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作者:王荣辉
朗诵:阿红
2024年6月26日,我与家人一行5人自驾游来到了雁门关,这是一座位于山西省的历史名关。走进中华第一关~雁门关,我被这里的古战关隘遗址及壮丽景观震撼。
雁门关,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是塞北游牧区与中原农耕区1分界地,是具有较高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的古代关隘,有“中华第一关”之誉。
雁门关在古代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因而有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之称。雁门关的雁门山中,因雁门山东西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飞雁出于其间,故而得名。
雁门关是中华名关,以险著称。历史上曾发生过2000多次战争,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匈奴的重要屏障。雁门关由双关四口十八隘和长城共同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地位。雁门关景区包括地利门、宁边楼一、天险门一等,展示了古代作战武器和历史名人遗迹。雁门关作为中原汉民族北出和草原游牧民族南下的咽喉要津,承载了3000多年历史沧桑,具有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辉煌。
雁门关的城墙高耸入云,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战争的残酷。我们沿着城墙走上去,顶端可以俯瞰整个关隘,视野非常开阔。我感受到了守卫边疆的英雄气概,也想象着古代的士兵们在这里奋勇御敌。
雁门关的自然风光十分壮美,山峦起伏,长城蜿蜒,隘口狭窄,易守难攻。在这里,我们沿着长城漫步,感受古老的历史气息;可以欣赏到雄伟的隘口和峡谷风光;还可以在湖畔休闲度假,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雁门关,中国漫长历史的一个散发着黯淡光芒的坐标,截然不同于江南水乡温婉旖旎的旌旗戈矛、胡笳角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前来对天当歌、一抒胸怀,更以其悲歌击筑、狐死首丘的盎盂相击让一个又一个的文章巨公泪眼婆娑、长歌当哭。雁门关几乎成了中国历代诗人们心中一道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里情结。
我在雁门关,隐约听到了东汉文学家张衡在长安眺望遥远北方时的轻声叹息:“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霑巾。”
我在雁门关,恍惚看到了北周诗人庚信对着天空发呆:“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门关”;我在雁门关,真切感受到了唐朝诗人王昌龄在遐想中的喃喃自语:“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我在雁门关,领略了诗人李白《古风其六》,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惊沙乱海日,飞雪迷胡天。知晓诗仙心中的漫天剑雪,跨越时空跟着诗人漫天飞舞起来。
我在雁门关,远远望去,在天与山之间显得峻险极致,两边的长城与砖楼又似正在飞翔的大雁展翅,定格在天空云端,引起游客无限遐想。
我在雁门关,脚下的巨石铺设的沧桑古道,一块块遗迹石砖,似乎向人们展现着历史兴衰的画面。这里留下了“得雁门关得天下”的许多传奇故事。
杨家将曾在此保家卫国,名传青史。冯玉祥与阎锡山两部在此激战,壮士热血化成了山峦中片片红叶。王昭君出塞在雁门关留下了沉鱼落雁的美谈,晋商之路的原始遗迹在这里得到了还原。
1948年4月6日下午抵达代县。适逢清明时节,大地万象更新,生机盎然,山路风来草木香。前面已是晋察冀解放区的地域了,毛泽东心情开朗,途经雁门关时,下车凭吊古战场。
伟人拄着根柳木棍,同周恩来、任弼时等一道登上雁门关。夕阳西下,放眼长城内外,遥看群山迷茫,霞走云飞;近览重峦叠嶂,峭壑阴森。两座大山对峙,形状犹如天造的两扇大门,护卫着山间的一条盘旋幽曲的穿城之路。
伟人毛泽东为“中华第一关”之雁门关题写的关名,“雁门关”三个字大气豪迈,雄浑霸气,流畅自然,笔力千钧,似乎有“万夫莫开”之威猛,让我心里敬仰不已。伟人登临雁门关,留下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博大情怀。
雁门关不但自然景观雄伟险峻,人文景观也特别悠久厚重。大多写雁门关的诗词,意境苍凉苍茫、雄浑雄壮、悲愤悲怆,常常是家国情怀、英雄情结的精神为寄托。
雁门关,我站在城墙下穿越时空,仿佛印记许多雁门关远古的历史故事。雁门关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关隘,曾经激发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留下了诸多历史的典故。
雁门关,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杰出代表,更是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在这里,我领略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丰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宁静。
雁门关,一个民族苍凉的文化符号。一个让中国文人日思夜想、魂萦梦绕的历代边关戍所,一个让中国人血脉偾张、荡气回肠的心灵朝拜圣地。
我们满载对远古历史的敬畏,依依不舍,挥别雁门关。
雁门关,中华第一关,历史的见证,自然的瑰宝。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