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洪义的红色记忆
作者:邓桂兰 江西
我写这篇文章,首先非常感谢《世界文学》贵刊让全国作家诗人参加长征杯大型征文活动,由《世界文学》总部《白鹭文刊》《金榜头条》编辑部联合举办“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年伟大征程”这个平台,才让我们有机会大力歌颂和弘扬革命长征精神,让祖祖辈辈去继承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永远不能忘记,有无数革命先烈舍生忘死、为国捐躯、保家卫国,鲜血染红的国旗,革命先烈用鲜血洒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红军长征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征程,红色长征精神和红色基因是永远激励后代的瑰宝。
回首历史,在水江这块红色基因的土地上,曾有无数先烈有过一段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的岁月,有一种救国救民、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爱国爱民,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人民留下了一页史诗般的历史篇章。回首90年的历史征程,我们党走过了风风雨雨艰难坎坷的岁月,红色记忆,是永远的丰碑;铿锵的誓言,是心中的颂歌;90年的峥嵘岁月,90年的风雨历程,90年铸就了一座永恒的历史丰碑,90年崛起光辉灿烂的中国!在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诞辰90年的日子,自豪、骄傲,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李洪义和妻子
我今天要写的是《李洪义的红色记忆》。我是李洪义的孙媳妇,李洪义有一个儿子就是我家公李发圣,是共产党员,有二个孙子,大孙子李绍根,小孙子李绍林,我儿子李文程是他的曾孙。我们是红军的后代,我很多次听我家公家婆和我老公说,爷爷是一个爱党爱民、做事高调、做人低调的人,爷爷李洪义说的最多的是希望二个孙子都去部队参军,将来能报效祖国,能培养他们历史责任感,有利于树立价值观、人生观,并有利于培养爱国奉献和崇军尚武的精神,这是李洪义的心愿。
李洪义的二个孙子成长在红军革命后代的家庭里,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下,也将深厚的红色基因传承下来。在一九七六年夏天李洪义在病危的情况下,他一再叮嘱家人们不要告诉远在福建参军的大孙子,李洪义他说不要因为他个人让大孙子请假回来。其实爷爷他心里多么盼望大孙子回来能见上他最后一面,但是他控制住自己的心情,直到他病世都没有见上大孙子一面。直到大孙子转业才知道爷爷已经不在人世了,他心里感到终生遗憾和心痛。在一九七九年小孙子就是我老公也去参军了。在北京空后(八七四O三)部队当了一位人民解放军,实现了爷爷的心愿。
在2024年6月22日,我为了写爷爷这篇红色记忆录,我和我老公几姊妹全家由黄波他是负责主编红色记忆这本书的水江镇领导,在他的陪同下,开车踏上了去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水江镇上洞村,来到了红色革命旧址,英雄故里上洞村,亲自去实地走访当地邻里乡亲,这篇记忆录是根据李洪义亲笔口述留下的原文和亲自听村民亲口讲述,李洪义的一个又一个故事并见到了他们曾经入党宣誓的旧址,和革命工作过的旧址。
李洪义,曾用乳名叫三女。他自幼六岁父亲因病英年早世,母亲不久改嫁把他带到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天台水江镇上洞村黄奎堂家,在黄家从小放牛、打猪草、干农活。在民国十七年(公元1927年)李洪义十八岁在王茅山造纸厂当学徒,1927年9月20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从浏阳文家市出发,经慈化余坊、圳口、小洞、沧溪,到达水江。毛泽东夜宿快荣村,在黄氏祠堂召开贫苦农民座谈会,宣讲革命道理,抄了大地主黄金元的家,在水江点燃了革命之火。
此后,彭德怀领导红五军和孔荷宠的红十六军等中央红军在水江开展了革命武装斗争,创造了革命根据地。
此后,中共浏阳县委派出一批地下党员深入水江上洞、小洞、中源、畔龙等乡,初属辽市区,后属天台区,在这些地方成立了农民协会、党支部、苏维埃政权。
