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盲区》
邵孔发
作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类,自身尚存在诸多盲区。
一者,科技迷信。
工业革命后,随着人类科技力量强大,对自然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入,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和自信心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导致科技力量的非理性崇拜。认为人类掌握的科技是绝对真理,力量无所不能,尤其是对自然而言,从而再次在人类历史上“神的迷信崇拜”的反面,将自身带入一个新的误区——人类自我迷信。
人类科技极大提高了我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改变了自然生态本身的运行机制和模式。人类改造了自然,逐渐发现改造后的自然已不是原来的自然和人类本来想要的自然,甚至适得其反,使得对自然的改造失去期望意义。
汽车方便出行,然而,20世纪以来,因车祸死亡的人数达到2500万人,目前每年大约20万人丧生于车轮之下,平均两分钟一个。某些社会学家因此将汽车称之为“奔跑的棺材”或者“奔跑的凶器”。汽车成了无数人想要拥有的东西,也成了所有人需要防备的东西。由此说明,微观领域的正确性,不一定也是宏观领域的正确性;微观领域的有益,有可能是宏观领域的灾难。
科技创造生产力和物质财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不能解决社会政治、军事、文化、道德等问题。
人类社会及科技越向前发展,出现的问题也越多。克隆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渐有超越人类自身驾驭能力的趋势,给人类带来忧虑。
二者,集体危险无意识。
人类面临的种种风险不是变得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
自然灾害。臭氧层空洞、大气层裂缝、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淡水短缺、生态失衡、物种灭绝,许多地区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人类唯有通过保护好地球来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可多数人潜意识地认为保护环境是他人、他国的事。
疾病灾害。病毒的存在时间与变化速度,远超人类数十倍,对于人类的杀伤力会越来越超越人类的想象力。有人认为应对未来更大疫情是未来人类的事,自己只需过好眼前的生活,能侥幸活下来,未来自己已不在,不用操心。
战争威胁。世界频频发生的局部战争,常常双方各有支持者,且有背后拱火之举,唯恐其不爆发为世界性战争,甚至核战争,此或将人类卷入其中。
社会问题。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资源匮乏、恐怖主义、民族仇恨、宗教冲突,问题的累积或引发全球性社会不安与动荡。
人类生活在天人严重对立、人文遭受破坏的现实中。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难,越来越让人类难以承受,人类似乎依旧在“集体行为无责任”中惯性前行,世界或滑向一个令人恐惧的方向。可这种恐惧被集体危险无意识抵消,人类陷入集体麻木。常听人说:人能死,我能埋。天塌下来由大个顶着。
三者,整体反省能力缺失。
我们一直认为,人类文明一定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人类的整体不会犯错。实则不然,人类历史走过漫长曲折的道路,付出过巨大代价。如人类战争,整体行为具有巨大裹挟力量。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呼吁和平,然整体的战争行为,清醒的个体无力阻止。
从人类反省意识规律看:冷静思考时反省能力较强,激烈冲突时反省能力较弱;生存能力较弱的早期人类反省能力较强,生存能力较强的当代人类反省能力较弱;哲学的反省能力较强,科学的反省能力较弱;比较性反省启发性较强,自我式反省能力较弱;个体的分散式的反省能力较强,整体的模式化的反省能力较弱。
人的尺度是人。人类集体危险无意识、思维习惯需要人类整体的反省能力才能予以矫正。
人类今日的发展方向决定未来人类的命运。人类留给后代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人类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要由人类未来去证明。人类美好的未来需今日人类整体反省、集体纠错的能力来保证。
人类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自己”。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一书,研究了人类大脑的两个系统:无意识的快思考和有意识的慢思考。分析了两种思考如何运作,影响一个人作出判断决策,以及影响他的行为。发现人类并没有像自己想象得那么理性,那么了解自己,从而导致人类的认知偏差。

作者简介
邵孔发,安徽全椒人。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教师、学报编辑。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襄水文集》《故园屐痕》《琅琊清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