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党50年的老党员,一位数十载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她的声音响彻荆楚大地,她的播音传递了无数的知识和能量,滋润了几代人的心田……她的名字温暖柔美、耳熟能详——她就是柳棣! 时值中国共产党103周年华诞,柳棣老师倾情吟诵红色经典,再次呈现精彩华章,本期推送她的五篇诵读作品,这些历久弥新的故事依然让我们感动不己——我党百来年艰苦卓绝,无数先烈前赴后继,方有今日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一起聆听这红色经典,共同传承这红色基因吧! ——编者:杨建松
《红土地上的爱情绝唱》
作者:秦岭风 朗诵:柳 棣
歌声随风渐远,夕阳的余晖再次拉长了老人佝偻孑孓的身躯,不知过了多少这样的岁月。
每当夜幕即将降临的时候,老人便不顾一切地遥望远方,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执着而又倔强地唱着那首早已习惯的情歌——《啊呀来》,
“啊呀来,唱一曲山歌口难开……你叫我等我就等,你却怎么不回来……”。
1929年的大年初二,江西兴国的红军战士李才连告别了新婚三天的妻子池煜华即将北上,临行前他倾其所有买了一面镜子,拉着妻子手说:“你等我,10年不行20年,20年不行30年,40年,革命成功了,我一定来接你”。
望着丈夫远去的背影,那一刻起,池煜华的心里便装满了沉甸甸的期待,踏上了70多年漫长的守望之路。

70年不长,那只是花开花谢的几瞬间,但却是一个人的一辈子。
一辈子的守望,那两万七千多个日夜的孤独和思恋,一日又一日。
一年又一年不老的情歌中,当年小伙子英俊的面容已日渐模糊;昔日美丽的新娘,乌黑的青丝被岁月染成了满头白发,可是她依然在摇曳的油灯下轻声哼唱着,哼唱那首只有自己听的懂的情歌。
熟悉池煜华的人说,老人说的最多的字就是"等"。她这是在用一生的韶华来兑现一句诺言。一个"等"字虽然平淡,却让世间许许多多的山盟海誓变的暗淡和肤浅。政府为老人建了宽敞的新房。老人却迟迟不愿搬进去,她唯一担心丈夫回来找不着家,然而魂牵人终究没有归来。老人临走时,陪着她的依然是那面被岁月斑驳了镜子。
老人的背影已经远去,门前的溪水依旧潺潺流淌,老人走过的小路,蜿蜒连接着远方;那幢百年老屋还在风雨中倔强地守望。就在兴国,就在这里,就在这片充满激情的红土地上,歌声依旧飞扬。
作者:秦岭风,本名蒲维辉,高校美术老师,先进教育工作者。曾荣获省教委“陕西省首届美术教学评比”一等奖,发表数十篇绘画、论文于各大美术类报刊杂志。

《播火者》
作者:王笑鹏 朗诵:柳 棣
1927年4月23日,在被关押折磨了17天后,年仅15岁的李星华,终于在北洋军阀的法庭上,见到了与她一同被捕入狱的父亲李大钊。
神色平静的李大钊,告诉法官,一切与妻儿无关。五天后,李星华被释放。也就是在同一天,李大钊被施以绞刑,壮烈牺牲。
这一幕幕,常常在李星华的梦中重复上演,成为她难以忘怀又难以释怀的痛。爹,我的心,好痛啊!好像被狠狠地刺穿,却痛得喊不出来!在法庭上,您为什么一句话都不跟我说?
孩子,原谅父亲吧!在那法庭上,我只能是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共产主义者,知有主义不知有家。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宁愿断头流血。星儿,在法庭上,我可以如此慷慨陈词,去惊醒这个世界。可是这么血淋淋的话,当着你的面,我又怎么能够说得下去?
爹,您向法庭求情,要求释放那些进步青年,您自己承担一切责任。我知道,您想用您的一死,去争取他们的自由。可是您想到了他们,为什么就不能想想我呢?
星儿,不要为我的死伤心。我为这黑暗的中国引来天火,哪怕燃烧自己化为火炬,也要为中国青年一代,去照亮他们那前进的路程。那些青年啊,和你一样,是中国的希望。青年啊,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衰老的中国,可以没有我,但是一定要有这些青年的热血和信仰。