在1927年9月份,李洪义踊跃报名参加了秋收起义游击队战争。在1929年李洪义十八岁那年经黄作税介绍入党,在黄潮宗祠堂宣誓,当年光荣入党有黄文堂,李洪义,黄文美,黄昌遗,黄文潘,黄思文同时入党。
在一九二九年秋,中共浏阳县委派出杨昌奎、陈奎石到萍北区桐木地区一带开展革命工作,成立了桐木区后,杨昌奎任桐木乡区委书记,随后中共浏阳县委又派贺香山、陈金竹、田可平、范永胜、李伯、周益成、陈奎到桐木成立了浏阳九区苏维埃办事处,办事机关设在檀下,由周益成任办事处主任,李洪义当时任地下党交通情报员,后来也曾任过书记。因李洪义没文化,专门派了一个文秘在身边帮他写文件资料,干了一段时间,上级领导看他没文化就把李洪义调出来到印刷局(慈化何家坊)做了三个月后,又把李洪义调出来,调到慈化县苏维埃在主席团担任检察部组织部部长。
在一九三O年初春,大山深处的小洞,冷峻的群山被一片洁白的雪覆盖,蜿蜒曲折,田野冰冻。这一天,彭德怀率领红军第三纵队、军特大队、干部训练大队经过萍东,开展武装斗争,这一大清早,队伍从万载株潭出发,经慈化余坊,因天气不好,道路如烟如雾,加上路上结冰很滑,又全部坑坑洼洼山路,全军队翻山越岭,行军缓慢,下午时分部队才到达小洞。彭德怀觉得时间不早,一天的行军,战士们已经很劳累,决定在村内一栋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的麻衣庙住下了。小洞村村民突然得知来了这么多红军,听说是彭德怀的部队,村民兴奋不已,当地地主劣绅听说后,吓得逃的逃、躲的躲。村民家家户户像迎接贵客一样,从自家搬来了稻草为红军铺床,有的腾出自家房子让红军入住,当时有个姓欧阳的村民老表送来了一篮子自己种的白菜,彭德怀见后,一再嘱咐分管事务的,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定要付钱,这位老表说什么也不肯收下,彭德怀和蔼可亲的说:老表,你一定要收下,这是我们的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第二天上午,彭德怀在麻衣庙主持召开了千人大会,上洞、小洞、沧溪等地人民群众都来参加了大会。
彭德怀走后,由贺龙担任这边工作,到后来省苏维埃政府营地扎在小源,被国民党白匪飞机炸废掉营地。到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形势十分紧张,被国民党冲进山林里,红军被国民党包围了,在山林里到处搜索,好几天被困在山林里,李洪义也在其中队伍里,连饭都没吃,挖野菜、吃树根,他们还是想办法逃出了虎口安全脱险了。
有一次,李洪义突然接到消息,国民党已经进村进行围剿大屠杀,李洪义赶紧吩咐大家,快快快,通知群众们转移到安全地方,大家火速分头去通知村民转移。李洪义赶紧跑到黄子伦家去通知他们全家赶紧转移到安全地方,因为黄子伦家对他有恩,小时候,因为冬天李洪义在黄子伦家后山放牛的时候,那时候是冬天,天气特别寒冷,身上穿着单薄的补了好多补丁的破烂衣裤,全身冷的发抖,饥寒交迫,他多么想用火暖暖身子,他就在后山附近捡了一些柴火在黄子伦家碾料棚旁边烧火蹲在那里烤火,后来村里小伙伴看见了也跑过来在那里玩火,不小心把黄子伦家的一间茅草屋碾料棚给烧着了,因为是茅草屋,加上是几个孩子,接着烟雾四起,火光冲天,几个孩子吓得跑掉了,只有李洪义吓得全身发抖,蜷缩在那里,抱着头等待着受罚挨打,村民见着烟雾和火苗,赶紧来救火,但由于茅草屋,很快这间茅草屋烧掉了,但黄子伦家里人见孩子十分可怜,人又小,没有责备孩子,李洪义从此心里一直对这家人感恩,所以他一定要冒着生命危险来通知黄子伦一家人以及村民一起亲自护送他们安全转移了他才放心。
在1932年春一天,杨岐山南端上洞村显得格外宁静,“砰、砰、砰”突然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枪声。萍七区十四乡交通员黄文阶听见枪声后,心里不禁警觉起来,他火速爬上门前的柚子树上,观察上洞村山路上动静,就在不远处看见敌人持着刀枪往这个方向跑过来,口里连续喊着抓活的、抓活的,喊声由远而近。
此时,是苏维埃检察部部长李洪义、叶明东、黄文美、黄思荣等6人正朝一条横路直奔而来。黄文阶看情况紧急,即刻从树上跳下来说“李部长,快、快、快到我家屋后横窑里躲躲”。
