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
·
湖南的戏曲怎么了?
·
【邹琦新】
·
我是湖南人,一直学习、工作和生活在湖南。小学、中学和大学在长沙读书时,曾经进剧场看过一些湘剧和花鼓戏。“文革”中虽然是“样板戏”一花独放,但是也看过湘剧和花鼓戏移植的“样板戏”。改革开放以来,我虽然极少进剧场看戏,但是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开播以后,就成为我退休以来艺术欣赏的主要内容。如果播放湖南戏曲,就必定兴高采烈地收看。然而,央视戏曲频道开播以来,在我的记忆中,只有《布衣毛润之》、《老表轶事》、《李真回乡》、《马陵道》等几部湖南戏曲尚有印象,估计所播不超过10部。
2015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央视戏曲频道进行了《多剧种百台精品大戏荟萃展播》。《中国电视报》称:“此次展播遵循百花齐放的原则,涵盖了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沪剧、锡剧、扬剧、晋剧、淮剧、高甲戏、吉剧、秦腔、北京曲剧、川剧、河北梆子、粤剧、绍剧、蒲剧、正字戏、赣剧、吕剧、采茶戏、楚剧、婺剧等26个剧种。各剧种的代表性剧目和代表性艺术家将在电视荧屏上集中展示,满足更多观众的欣赏要求。”湖南的湘剧和花鼓戏等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京剧、昆剧、越剧、豫剧、评剧和黄梅戏相比,虽然难于比肩并立,但是湘剧同沪剧、晋剧、吉剧、川剧、粤剧、赣剧、吕剧、秦腔、河北梆子等其他省级剧种相比,花鼓戏同锡剧、扬剧、淮剧、绍剧、蒲剧、楚剧、婺剧、高甲戏、采茶戏、正字戏等其他省内剧种相比,似乎并不逊色。那么,在“遵循百花齐放原则”的艺术精品大戏展播中,湖南的湘剧和花鼓戏等竟然没有“精品”而“荟萃”,不能进入“百花齐放”的行列,这就不能不问一个“湖南的戏曲怎么了?”的严肃问题。
关于湘剧和花鼓戏在清朝和民国时期的戏曲发展史没有必要赘述,但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情况有必要简要回顾。在我的印象中,当年湘剧电影《拜月记》和《生死牌》在全国也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强的影响力。同其他戏曲电影相比,如越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红楼梦》、豫剧的《花木兰》和《朝阳沟》、评剧的《刘巧儿》和《花为媒》、黄梅戏的《天仙配》和《女驸马》,以及川剧的《杜十娘》、沪剧的《罗汉钱》、吕剧的《李二嫂改嫁》、粤剧的《搜书院》、绍剧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湘剧的《拜月记》和《生死牌》在全国观众的心目中同样留下美好的身段和动听的声腔。至于花鼓戏《刘海砍樵》在全国戏曲汇演获奖以后,也曾经风靡全国,至今仍是一些文艺演出常见的剧目,其他如《打铜锣》、《补锅》也至今传唱。湘剧演员彭俐侬同越剧的袁雪芬、豫剧的常香玉、评剧的新凤霞、黄梅戏的严凤英、川剧的廖静秋、粤剧的红线女、沪剧的丁是娥、汉剧的陈伯华等相比,在全国观众心目中同样留下美好的印象。由此看来,湖南的戏曲在新中国建立的前期,艺术精湛,成就辉煌,影响巨大,流传久远。
·

花鼓戏《刘海砍樵》(夏思娓)
·
那么,湖南这个原有19个剧种的戏曲大省,为什么反而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里,竟然沦落到在央视“百台精品大戏荟萃”中,找不到湘影、听不到湘音呢?央视的展播,就是为了集中展示“各剧种的代表性剧目和代表性艺术家”。这从侧面透露出湖南的戏曲遭到冷落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缺少“代表性剧目和代表性艺术家”。
戏剧为综合性艺术,但剧本是一剧之本。央视戏曲频道很少播放湖南戏曲,只能说明湖南戏曲界在改革开放以来,可能没有或较少创作广泛流传和长久留存的“代表性剧目”。我这一说法,很可能被认为是在故意贬低湖南剧作家的艺术水平和无视湖南剧作家的辛勤劳动。确实并非如此,仅举几例即可说明。比如陈建秋,不仅创作过《梅子黄时》和《水下村庄》等荣获全国优秀剧作奖和曹禺戏剧文学奖的话剧,他于1999年编写的湘剧《马陵道》先获曹禺剧本奖,2000年又获文华大奖和文华编剧奖,而且曾经为北京京剧院创作了既轰动全国,又反复上演的连台本京剧《宰相刘罗锅》。又如陈亚先创作的《曹操与杨修》剧本,更荣获1987年全国优秀剧作奖和1988年全国京剧艺术节唯一大奖——程长庚奖。当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于半百之前在陕西京剧团时,知名度并不高,影响力并不大。他就是因为怀揣《曹操与杨修》剧本,主动找到上海京剧院,共同创造了连获全国大奖的艺术精品。尚长荣也由此登上艺术创作高峰,连续打造出《贞观盛世》、《廉吏于成龙》等力作,因而成为荣获梅花大奖的表演艺术家,并荣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之所以“长荣”,陈亚先创作的《曹操与杨修》剧本为其重要的基石之一。这说明湖南的剧作家精心制作的“金缕玉衣”,只是为他省“作嫁”而已。
