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记忆的感动
文/图特约作者:饶晓辉
某日,多时未联系的高中同学熊君,通过微信给我发来了好些四十年前我在部队服役时,和他通信往来信笺封面的图片,看后令我感动不已。
看着这份被他用心保存了四十余年的“珍贵记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动之情油然而生。七十年代末期,我与熊同学一起就读于原东源中学(现岗上积中学)。那时候,我和他,还有同班的张文清、张富先、赵何辉、黄晓山等几个同学,关系算是处得比较近的。印象中,熊同学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为人稳重,待人友善。这也就为他考取金融学校,乃至后来成为银行系统中坚力量,做了强有力的铺垫。说真的,熊同学那时虽然只是考上中专学校,但在百废待兴,高考制度刚刚得以恢复的特别年代,已经算是“凤毛麟角”了。难能可贵的,他硬是凭着自己的努力进取,从一个小县城的银行职员,逐步升迁至省城银行系统的中层领导。敬佩之余,也着实为老同学的勤奋、诚实、正直,击节叹赏。
在这一张张微微泛黄的老信笺上,不仅让我看到了老部队久违而又亲切的番号,还有那见证了参军光荣的义务兵免费三角邮戳;而且对自己四十年前的“手迹”,有了重新认识。更重要的是,这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经过四十多年的变迁,却被保存下来且近乎完好无损,同学的这份心,这份情,真的是日月可表,天地可鉴。
有一种感情叫老同学,有一种感动叫“因为,我们是同学”。同学之间,永远有着言表不尽的温暖和情缘!同学缘,是前生、今生、来生,三世修来的缘!数载为同窗,就是彼此解不开的缘;就是彼此舍不掉的缘;一生同学情,就是彼此永远割不断的缘。老同学之间,尽管各自忙工作,干事业,顾家庭,你我无暇常联系,可没有哪一天彼此不想念。
请让我们拣拾起岁月里的喜怒哀乐,多少的懵懂,多少的期盼,抑或情窦初开的茫然,都将在长大的日子里化作远方的记忆。忘不了青春无限,十年寒窗的艰辛,将纯粹的友情牵在手心,一路走来风光无限;忘不了痴心不改,一辈子的追求,又在此时的凝望,泪眼朦胧了双眼;忘不了此生相约,同学情呵一生缘,让我们牵手走过,走过夕阳里那一抹最美的风景。
谢谢你,老同学!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