》获省作协黑龙江兴华杯散文创作成就三等奖、《文学报》全国征文二等奖,散文《东方有神鹿》获人民日报全国大地之光征文一等奖,另有多篇散文获省文化厅征文一等奖,省文联庆祝香港回归征文一等奖;鸡西市政府文艺大奖二等奖,第五届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征文优秀奖等。
综上所述,可以这样确定王晓廉在当代中国文学史的地位和价值。他的创作如同一副厚重的历史画卷,折叠起从首都北京到祖国边陲家乡鸡西的风风雨雨,湖光山色,充分展示了鸡西人70年来对共和国的巨大贡献。流淌在他们身上的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奔流的历史长河中,折射出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光芒,对画一般的乌苏里江,海一样的兴凯湖,美丽的鸡西不一样的江湖进行了出神入化的书写和热情的歌颂礼赞。王晓廉是用散文这种文学体裁传播鸡西地域文化的集大成者,它是省内著名散文作家,国内知名散文作者,他的作品代表着我们鸡西地区的散文创作最高水平。1985年出版的散文集《天涯月》是鸡西文学史上第一部散文集。至今他还是鸡西地区散文创作的翘楚和领军人物。王晓廉的创作成就和事业成功是鸡西人的光荣和骄傲。我们鸡西的作家应该向王晓廉学习,要学习他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态度,要学习他执着专一的创作精神,和他“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路遥式的写作精神,要学习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拼搏意志和他“让夕阳如同旭日一样火红”的家国情怀。
在家乡鸡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英雄儿女灿若星辰。鸡西精神世代传承,鸡西人精神是修家、齐身、爱国、敬业,他们中的每一个建设者都是鸡西人精神的生动缩影,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诠释着鸡西人精神的内核。这些都需要我们和我们的后人,为他们继续抒怀点赞,让我们更加自觉地高举精神之旗,炼时代之魂,怀赤子之心,树凌云之志,领风气之先,用更多彰显中国精神和力量的精品力作回馈时代,奉献人民。有道是: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要像晓廉一样花开不败,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抒写出美文超越千秋。
(滕宗仁系黑龙江工业学院教授、蒋兴莲系黑龙江工业学院客座教授,二人同为省作协、省评论家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