戏剧为综合性艺术,但是戏曲是角色的艺术。京剧的戏迷票友中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齐如山、罗瘿公、陈墨香、翁偶虹等著名的剧作家,但是大多数人熟悉“四大须生”马、谭、杨、奚和“四大名旦”梅、尚、程、荀。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方剧团之所以能够扎根基层、唱响全国,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自拥有较深艺术功底和较高艺术水准,因而具备较大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的著名演员作为台柱。比如河南鹤壁市豫剧团是因为有金不换的挂帅,安徽安庆市再芬黄梅戏剧团是因为有韩再芬的领衔,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是因为有茅威涛的坚守,上海沪剧团是因为有茅善玉的回归……湖湘原本“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戏曲人才自然是人杰地灵,层出不穷。著名歌唱演员李谷一和张也等,就是湖南戏曲为他们奠定了民族唱法的坚实基础。原湖南怀化京剧团的陈少云被上海京剧院挖走以后,不但成为该剧院的台柱,而且成为当今麒派艺术的领军人物。他既在上海京剧院主演过《狸猫换太子》、《成败萧何》等精品,又受邀到其他院团主演了《宰相刘罗锅》、《东坡宴》、《驼哥与金兰》等获奖大戏。青年演员凌珂已经成为天津京剧院响当当的须生,王璐已经成为北京京剧院硬邦邦的武生。这些说明湖南培养的优秀演员,也有很多被他省“招赘”。
那么,湖南创作的优秀剧本和湖南培养的优秀演员,为什么会为他省“作嫁”,被他省“招赘”呢?说一千、道一万,笔者愚见,关键问题、根本问题、核心问题,就在于湖南的文化部门重视不够,领导不力,扶植不多,投入不足。李瑞环在主政天津期间,既策划了对于保留、传承、弘扬京剧艺术具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音配像工程,又领导成立了能够同天津京剧院同城辉映的天津市青年京剧团。30多年来,天青团不断成长发展,在全国戏曲界颇有声望,颇具影响,不仅创排了《曹操父子》、《郑和》、《无旨钦差》等新编戏,而且李瑞环也将自己改编的《刘兰芝》、《韩玉娘》、《楚宫恨》等传统戏,交由天青团首演。天青团已经培养和锤炼出花脸孟广禄、须生张克、青衣刘桂娟、花旦刘淑云、武旦闫巍、丑角石晓亮等一批在京剧舞台上具有较大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的京剧名家。足见天青团之所以长盛不衰、日益闪耀,首要原因就在于李瑞环在天津时的领导,到中央后的关怀,退休以来的继续力挺。
戏剧为综合性艺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更需要广大爱戏和懂戏的观众参与。虽然好剧本和好演员等是吸引观众的基础,但是戏曲艺术不能遵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惯例,还必须大力宣扬、传播、推广,才能拉回老年观众,吸住中年观众,培养青年观众。这就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促使本剧种、本院团的剧目和演员更具知名度、更有影响力。京剧之所以今天仍然能够广泛传播和长久留存,自然有其深厚的艺术积累和超强的艺术魅力。我认为在改革开放以来,还在于央视不断举办青京赛、少京赛、学京赛、票友赛,以及历代京剧大师的纪念演出分不开。其他剧种在央视也组织过多次活动,比如越剧的“越女争锋”、黄梅戏的“寻找七仙女”、评剧的“盛世花为媒”、豫剧的“金豫满堂”等,连局限于金华地区的婺剧也在央视举办了“婺星争辉”活动。这就自然而然地使得这些剧种的老年演员散发余光,中年演员更添光彩,青年演员春光闪耀。从而不仅让本地观众,而且让全国观众认识他们,熟悉他们,喜爱他们。因为这些剧种的老中青三代演员的知名度越高,影响力越大,就越促使他们精益求精,发奋攀登,因而赢得更多的鲜花和掌声。这就形成良性循环,促使戏曲艺术不断提高,不断完美。
改革开放以来,我多么希望湖南的湘剧和花鼓戏等,也在央视戏曲频道播放“芙蓉竟放”、“湘莲飘香”等老艺术家的纪念演出和青年演员的技艺比赛啊!我猜想,央视作为既注重社会效益,也顾及经济效益的大众传媒,其策划、组织和主办的各类戏曲活动,固然自身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各个剧种和各个院团,尤其是各个剧种和各个院团所在地域的文化部门,必定也会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央视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不会做赔本的买卖。湖南的湘剧和花鼓戏等之所以尚未在唱响三湘的基础上舞向九州,首要的就在于我们湖南历届文化部门重视不够,领导不力,扶植不多,投入不足。如果像湖南卫视包办全国金鹰节颁奖仪式那样,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湖南的戏曲艺术也许可能重振雄风,再添光彩。
我作为一个退休教师,一个普通观众,站在戏曲门外,对湖南戏曲胡说乱道、指手画脚,也许是庸医号脉,隔靴搔痒。不过,湖南作为曾经拥有19个剧种的戏曲大省,现在有的剧种已经消亡,有的剧种面临困境,连曾经“祁阳弟子遍天下”的祁剧也已衰败。如果作为湖南戏曲名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湘剧和花鼓戏也任其自生自灭,将是轻在当代,悔在千秋。如果从现在起手,从剧本创作入手,从演员培养着手,虽然19个剧种难于全部起死回生,但是湘剧和花鼓戏等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影响巨大的几个剧种,仍然可能枯木逢春,老树重花,仍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
(2016年5月6日起笔,5月18日三稿,2024年6月16日删改)
·
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刘宏、夏思娓)
·
【作者简介】邹琦新,男,1938年生于湖南长沙,1962年毕业于湖南师院中文系,1970年调到湖南邵阳师专中文科任教,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晋升为教授,2007年在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退休。
·
【推荐阅读】
点击链接-“邵阳师专”系列文章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