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经典 人生辉煌
一一读裴育民先生散文集《岁月散记》有感
作者:陈希文
裴育民先生退休前系咸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是我多年敬慕的老领导。工作时,他倾心尽力为民办实事,良好的公仆形象有口皆碑。退休后,他壮心不已,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3部散文专集《生命留痕》《岁月散记》《青山依旧》。他的专集一但问世,总会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前几年,他的《岁月散记》出版后,我写了《思想经典,人生辉煌》的读后感,已收在专集中。去年下半年,他的《青山依旧》问世,我反复阅读这大部头的散文集,又写了《青山依旧在,晚霞红满天》的感悟,在《世界文学》平台发表后,受到了数万计读者的赞赏。他的第二部散文集巜岁月散记》,既是一部精致高雅的散文随笔,又是一部难得的人生教材。我写了读后感收入书中,但总觉得发行量小,有好多读者没有看到。今天,借助巜世界文学》广阔平台,我将《岁月散记》感悟再次发表于世,以飨读者。因为这不仅是读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可以看到裴育民先生的人生经历和毕生奋斗的心路历程,可以看到一个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为党为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风范。
请看,《岁月散记》中的裴育民先生。
童年历经苦难,磨励出发奋自強的人生。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我们这一代人,大概都有同样的经历。生在经济短缺时代,长在“三年困难”时期,上学遭遇“文革”动乱,真是生𣎴逢时,命运多舛。裴育民出生在农民家庭,生计艰难。为了活命,他和家人挖野菜,吃树皮,吃淀粉馍,又和小伙伴们偷吃生产队饲养牲口的粗油渣饼。身在贫困之家,但他从小热爱这个温暖和睦的大家庭。那段苦难的岁月记忆,让他终生刻⻣铭心,也铸就了一生节俭的品性。这从《饥馑年代》《猴娃爷》《养兔子》《帮母亲纳鞋底》等篇目中,即可见一斑。裴育民的小学是在村子里的破庙中度过的。小学三年级时,他以学生干部的身份有幸参观了咸阳棉纺厂,
目睹了高效率的流水线纺纱织布过程,那时就意识到人掌握科学技术的重要,下决心要用知识改变命运。经过努力,他在17%录取率的情况下考入了县城重点中学,这比今天考大学还难。到校没多日,突出其来的“文革”动乱使他潜心学习的理想破灭了。接着又卷入学生大串联的潮流,他也和同学们一路坎坷到北京受到毛主席的检阅。然而文革的灾难突降到他的家庭,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常遭到造反派的纠斗丶游街、欧打。当父亲被打得不能走路时,造反派逼着他和堂哥用架子车拉着父亲满村子游街。父亲不堪忍受折磨,竞选择了投井自尽,以死抗争。父亲遭迫害,全家受株连。奶奶和母亲常常为父亲担惊受怕,身染疾患,年仅十五、六岁的裴育民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厄运当头,他感到撕心裂肺的疼,不知怎么应对,只能默默忍受。一个小小的底层农民干部,连资夲主义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成为“走资派”呢?读到这里,我很纠结他家的悲惨命运,深感文革运动的荒唐至极。正象他在《艰难的岁月》中回忆的:“每每回忆起那段历史,我都心情凝重,想着想着就有种要落泪的感觉。它碰触了我心灵深处的伤疤,那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但又让人难以忘却。”正是有了与同龄人不同的特殊苦难经历,让他从小经受了艰辛坎坷的考验,才磨砺出不怕苦难,艰韧不屈的秉性,也为他日后发奋自强的人生奠定了根基。