这样一位给青年人带来希望的北大教授,每月可以拿二百多大洋的北大教授,却因为把钱全拿去刊印共产主义读物,资助进步青年,在他牺牲后,全家只找到了一块大洋。
因为无钱安葬,直到他牺牲整整六年之后,李星华才在各界名流的捐助下,将父亲的灵柩入土为安。
爹,您知道吗?你一走,娘就病了。她是盼着您的安葬,熬了六年啊!
嫁给我27年,你的母亲没享过什么福。无米下炊,你的母亲从无埋怨,想着法子让一家人吃饱。刚有了些余钱,做了新棉衣,看到了那些衣着单薄的学生们,却又送给了他们。她对我,只有付出;我对她,只有连累。是我让她耗尽了一生的心血啊!
把您安葬后一个月,娘也走了。她唯一的要求,就是葬在您的身边,再也不分开了。男:一个共产主义者,也许不该说这样的话,但对你的母亲,我只希望能有来世,报答于她。

可在这个人世间,我再也没有爹娘了。没有人教我写字,谁来为我缝衣,谁还会喊一声我的乳名?星儿啊!
星儿,振作起来,啊,还记得父亲教给你的国际歌吗?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既然牺牲不可避免,就请你,踏着先烈的血迹前进。我相信,信仰共产主义的人,将会像那红花的种子一样,洒遍各地,盛开在中国。让中国人看到一个大好的河山,一个盛世的中华,一个闪耀于世界的东方。
1932年,李星华加入了父亲亲手创立的中国共产党。1940年,她突破重重险阻到达延安。在这里,她终于像是回到了家。啊!爹,您的学生毛泽东,在这儿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男:一个赤旗的世界啊,该多么令人向往!

是的,爹,无数的青年,都像我一样,潮水般地奔赴这革命的圣地。我学会了纺线、捻羊毛,尽管也吃了很多的苦,但是心里温暖极了。
星儿,请相信我,当你再次回到北平,那时的中国将是那赤旗的世界。那时的中国人,不再失落,不再哀叹,不再看不到光明。那时的中国啊,必定强大,必定繁华,必定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心潮澎湃。当那赤旗招展,当那歌声响起,每一滴泪水,都为中华崛起而自豪的泪水。

《可爱的中国》(节选)
作者:方志敏 诵读:柳 棣
朋友!
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
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
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
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
母亲!
羊煎的丹主
可爱的母亲
只因你受着人家的压榨和剥削
弄成贫穷已极。
这真是我们做孩子们的不是了
简直连自己的母亲都爱护不住啊!
不错,
就的中用
固然是江山破碎
国弊民穷
但,我们相信
中国一定有一个可赞美的前途。

中国在战斗之中
一旦斩去了帝国主义的锁链
录清自一阵线内的汉好卖国财
得到了自由与解放
这种创造力:
将会无限的发挥出来。
朋友,我相信
到那时
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
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欢歌将代替了悲叹
笑脸将代替了哭脸
富裕将代替了贫穷
康健将代替了疾病
智慧将代替了愚昧
友爱将代替了仇恨
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
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清的荒地!
这时,我们的民族
就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
这么光荣的一天
决不在遥远的将来
而在很近的将来
我们可以这样相信的,朋友!

假如我还能生存
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
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
我流血的地方
或者我瘞骨的地方
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小花,
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
在微风的吹拂中
如果那朵花是上下点头
那就可视为我对于
为中华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们
在致以最热诚的敬礼:
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摇摆
那就可视为我在提劲儿
唱着革命之歌
作者:方志敏(1899-1935),男,汉族,江西省弋阳县人,中共党员1。中国共产党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
海棠花祭(节选)
作者:邓颖超 朗诵:柳 棣
春天到了,西花町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离开了我们不再回来了
你不是喜爱这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经过这海棠盛开的院落,便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于是,我们搬到这海棠盛开的院落来居住。

