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代印记与变迁
(一)探亲
记得在1989年,春节的余温还未完全散去,我便踏上了前往山西的旅程,去探望许久不见的小姑。
小姑的家位于黄河之畔,距离那条蜿蜒的河流仅有几公里之遥。在北方的平原上,这样的距离足以算作近在咫尺。只需骑上自行车,轻轻一蹬,便可抵达。
黄河之滨,有一个名扬四海的地方——禹门口。传说这里是古代大禹治水的起源地。即便现在旅游至此,也都能感受到当年大禹带领民众治水的艰辛与智慧。
黄河从禹门口向南延伸,一马平川,浩渺无垠。河两边的护堤坝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黄河的水流,防止其泛滥成灾。
小姑在我年幼时便嫁到了这片土地,在我的记忆里,她回老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那些年,兴许是交通尚不便利,后来即便交通发达,出行方便,小姑也因年岁已高而不愿长途跋涉。
姑爷,北方人称之为姑父,他比我小姑年长约2岁。听说因为家庭成分问题,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所以才托人在四川找到了我的小姑。
关于姑爷家的具体背景,我一直充满好奇,但从未有机会深入了解。有好几个时候总想弄个明白,却也羞于启齿。
而我对姑爷家的了解,也始终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和传闻中。
有一次,在探望小姑的时日里,表妹提议去她婆婆家玩。这里的婆婆,在南方我们管叫“奶奶”,也就是我姑父的父母家。我闲着无事,便答应了。
我们骑着自行车,一路有说有笑,很快就到了一个大院子跟前。这个偌大的院子就是姑爷家的老院,里面住着我姑父的母亲一人,姑父的父亲早在四年前就去世了。
姑爷的母亲,一个瘦小的老太太,虽然年岁已高,但精神矍铄,穿着干净整齐,显得很有气质。
她热情地迎接我们进屋,并询问我是否抽烟。我摇摇头,表示不会。她便自己点了一根烟,优雅地抽着,同时邀请我们上炕坐下。
北方的正月,依然寒冷,但坐在热乎乎的炕上,顿时感到一股暖意涌上心头。
表妹给我们泡了茶,我们便边喝茶边和姑爷的母亲聊天。因为我表妹管姑爷的母亲叫“婆”,所以我也跟着表妹这样称呼她老人家。
婆的口音并不像是本地人,她告诉我说她其实是河南人。
随着我们聊天的深入,婆开始向我讲述姑爷家的往事。
(二) 家族记忆(或时代印记)
原来,姑爷的父亲曾是国民党的军医,上校军医院院长。而姑爷的母亲,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婆”,也出身于国民党军官家庭,与国民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婆讲,她与抗日英雄吉鸿昌的家族也有着深厚的渊源。她的娘家姐妹众多,其中她大姐是抗日英雄吉鸿昌的大嫂,也是吉星文的母亲。(吉星文,吉鸿昌的侄子。后来在国民政府当了大官。)
因此,姑爷的母亲与吉星文是姨表兄妹的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阻止日本鬼子的进攻速度,老蒋下令炸毁了黄河花园口。这一举动导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
婆的娘家也是在这场灾难中失去了家园,于是一家老小倾巢逃往南京投奔吉星文家。
在南京期间,经吉星文介绍和撮合,婆就这样嫁给了姑爷的父亲。那时婆还很年轻,据说生下姑爷时还不到17岁,而且还是双胞胎。这对双胞胎便是我姑爷和他的弟弟。
解放战争时期,济南战役中国民党惨败,姑爷的父亲及其所在的医院都成了俘虏。
解放军在审查了姑爷父亲的历史后,发现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有过贡献,并没有对共产党造成过伤害。于是动员他留下来为解放军服务,继续担任军医职务。
然而,由于姑爷家人口众多,且对共产党了解不足,加上他的亲弟弟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过营长,最终他选择带着全家老小回到山西老家。
回到老家后,姑爷的父亲凭借他精湛的医术,在县中学担任了校医的职务。
而姑爷的弟弟,那个曾经在国民军队当过官的人,我们称之为的二叔,也从外地返回老家,开始了新的生活。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突然有一天,公安人员冲进姑爷家中进行搜查,原因是有人从大陆对岸寄来了信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凡是与大陆对岸有瓜葛或牵绊的,都被视为重大事件。
那封引起风波的信,是婆的表兄吉星文从大陆对岸寄给姑爷的父亲,也就是婆的丈夫。没想到这封来信的消息不胫而走,最后意外地被举报了。
在那个敏感的年代,这封信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引来了无数人的怀疑,搜查和询问。
据婆讲,尽管公安搜了很久,却始终未能找到那封信的踪迹。后来才知道,是姑爷的母亲,也就是我们口中的婆,知道这封信的严重性,为了保护家人,在公安找来之前,就果断地将那封信烧毁了。
尽管公安没有找到信件,但姑爷的父亲还是因此受到了牵连,被带走后,在五年还是八年才得以释放。
回到村子,他失去了工作,每天还要在上级的命令下,接受两名持枪民兵的24小时看管监视。
由于年代特殊,这两名民兵便住进了姑爷家的院子里,全天候“守护”着这位老人家。
(三) 坚守使命,风雨无阻
听婆讲到这里,我深受触动。这既是一段家族的历史,也是一部时代缩影。
