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原始佛教 (印度篇)
作者:妙之门
从释迦牟尼35岁创教,到他逝世这一百年里,是佛教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佛教徒们都是佛陀的亲传弟子和再传弟子,他们将佛陀的言传奉作唯一信条,严格遵守佛陀定下的清规戒律。
当时,信众中的一些富有者捐钱捐物,购地造房,为佛陀及比丘们建立安身和弘法的“精舍”。“精舍”不像后来的寺院,它既没有神殿,更没有佛像。这是因为,佛陀在当时信徒们的心目中不是神,只是伟大的导师,况且佛陀本人更是对偶像崇拜深恶痛绝。这一时期的佛教,在佛教史中被称作“原始佛教”。“原始佛教”以《阿含经》为经典,教义内容主要讲的是“四谛”、“五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以及善恶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
所谓“四谛”,指的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条人生真理。苦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集谛告诉人们贪欲、嗔恨、愚痴三毒火是苦的根源;灭谛和道谛告诉人们消除苦的方法,以及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所谓“八正道”,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种方法。这八种方法是“四谛”中“道谛”的具体内容,是获得最终解脱,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唯一途径。释迦牟尼之所以提出“八正道”,目的是为了反对婆罗门教、耆那教的苦行主义;反对“外道六师”中的享乐主义。释迦牟尼认为,苦行主义除了自我折磨以外,没有任何有益的价值;而享乐主义,则是通往自我毁灭不归路。因此,只有不苦不乐的中道,即“八正道”才是通往成佛的正确道路。
所谓“十二因缘”,指的是从无明到行,再到识,再到名色,再到六入,再到触,再到受,再到爱,再到取,再到有,再到生,直至老死的整个过程。这十二个环节依次因果相随,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可谓是:“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由于在“十二因缘”中,无明是苦因苦果的总根源,因此只要灭掉了无明,其他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
所谓“五蕴”,指的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色蕴属于形质,包含内色与外色,其中内色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外色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所感觉到的色、声、香、味、触等五境。受蕴指人的感觉,是由人的五根感触的五境,所引起的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身受,和忧与喜两种心受。想蕴是人的观念,它由身受和心受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行蕴是人的行为,它由心受和身受产生的心理活动而生起的贪欲、嗔恶等自我意念和联想,且诉诸于行动。识蕴是人的思想意识,来自于所接触境物的了别和识知。
如果将受、想、行三蕴看作心体的现象,那么识蕴便是心的主体。总之在五蕴中,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其余四蕴均属于精神现象。“蕴”是梵文的音译,其含义是积聚或和合的意思,因而五蕴是佛陀关于人的身心现象构成的理论。
“四谛”、“五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构成的《阿含经》,以及善恶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说教,是佛教的根本经典,为“原始佛教”进一步完善,指明了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