农家子弟根系农村,一生有着深厚的农民情结。散文集多个篇目涉及“三农”问题。作者热爱农村,关心农民,关注农村发展成为议论的主题。在首篇《降临人间》中言道:“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有我的父母亲情,也有我的生命根系和血脉渊源。是我吃着这里的五谷杂粮、喝着这里的井水长大的,我所有的真情和向往都与这篇厚实的黄土地密不可分,因为我是这片土地的儿子。”裴育民的童年、少年时代都在农村度过,他深知农村的落后与贫穷,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他的一生与农村丶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这里是他的根,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理念。他不忘根本,一生不论在何处,从事什么职业何种岗位,都把体察民情,关心农民疾苦,为农民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头等大事。
高中毕业后,他回村当民办教师,待遇低,条件差,他不误农家子弟,优良的教学成果受到当地农民的认可。《一顿派饭》《下矿井》,真实地反映了他上大学到铜川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农户家吃派饭,对农民穷苦的生话深感同情;到煤矿井下目睹工人在危险的环境下挖煤,深知挖煤工人是他心目中最受尊重的人。上班途中,《路遇》突发病倒在路旁生命垂危的农妇,当无人施救时,他立即送往医院抢救,使其脱离生命危险。诸如《下乡驻队》《九下王村沟》《一封群众来信》《包扶村记事》等篇目,都是他担任区、市领导后,在不同时段深入农村,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办实事,解难题的工作经历和真实记录,这些都体现着他的职责所系和使命担当。
正是有了这种担当,才会出现《渭河抢险》中感人的一慕。时任渭城区区长的裴育民,深夜赶赴渭河正阳段决口处,身在肆虐的激流中组织抢险,连续奋战7天8夜,睹住了决口,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正是有了领导者的职责所系,在包村扶贫中他包最贫困的村,曾九次到村谋划落实,使其面貌大变。在抗旱的关键时节,在群众生产生活遇到危难之时,他特事特办解了燃眉之急。当他得知群众要敲锣打鼓送感谢他的牌匾时,他婉言谢绝,认为这都是应该做的,不应接受任何回报。说到此,不禁使我想起了裴育民任时上领导时,也多次来我所在的永寿县检查指导工作的情景,他那朴实、诚恳、善良的品格,与农民“接地气"的交谈,平易近人的风格,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似乎看到了他亲民爱民的笑容,来回奔波在群众中的身影。不由我发自内心地感叹:有了这样一心为民的官,是百姓之幸,百姓之福啊!
干事就要把事干好,干出特色,干到极致。这是裴育民一贯的工作态度和可贵之处。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先具备勤奋的精神,这是走向成功的动力所在。书山有路勤为径。他开始了艰难的生命跋涉,勤奋铺垫自已未来的路,也以此改变着自已的人生命运。青年时期,他对知识、对文化的渴求异常強烈,尤其是参加工作后,他几乎把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还常有文章见诸报端。正是他的博学多才和良好的素质,才被组织发现,由县区调到巿委办工作,这却是他不曾想到的事。多年工作之余,几乎没有任何娱乐爱好,唯对读书、学习、记笔记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岗时,他的抽屜里至少有七八个笔记夲,随学随记,闲时积累,忙时即用。他任县、市领导几十年,凡一般性的讲话稿或理论文章,都自己动手,不用秘书代劳。他觉得自已的思维和表达自已清楚,让别人代劳总不是得心应手。因而,他常为此加班加点,牺牲双休日或节假日。国家实行“黄金周”长假制多年,在岗时,他没有利用“黄金周”外出旅游过一次。他当面对我说,现在退休了,依然坚持着多年来每天写一两千字随笔的习惯。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治学精神!又是多么忘我的奉献精神!