你住了整整26年,我住的时间比你还要长,到现在已经是38年了。
记得那年,你去参加日内瓦会议,家里的海棠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海棠的盛开,我就特意捡了一只,托信使给你带到日内瓦。

遥想当年。我们鸿雁传书,飞越海洋,从名城巴黎到渤海之滨的天津。有一次。我突然收到你寄来的印有李卜克内希和卢森堡头像的明信片,你在上面写着“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因此,我们的爱情生活不是简单的,不是为了爱情而爱情。我们的爱情是深长的、是永恒的,是为了我们的革命理想,为了我们的共同事业而相爱的。
海棠花开了,你离开了,他们也离开了,我们永远不再回来了……

你到哪里去了呀?我认为:你一定是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你已经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也跨进了黄河长江,经过黄河长江的运移,你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
作者:邓颖超(1904年2月4日-1992年7月11日),河南省光山人,生于广西南宁,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永远的怀念》
作者:郭曰方
那是1958年盛夏的一天,
那是1958年盛夏的一天,
钱三强把35岁的邓稼先叫到他的办公室,
向他传达了毛主席、党中央
关于要搞两弹一星的决定,
并通知他参加研制工程。
临别时,钱三强还特意嘱咐,
这件事要绝对保密,不能告诉任何人。
从此,邓稼先便隐姓埋名,
走进大漠深处。
这一走,
就是整整28年!28年啊,
看不见长安街的车水马龙;
听不到妻儿的笑语声 声……

多少个日日夜夜,
他就住在干打垒里,
面前永远是无边无际的瀚海荒漠,
绵延起伏的皑皑雪山。
每天吃着粗茶淡饭,
就着风沙,就着汗水,
就着为祖国争光的坚定信念,
一起下咽!
然而,在这里,就是在这里,
他和他的战友,用生命的灯盏,
点燃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梦想,
用坚挺的脊梁,撑起巍巍昆仑,
用满腔热血,浇铸着共和国强盛的根基,
用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声,
向全世界宣告了敌人核霸权、
核讹诈的彻底破产!

邓稼先作为现场试验的总指挥,
每次核试验,
都要带头钻到巷道里去取样,
甚至还亲自跑到沙漠里
寻找摔碎的原子弹碎片。
长此以往,身体遭受超剂量的核辐射,
1986年,邓稼先由于核辐射
造成全身皮肤大面积渗血,
已经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
被迫住进了北京的医院。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上级领导和亲人都守在身边。
邓稼先微微睁开双眼,颤动着嘴唇,
对妻子断断续续地只说出几个字:
“我……为了……这件事……死了,值得!”

妻子在耳边呼唤,战友在耳边呼唤,
罗布泊在远方呼唤,昆仑山在远方呼唤,
但是,邓稼先太累了,
一生的劳累啊,任凭千呼万唤,
此刻,他再也没有力气睁开那双明亮的双眼。
一位科学家的生命之花,
静静地,一如他床前的那束盛开的马兰花,
把缕缕不绝的馨香洒满人间……
今天,当我们过着甜蜜幸福的生活,
当中国梦凝聚着民族复兴的信念,
当中国的航天事业捷报频传,
我们又怎能忘记邓稼先!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不会忘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他的战友,
用他们的无限忠诚、无私奉献,
用他们的大爱大勇、卧薪尝胆,
在共和国的血管里注入的力量,
用“两弹一星”精神,
在神州大地播撒的幸福春天!!
世上有一种奉献,
叫做无怨无悔;
同样,也有一种怀念,
叫做直到永远……
作者:郭日方,河南原阳人。中共党员。1964年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随员,方毅副总理秘书,中国科学报社总编辑,中国科学院机关党委书记,中科院文联主席。

热烈祝贺柳棣老师荣获中共中央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朗诵:柳棣。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播音专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宣部学习强国播音朗诵专家团成员,湖北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曾获全国首届最佳播音奖、全国播音主持优秀论文一等奖。参与主持、配音、解说、导演的专题片、长纪录片、译制片等百多部集获国家级各类奖项。

主编: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协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铁马豪歌平台三年阅读已逾一亿四千多万。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