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孟国泰先生《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之“价值理念”: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共建同一个和谐世界。现就此理念内容,创作小品文系列(六)——教育没有固定的模板。
一位母亲问孩子,12的后面是几?孩子说是1 ,母亲问怎么是1呢?孩子指着墙上的时钟说,12的后面不是1吗?
教育孩子,不要用我们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固化孩子,否则,只会禁锢孩子的想象力,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只知道“12的后面是13”这样一个标准答案。
万事万物,有无限的可能,有无数的答案,只有让孩子独立去思考、去辨别、去认知,孩子才有可能在平常的事物中发现新的现象,找到新的答案。
作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是去培养只知道一个标准答案的孩子,而是去造就能不断发现新的答案的孩子。
两千多年前,孔子的两个学生子路和冉有问了孔子同一个问题:看准了一件认为对的事,就要去做吗?孔子却给出了两个不同的答案。他给子路的答案是:且慢;而给冉有的答案是:立马去做。
同一个问题,孔子为什么给出两个不同的答案呢?因为在孔子看来,子路行事鲁莽,所以遇事要三思而后行,而冉有谨小慎微,所以遇事要当机立断,立说立行,否则,瞻前顾后,思前想后,也就错失了良机。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个典型案例。
这正印证了孟国泰先生主张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每个孩子各不相同,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而且事物也不是绝对的,任何问题不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会有多个答案,甚至截然相反的答案,一切都要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不同,这就叫因材施教、因时而动、因地制宜。因此,孟国泰先生极力抨击传统教育:传统教育,从古至今几乎都是“自上而下”施行的。数千年来,这一铁律贯穿古今,不曾改变,雷打不动。它像紧箍咒一样笼罩着教育的五大板块:文化、课程、课堂、管理、质量。当代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加班加点、死记硬背、苦拼硬干,搞题海战术、增大作业量考试量,周末假期不放过、夜晚干到12点,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师讲生听、人云亦云、风吹一边倒,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守株待兔,固步自封、孤芳自赏、画地为牢……这些问题形成了当下教育的两大奇观:一是把不同的人培养成了相同的人;二是培养了一个厌学的民族。真所谓:教育齐步走,伤人不用手;教育一刀切,伤人不见血。
教育没有固定的模板。世易时移,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变化着的世界,需要我们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看世界。想问题、办事情,要因势利导,待时而动,千万不可一概而论、一个模板。一概而论、一个模板,就会成为害人的教条。

黄小平简介
江西新余人,被网络和报刊称为“中国小品文大王”,创作小品文万余篇。已出版文集12部,发表、转载文章8000多篇次,作品被100多种文选文集选录,不少作品选录中小学语文课外读本和中小学语文试卷阅读分析及作文素材。多篇作品选录全国语文教材。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报刊签约作家。
责编:铁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