作为一名干部,在高度重视学习的同时,首先必须搞好夲质工作,唯此为大,这是他一贯坚持的。开初在县农建办工作,组织分配他踏勘农村道路任务,他出色完成任务受到表扬;几年的县教研室工作,跑遍了全县所有学校,突出的教研成果得到普遍认可;跟随市委领导下乡,主动超前的工作深得领导赏识,后来领导多次下乡乐于让他参加……数十年来,裴育民从基层一步一步走来,由一般干部成为市级领导,不论工作岗位有何变化,他都倾心尽力干好自已的本质工作。正像他在《职场生涯四十年》中说的,在市委办当科长时,每年春节前要筹备好来年的市县乡“三干会”,当人们伴随鞭炮声准备过年时,我们办公室正在加紧会议的各项筹备;在渭城任区长、书记时,他的足迹遍布了全区149个村寨,解决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大事和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在市纪委任职,全市的办案质量是全省最好的,在全省会议上介绍经验;任市委副书记和市人大主任,工作都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他认为:“组织把这些工作任务交给了你,就是对你的信任和考验,多干点,辛苦点,少休息点是应该的。”同时,“当一个人精力充沛,有机会干事业的时侯,就应尽心尽力地干好自已的事业,展现生命的才华,为社会多做一些奉献,也为自已的晚年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这既是他当领导的职责,又是其高尚的人生境界的展示。此刻,我发自肺腑地感叹,裴育民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忠实践行者,他从来就是大家公认的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为民辛勤耕耘,𣎴知疲倦的孺子牛!
为人处事基本原则彰显着高风亮节,这是他人生成功的秘诀。裴育民从多年亲身的工作经历及与人共事的体验感悟到,谦虚丶礼让丶真诚、合作,这是为人处事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他看来,谦虚是你与人坦诚合作的一张心灵名片,也是了解认识别人的便捷通道。谦虚的人永远受人尊重。你尊重别人,别人就会尊重你。礼让是做人的一种道德,也是优秀的文化传承。他一生与人交往中多存礼让之心,牢记父母“吃亏是福,做人要厚道"的叮嘱。真诚是做人的根本。特别在当下一些人受到利益驱使,人格和道德扭曲,真诚变成了虚伪和欺诈。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讲诚信就尤为重要。合作是与人共事必不可少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离开了合作将会一事无成。这些基夲原则在《职场生涯四十年》中,作者谈得透彻、深刻丶很有见地。我觉得这不禁是作者的深切感悟和经验总结,也是对人们的忠告、启示、导向和借鉴,是人生大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走向成功道路上必须具备的。
丰富充实的退休生活让人向往。退休后的人生还有相当一段时间,应怎么度过?我看好些退休干部已无当年锐气,又无新的人生目标,心安理得地过着“两看一打”(看电视、看孙子、打麻将)的逍遥生活,以此来打发时光。而裴育民退休之后却是另一番景象。他每天坚持看书读报,写读书笔记。又在市农场包二分菜地,他种的菜是同行中最好的。种菜的过程,既享受田园风光,陶冶性情,又让身心沐浴阳光,強身健体。他任咸阳市精神研究会会长,经常带领研究会成員外出参观学习,深入调研,走进企业、学校、单位宣讲延安精神。他还是省决咨委成员,参与省上的专题调研,了解民情,倾听民意,为省上决策提供参考。
还有个意外的收获让他欣慰。花甲之年后的他学会了开车,为其快捷出行提供了方便。见他常驾车回农村老家看望近百岁的老母,以尽孝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裴育民的晚年生活态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应像他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享受丰富、充实、快乐的晚年人生。
新时代要求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我以为裴育民先生数十年的从政生涯,完全是按党的要求做的,他做到了,做得富有成效。他是党的领导干部中的佼佼者。裴育民先生的人生,志向目标远大,思想之树常青,道德情操高尚,人生壮美辉煌。他是我学习的榜样,做人的楷模。我为他辉煌壮美的人生点赞!
2024年6月于渭水之滨
作者简介:
陈希文,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政工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員,咸阳市职工作家协会顾问。一生务过农,当过铁路工人,从事党政工作四十三年。曾先后任过乾县团县委书记,乡镇长,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后又调任永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等职。多年的职场生涯养成了酷爱学习,勤于思老,务实敬业,笔耕不辍的好习惯。曾出版文论专集《情怀》和纪实文学《驿路心雨》。《品茗幽香》《人到中年》《青出于蓝》是作者花甲年后的散文诗歌专集,真实地记录了退休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人生感悟,弘扬了主旋律,充满了正能量,对后代人的学习、成长、进歩、做人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