我深感时代的变迁,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产生的影响之深远,之刻骨。
它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更加理解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奋斗默默坚守的人们。
婆吞了一口烟,继续讲述。她的丈夫,姑爷的父亲,虽身处重重监视,却并未因此沮丧消沉。
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和与从容,并一如既往地为村民们看病诊治,为当地百姓解决疾病疾苦,给他们健康生活带来了重重希望。
在那种时代的挤压下,他的精湛医术在村庄里却传为佳话。他治愈了许多不孕不育的妇女,让她们拥有了自己的孩子。更有许多人,为了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将儿子拜他为干爹。
据婆讲述,老人的干儿子多得数不清。每次他外出时,总有人热情地与他打招呼,并尊称他为“干爹”或是“干哥哥”。仿佛他成了这个村庄的灵魂人物。
他的医术不仅赢得了本村村民的信赖,更在方圆几十里的吕梁山里广为流传。许多山民慕名而来,或托人带信,或亲自赶着马车,请他出山治病。
两名民兵始终尽职尽责地守护在老人身边,确保他的安全。他们与老人相处融洽,不仅尊重他的医术,更敬佩他的人品。
姑父父亲每次从山里回来,民兵们都会带回村民们赠送的礼物——新鲜的鸡蛋、自制的糕点、自家养的肉类,甚至还有一群肥壮的羊。这些都是村民们对老人医术的感激之情,也是对他无私奉献的认可。
在吕梁山里,他们与村民们打成一片,分享着彼此的生活故事,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姑父父亲的存在,仿佛为这个小村庄和整个吕梁山带来了一缕温暖的阳光。
(四)走出困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们对这两名民兵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他们发现,这两位民兵不仅尽职尽责,而且对待老人十分尊敬。这种和谐的氛围逐渐感染了村里的其他干部和民兵,他们开始主动要求轮换监视老人的任务,希望能有机会与这位受人尊敬的老人家接触。
村干部们也逐渐放下了对姑爷一家的偏见,开始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
在这样的氛围下,姑爷一家也逐渐走出了困境。虽然他们的出身并不显赫,但村民们对他们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们开始尊重并感激这一家人为村庄带来的温暖与希望。
婆讲完她们家的传奇故事,先是轻轻的叹息一下,然后脸上露出坚定的神色。我知道她是以这种独有的方式怀念她的先生,我姑父的父亲。同时也为有这样一位善良从容的丈夫感到由衷的自豪。
窗外阳光欢悦,但北方的正月,冷空气依然还是在不停地上串下跳。而此时,屋内的空气里,显然被热炕烘得暖意融融,干燥中带些甜。
阳光透过窗户,洒下斑驳的光阴,那空气里漂浮的粒尘,仿佛也在诉说姑父父亲跌宕光辉的一生。
我也跟随故事的起伏,从全心倾听到沉默良久再到心生敬畏。不知不觉,有种亲身经历的感觉,似乎我也成了姑父父亲传奇一生的亲身见证者之一了。
是啊,在那特殊时期下,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人们依然能够保持善良和真诚。就像我姑父父亲,无论时代如何待他,他始终保持善良与真诚,用医术和爱心赢得了村民们的尊敬和感激;那些跟随他“监视”他的民兵们,也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姑父父亲的安全,村庄的安宁;还有村干部们逐渐放下对姑父父亲偏见,无不彰显人性的真诚与善良。
或许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一个家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部传奇故事吧。这些故事不仅记录了家族的兴衰荣辱,更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如今,姑爷家的故事已经成为了村庄的一段传奇。每当有人提起那段日子,大家无不为之感慨万千。
而我,也将这个故事珍藏于心,作为一种宝贵的激励和启示:无论面临怎样的挑战和困难,只要我们保持善良和真诚的心态,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与辉煌。
张达权,重庆涪陵人,农民工,1968年人。长期在外打工,从事过搬运工,电焊工,工地杂工,
【三苏文学】中国共产党建党103周年征文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3周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3周年,在7月1日党的生日即将来临之际,《三苏文学》特征集热爱、歌颂中国共产党的诗词、散文、小说、随笔等,将同步在都市头条《三苏文学》专栏、金榜头条《三苏文学》专栏、今日头条《三苏文学》专栏、VV平台、百度等同步发表,并将择优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作者老师也可自荐作品,在公众号上发布的作品在7月10日前浏览量达5千的奖励50元,浏览量达1万的奖励100元,欢迎文朋诗友们赐稿,投稿请加微信/ZWB612462,作品发私聊窗。
三苏文学社
2024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