白匪一路追赶过来,李洪义见情况紧急,便躲进了黄文阶横窑里,此时,一群国民党兵朝塘上村追来,不一会儿,气势汹汹冲进了黄文阶家,国民党用枪对着黄文阶说:“你家刚才来过人吗?”黄文阶很镇静地回答说:“没有。”国民党继续问“真是见鬼了,明明我们看见几个人朝你们这边跑来,难道他还飞了。”黄文阶回答说:“你们这么多人追他,他还敢进这个村庄?”国民党又追问:“那共匪到哪里去了?”黄文阶回答说:“这上洞山山高林密,红军到哪里去了我哪里知道,我只看见一个人从我家门前跑过去。”国民党眼睛瞪着黄文阶又大声问:“往哪条路走的?”黄文阶想了片刻,指着相反的方向说:“好像是往禁山坳那条路走了。”这时,几个国民党又威胁说:“黄文阶,你不老实说出来,如隐瞒实情,一旦发现你私藏共匪,你可知道国军厉害,叫你全家上西天。”黄文阶说:“我怎敢说假话,我家就这么大,不信你可以进去搜呀。”一个国民党领头说:“给我搜。”黄文阶仅有三间茅草搭成的房子,后面是厨房,国民党个个持着刀枪像劈柴火一样一间一间地搜,当搜到房间时,黄文阶妻子被突然闯入的人吓得在床上全身发抖,蜷缩在一起,她呼天唤地,在床上嚎啕大哭的叫喊着:“我肚子好痛啊,我不想活了,我全身作冷。”国民党见状逼问黄文阶:“黄文阶,你老婆为什么全身发抖,是心里有鬼吧?”黄文阶眉头一皱说:“我老婆昨天夜里发高烧,又拉肚子,看病状是打摆子,拉痢疾病。”国民党领头听说是拉痢疾病,打摆子,捂着嘴和鼻子,手乱挥,生怕染上这种病,拔腿就走了。
国民党兵走后,黄文阶悄悄来到屋后横窑,对李洪义轻轻地叫着:“李部长,李部长,国民党走了,快出来。”黄文阶赶紧把他拉出来说:“我屋后有一条通往小洞的路,走这条路很安全,不会被人发现。”李洪义激动的热泪盈眶说:“文阶兄啊!这次不是你脑瓜子反应快,办法多,今天我的遭遇不可设想啊!你这是冒着全家人的生命危险救我呀!真的是我的救命恩人呀!”李洪义握着黄文阶的手含着泪深情地望着文阶,情不自禁的拥抱着文阶兄,不知说什么才好。黄文阶推开李洪义的手说:“兄弟,后会有期,快走吧,快离开这里……。”
在1934年红军李部长奉上级指示,秘密行动来到上洞执行任务,不料走漏了风声,白匪下令到处捉拿李洪义,白匪纠集“梓木队”等土豪劣绅来搜捕,上洞苏维埃主席黄昌遗得知后,深夜赶过来到李洪义的居住工作的联络点,将自家仅有的四块银元送给李洪义做路费,连夜叫李洪义扮妆成农民绕道而行,离开了这里,这次是多亏了苏维埃主席黄昌遗及时赶到,才又一次从虎口安全脱险。
有一次由黄忠作队长带领交通队二十八人其中李洪义也在队伍其中,水江黄忠作队长带领28名进步青年包括李洪义在天台坑西,通过里应外合,有三个多师人从上溪这边来了敌人,红军恰好埋伏在两边山上,因为我军处于居高临下的优势,见敌人在山下经过,我们红军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因敌人不知道我们有多少红军,吓得白匪魂飞魄散,慌乱逃走,缴获步枪54支,子弹100余发,花机关枪、机关枪各1挺,那次还捉拿了很多俘虏,还当场枪决了二个正副队长的敌人。
我们那天还到了烈士陵园,就有432名烈士墓碑,但据1984年水江在申报江西省特困乡时全面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有烈士3000余名,据历史记载,苏维埃拥有1万5千多人的队伍。
在水江镇这块红色的热土上,有很多很多英雄烈士的传奇故事,因为篇幅有限,只能暂告一段落。水江苏区革命先烈为革命斗争胜利作出了无私的奉献。在那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里,水江人民抛头颅、洒热血,水江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浸染着水江革命先烈的鲜血,记录着水江人民的革命伟大征程。碧血丹心,热血荣光铸军魂,水江苏区人民用鲜血谱写了英勇奋战,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红色革命史,厚重的红色文化,这也是水江人民留下了最宝贵的红色精神和财富。
红色故事,是我们党的光荣历史,是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而英勇奋斗,用热血和生命换来了传奇的篇章。我们将永远铭记红色精神,让红色故事代代相传。我们伟大光荣的中国共产党载歌载舞迎来了一百零三年华诞,全民昂首阔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满怀豪情迈向新时代,踏上新的征程。
2024年6月28日凌晨3点
作者简介:邓桂兰,笔名,龙辰鸣,江西宜春市人,2000年4月在赣中日报发表一篇微行小说因创业搁笔至今,在2023年3月1曰在《世界文学》发表散文《望月》,11月份曾在萧乡文学发表《秋天的落叶》12月份曾在粤北诗刊发表散文《秋雨》,曾在多家网媒体发表作品,本人88年至今从事幼教,创办幼儿园至今,本人热爱文学,热爱幼教事业,中专学历。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