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 秧 时 节
作者:刘汉江
家乡地处苏北平原,这里雨水充沛,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非常适宜水稻种植。因此,水稻是这里最主要的农作物,每年农历五月麦子登场后,庄稼人便不分昼夜地忙碌起来,紧锣密鼓地耕地,施肥、灌溉,前不久还是一大片一大片金黄的麦地,此时已是一大块一大地白水汪汪的水田,宛若一面又一面硕大透亮的镜子,一场凉丝丝的梅雨到了,农村也就进入了夏收夏插最繁忙的插秧时节。
插秧虽说是庄稼人最基本的一项农活,却是有很深的技巧的,应该说是一种手艺活,插秧手艺高的插的秧苗既快、又匀、又密、横竖成行,十分好看;刚学插秧不久的,身后的秧行往是稀疏零乱,秧苗歪七斜八,很不上眼。庄稼人敬称插秧手艺好的人“秧师傅”,十分的恭敬和尊重。母亲在世的时候,插得一手好秧,方圆几里都有名气,常常被人邀请作“秧客”,帮助人手少的人家插秧。
粮食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庄稼人把收成看得比命还重。因为,插秧影响着一年最重要的收成,所以农民们对载秧这件事十分虔诚、十分看重,甚至有些像过节。早在一个多月前,他们就精心地选种、浸种、落谷,现在秧苗已经绿嫩嫩,肥嘟嘟地长在秧池里了,翻耕过的麦田已经施足了肥,灌足了水,田埂也已重新认真地修整过,露出睡眠的土地已耙平,一切准备就绪还不算,庄稼人还要挑个好日子,开始一年一度的插秧,俗称:“开秧门”。再穷人家在这天也要裹一些粽子,煮上满满一锅饭,家境好些的人家还会备些鱼肉,点点蜡烛,鸣放鞭炮,一是款待请来插秧的“秧客”,二是祈求菩萨保佑风调雨顺,玉谷丰登。
插秧时节,大人们很忙碌,稍大一点的孩子们也闲不住,清晨四、五点钟,天刚放亮,父母们就会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我和哥哥们在上学前到秧池里帮着拨秧苗,姐姐则被安排在家里烧早饭,做些洗衣、扫地、喂猪、喂鸡的家务。我们要在吃早饭前,拔好足够一天栽的秧苗,拔出的秧苗要在水里洗净根部的污泥,一把一把齐齐整整地用水浸泡过的稻草扎好,然后再用柳筐一担一担地运到需要栽插的水田里去,我们那时也就十来岁的样子,自然挑不起重担,便从家里找来长长的棍子和竹竿,两端码上几个秧把子,瘦小的身子便挑着十多把秧苗歪歪斜斜地走在乡间清晨的小道上。
插秧的活很苦很累,大人们一天到晚泡在水田里,一把一把地秧苗要从他们身上一根一根地栽插到田里,而且时间性很强,如果周边相邻的人家已经栽插完了,而自家地里还是一片白水田,是要被人家笑活的,还会影响统一灌溉,累了,站在水田里直一下酸痛的腰,饿了,啃几口随身带的冷粽子,长时间在水里浸泡,手脚都被泡得白花花的,有时被坚硬锐利的麦秸根戳破,发炎溃烂,痛得钻心。天气晴好时,炽热的阳光无遮无拦地直射下来,插秧的人头顶热日,斗大的汗珠的从头上滚落,也顾不上用手揩一下,如逢梅西,细密阴冷的雨点没头没脸地湿透了身上的衣物,也不肯找个地方避一下雨,绝对是一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滋味。历时半个多月的插秧季节,让辛苦的庄稼人黑了不少,瘦了许多……
我在十多岁的时候,父母们便教我插秧。母亲手把手地教我,怎样拿秧把,解秧绳,捻秧苗,怎样栽才能使秧苗早生根、早成活,怎样的姿态才能栽得快而且行距适当,秧苗挺直,起初我怎么学也栽不快,栽出来的秧行乱七八糟,东倒西歪,但母亲总是细心地纠正我,她说,插秧是庄稼人的一门手艺,教你们学栽秧,不是要你们帮我做事,也不是想你们将来当农民,只是要你们好好学习,将来无论做什么,都不要忘了粮食是怎么来的。
母亲辛劳了一生,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妹几个养大成人,她一辈子在土里刨食,没有好好休息过几天,就在她患癌症动了手术以后,第二年插秧时节,还拖着病体坚持下田插秧。眼下又到了插秧时节,久居城市的我又想起了五月的故乡,想起绿油油的秧苗、黄澄澄的稻谷,想起雪白喷香的大米饭,想起我长眠于地下的母亲……
【作者简介】
刘汉江,男,散文作家,1968年生,汉族,江苏盐城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热爱文学、音乐,崇尚朴实自然,追求真诚唯美;长期从事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数十年笔耕不辍,数百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生命回响》、《凝望月光》、《金色童年》等,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多次获奖,现任企业高管,盐城市亭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