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龙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庞 进
濮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颛顼遗都”之称。——颛顼是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1987年,濮阳因出土距今约6500年的蚌砌龙图案而为世人注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据此命名濮阳为“中华龙乡”。
濮阳蚌砌龙出土于西水坡遗址45号墓,属于仰韶文化遗存。同时出土的还有墓主人的骨骼、蚌砌虎等。此墓中的蚌砌龙虎等被考古工作者编为第一组蚌图。之后,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第二组蚌图和第三组蚌图。
本人在研究龙文化史时,将伏羲时代框定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3500之间,45号墓的断代在这个框定之内,故本人认为,西水坡先民属于伏羲族团。伏羲多世,故45号墓的墓主人,有可能是某一代伏羲,也有可能是伏羲族团旗下的某个支系部族的首领兼巫师。伏羲族团是崇龙的族团,史载伏羲曾“以龙名官”,故濮阳蚌砌龙,告诉我们最明确的信息是:这座墓的墓主人是崇龙的,龙和他统领下的氏族是有密切关系的。
中国政府于2002年春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经过二十多个学科、六十多个单位、四百多位专家学者的参与和努力工作,“就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背景和原因,得出了以下认识: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王巍:《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启示》,《求是》2022年第14期)
濮阳蚌砌龙的断代在距今6500年左右,与“六千年加速”相对应。可以这样说:濮阳蚌砌龙在中华文明的“六千年加速”过程中,起到了参与、助力、见证、体现、标志的重要作用,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的参与者、助力者、见证者、体现者和标志者。
何以有这样的判断呢?
龙是中华先民对自然界中的多种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发明、展现的,具有“容合、福生、谐天、奋进”等精神蕴涵的神物。其本质是中国人对宇宙自然力的感悟、认知和神化。经过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演进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符号、文明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海内外华人大都认同自己是人文意义上的“龙的传人”。
上面这段话,是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对龙下的定义。生活在五、六千年前的先民,对龙的认识自然不会达到这样的程度。龙从功能上讲,有一个由“通天神兽”到“通天神兽+司水灵物+吉祥符号+人杰喻体+皇权象征+民族标志”的历程。濮阳蚌砌龙的功能突出地体现在“通天神兽”上,它被置放在墓主人身旁,表明墓主人生前,龙在其所统领的氏族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生活中,是起到重要作用的,比如作为“祭天”的信物以发挥龙的“通天”功能;而在墓主人死后,龙仍继续发挥其“通天”的功能,引领、帮助墓主人升天。
“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人天人观、宇宙观、生态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思想根基、理论精华之一。濮阳蚌砌龙以其对龙的“通天神兽”功能的展示,成为中华文明起源时期“天人合一”的重要的形象化标志。相应地,也意味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距今6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西水坡45号墓面世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性质和意义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中国早期星象图”“原始道教三蹻升天图”“中国早期礼制建筑群”等多项重要成果。“中国早期星象图”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冯时研究员提出并论证。此项研究成果,将中国传统天文学有确证可考的历史提前了近三千年。这也就是说,濮阳蚌砌龙及西水坡45号墓,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做出了天文学方面的,具有开创性、标志性的重大贡献。
二十多年来,本人曾四次到濮阳,参观、学习、交流、发言。
2000年4月中旬,本人应邀出席濮阳“龙文化与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以《龙起源的模糊集合说》为题发言,提交论文《关于龙文化的几个问题》。会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10月26日)发表了《濮阳的龙》一文。
2007年5月下旬,本人应邀出席濮阳“2007龙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参与主持会议,并以《龙凤文化:为世界开太平》为题做重点发言。指出:容合、福生、谐天、奋进、和美,是龙凤所蕴涵和体现的五种基本精神,也是龙凤学赖以形成的五大理念。这五大理念,不仅能够为国人的意识形态、信仰体系、道德规范、话语系统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智慧参照和精神动力,而且能够作为公理和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和构建新的人类文明中发挥重要作用。即“对内,可以致和谐;对外,可以开太平”。
2009年10月中旬,本人应邀出席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濮阳市政府联合主办的“龙文化与科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以《龙文化的历史职能、精神底蕴和重要使命》为题发言,指出龙文化已具有五大使命:为和谐社会提供动力,为百姓生活增添福乐,为民族团结举起徽帜,为世界和平昭彰公理、为人类文明奉献智慧。会议间隙,本人还应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邀请,为该院师生做了题为《龙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专场报告,受到欢迎。之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多次刊发本人撰写的有关龙文化的论文。
2014年5月下旬,本人以特邀专家身份,参与双龙汽车“龙腾中国之旅——2014探寻龙文化”活动,第四次到濮阳,在濮阳博物馆,向参与活动的年轻记者们讲解濮阳蚌砌龙。
在上述活动中,本人与濮阳的文化学者,如孙德萱先生、史国强先生等结下了友好的情谊,他们在其著作《中华第一龙》中,引用了本人的一些观点。濮阳也给我留下的美好的印象。濮阳不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还是“全国文明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的获得者,是世界近亿张姓人的寻根谒祖地。相信以“容合、福生、谐天、奋进”为精神底蕴的龙文化,在濮阳会历久弥新、发扬光大!也相信作为“中华龙乡”的濮阳各方面都会越来越好!
祝福濮阳!
(此文是作者在“2024·第三届全球校友峰会濮阳文化专场交流活动”上的发言。2024年6月26日)
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理事,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庞进文集》(一至十八卷)等著作五十余种,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陕西首届民间文艺山花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pang_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