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一读
故事结束
回忆过去
活好当下
前言:
我在中央广播事业局国际台英语部工作的五年期间,有过两次出国访问的机会,一次是以国际台体育记者身份奔赴泰国曼谷采访亚洲第八次运动会;另一次则是作为国际台英语记者身份陪同当时的党主席、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先生访问英国。毫无疑问,我是非常重视那次英国访问的,因为能被国际台选中去陪伴如此高级别国家领导人出访,是我的光荣,那是“组织上对我的无比信任”。但到了伦敦后,一件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事情让我直呼“天下哪有如此凑巧的事情?”因为在那里,我竟然与两个同年级老同学相遇。虚荣心的我当时我并不觉得我的“职业”和“衔头”比我那两位老同学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最后看到了在“官衔”上与那两位同学的巨大差距。但,后悔吗?懊恼吗?一点儿都没有!因为我知道我命中注定就是个衣食无忧的一介草民!过着普通人的生活非常惬意!我说这话是真心的。
今天又一次心血来潮,发表一篇旧作(文章较长,分三次发表),与诸君共享(这是第三部分),望大家喜欢。
同学,同行,朋友和领导
文/龚如仲(Ralph)
除了与同学、同事、朋友之间巧事、趣事之外,还有一件我和我们领导间的难事也必须在这儿提一提。一看到这儿,您或许会感到奇怪了:“远在英国采访的你,怎么和国内的领导扯上了关系”?说来也怪,这件事还真和我国内的领导有关系。
在伦敦工作的某一天,我突发奇想,瞒着我同伴老张,一个人坐计程车去了伦敦东部的贫民窟。接着,我利用自己的记者身份,在一家低档PUB(小酒店)对几位英国最下层的苦力劳工和欢场女子进行了采访。
在现场采访中,我让他们谈谈对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英国的看法和感受。我的本意是:我们访英期间,天天接触的不是英国政府要员、白领精英,就是企业老板和社会名流,听到的都是一些官场话、奉承话,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听听发自英国最底层的这些人的声音?这也许会让我们采访到出人意外的好内容。
东伦敦贫民区是英国首都最破烂、最贫穷的地方,这里的人们生活条件很差。但对我这个记者而言,真正令我头疼的是:这些几乎没有上学机会的东伦敦人既不按标准的伦敦音发音,也不按正规的英语语法发言。比如,他们往往会把“HE DOES NOT KNOW”(他不知道)说成“HE DO NOT KNOW”。在他们的谈话中,还时不时地夹杂着一些方言和俚语,让我听起来分外费劲。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对中国人和中国政府非常友好和真诚,而且在采访中能与我积极配合、争相发言。就这样,我完成了一篇采访专稿。
在坐计程车回酒店的途中,我心中暗自得意,盘算着“我这篇专稿发回国内后,一定会受到台里(国际广播电台)和部里(英语部)的好评”。但我没有想到的是,当我回到住处时,同事老张已经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了,其原因是:我在她的视线下已经消失了好几个钟头。您要知道,那个年代的外事纪律是非常严格的:出国必须二人同行,一个人的单独行动会被视为严重违规、违纪(会受到纪律处分)。
见我回到了酒店,老张终于松了一口气。但等我一本正经地把事情的始末对她一说,经验老道的老张立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她郑重地警告我:其一,我不该一个人擅自外出,犯了大忌;其二,我更不该私下里采访贫民窟的下层人士,更不该接触欢畅女子。总而言之一句话,我的这个举动是没有先例的。最后,她善意地告诉我:不要把专稿发往国内。然而,年轻气盛而又相当固执的我那里听得进她的劝告?
果不其然,等我们结束采访回到北京后,一场风波已经在等候着我了。在台里和部里,不少人认为我擅自一人外出是严重地违反了外事纪律,应该对我进行“严肃处理”。到了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碰到了一件怎样的难事。就在这危急关头,是我们国际电台的台长老张救了我。张台长力排众议,说服大家,帮我解了围。
他是一位极其开明的台长。他认为我的出发点是好的,采访的内容也新颖别致。但他也没有一味地袒护我,因为我毕竟是犯了“不照二人同行规矩办事”的“严重错误”。所以,他最后的结论是:此稿不必播出,只对当事人进行口头批评,但不作任何纪律处分,算是“功过相抵”,下不为例。就这样,一件难事被老台长张先生摆平了。直到如今,我都忘不了这位思想开明、充满善心的老台长。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