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两岸
文/吴华
一座王高山山高林密,阻挡着乐山和青神;一条岷江滔滔江水隔开王高山与天公山,由此产生各种差别。
关子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乐山游客在兑窝沟边停下脚步,成堆消费陈老五鱼家乐。一山之隔,一号桥农家乐只能捡漏。
天公山农家乐灯火通明歌声嘹亮,一号桥人单力薄冷冷清清。
十三年后,临江行。水泥路粗糙不平,落有枯枝败叶,更显道路狭窄。山高坡陡,不小心急刹,心惊,惊出几滴冷汗,惊出一行白鹭上青天。下坡上坡下长坡,车越跑越急,紧捏刹车。张五孃农家乐到了,来不及记一眼广告上的电话号码,车呼呼呼地下到坡脚。
张五孃携子牟子场开店,家里老公留守,来客要前一天预定。山坡一排李子树上,李子已经成熟,小鸟坠枝果落烂在地里。昨天来客四五人吃腊肉喝烧酒,自吃自摘,临走还提二十多斤。板桥溪赶集人少,多去古镇销售。活多人不勤,要吃请随意。记张五孃电话,发现是眉山号码,怪不得赶场也去古镇。
接近五六人方能围抱的神树,有一家兔舍,明显败落没养。再往下走,两三户利用采石形成的石穴养羊。土地多种玉米。
几户房屋处有毛三农家乐锁门。
小船系岸边,或躺杂草丛中未用。说有快艇不定时巡航检查。十年禁渔,不准捕捞。不垂钓,不游泳。
原路返回,一株番茄后有背峨峡观景台,说犁头峡行三四公里进入背峨峡。江面渐宽,水平如镜,蓝天白云,青山绿野倒映江中。燕子掠飞,野鸭扑楞。一山奇处一停桡,十八块突兀的大石对峙,人称十八罗汉抢观音。水边露出一突出的长条形石板,是李白钓鱼石。李白出川见石心喜,盘桓数日,每日在巨石板上钓鱼。
李白虽是文人,随身佩剑,号称仗剑出川,也有闲情雅致垂钓?离我们下里巴人好像近了一步。
上坡平路一人家外,上观音摩崖观景台被包谷叶和枯竹叶遮掩,介绍是犁头峡中段东岸一突兀天然巨石上,有石龛两个,塑观音菩萨,有楹联联福“嘉阳风水,芙蓉关江”,“观音岩前风扫地,高山顶上月圆灯”。
据考察,上观音摩崖造像修建于唐代,上世纪九十年代与平羌大佛并列为市级文物。可见这些遗迹真实存在,只是草长莺飞遮掩,人烟稀少,没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东边峡中只有三十多户人家,且大多关门闭户,人气不旺,仅遇两摩骑。只有两插立地中的观景提示,水泥路即为观景台。
往西望,新开的山坡新筑的路新安的护栏,一切都是崭新的摸样。心生向往。
罗波沿河下行,都是水泥路,部分路段加宽。过农家乐停车场进犁头峡,都是新铺的柏油路,从农村到城市郊区般踏上快速通道,像风一样自由地飞翔。
百多米阔的河滩,虽然不能与沙漠的戈壁滩一样广袤,依比例按河床发育原理都差不多。有一段应该就是用开山的土石直接在河滩的边缘填垒起来的,水泥堡坎从河滩直立路面。
上坡下坡上坡,到达三峡西面第一个观景台:犁头峡观景台。犁头峡,古时成都人沿岷江河出川第一峡。山势嶙峋,江流深阔。左前方上游两侧是鱼窝,右侧十八罗汉朝观音。说明鱼窝是犁头峡这一段,不是只有一个洞穴。
在江东面,公路下行,贴近河流,你也许感觉不到三峡的险峻。但在几百上千年前,一叶轻舟随波逐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船客随时都有可能落水甚至葬身水底,你难道不恐惧吗?
坐船上身处最低处仰视,东有王高山,西是天公山,两座高山还不够险峻吗?在王高山水泥路骑行,我都小心翼翼,唯恐冲出公路翻滚到峡底去捡车轱辘,不知要做多少个三百六十度转体动作,不知要亲吻多少次土石树木多少次荆棘文身,刺出多少个血窟窿。
公路降低了海拔高度,降低了行走难度,但三峡依然值得我们敬仰。李白诗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岁月更替,公路新修,车辆的运用,我们才活得这么轻松。
犁头峡观景台地势高,平坦宽阔,可供上百人同时使用,与江对面在公路上观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面,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北侧有两个景区文字图片宣传栏,提供了很多文史知识,满足顾客是大爷顾客是懒人的消费习惯。
背峨峡观景台也宽大,地势低,近江边。
再往下,进入平羌峡路段,成双成对三五成群的游客慢步轻走,说说笑笑。不再是危险区,而是开心区。
荔枝树越来越多,我们竟然直接到达嘉州荔枝公园。这里的农家乐也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旺,与三峡里关门闭户的农家乐形成鲜明对比。
约上几个朋友,到三峡吹吹风,聊聊天,喝喝茶,斗上几把小地主,再来一顿山川野菜麻辣烫,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不失为人生一大幸事。平平安安地生活就是幸福。
几次看到路边宣传栏上完整三峡的航拍照片,我一直思索:江水直流拐弯,再拐弯,直流.....组成一个很熟悉的图案,低矮敞口花瓶?皮质的口袋?鱼窝?钱袋?
老天分明就是告诉我们,鱼窝就是钱窝,三峡就是一个钱袋子啊!不信,你去看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鱼窝就是钱窝,三峡就是钱袋子。
我们千里迢迢奔波,我们朝九晚五辛苦,我们起早摸黑劳累,不就是为了钱吗?有钱不就是想过得更自由自在吗?
目前三峡两岸交通经济发展已有明显差别,如何才能解放思想再出发,开动机器,理顺机制,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在保护生态保护江团发展致富上走出一条新路。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期待三峡迎来更大的发展变化。
吴华,幼年放歌天池山中,后执教乡村中学,辗转于局机关、多地乡镇政府,奔波于县城和乡村,作品多发于省市县报刊,终因江郎才尽,遂湮没于尘世。
【三苏文学】中国共产党建党103周年征文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3周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3周年,在7月1日党的生日即将来临之际,《三苏文学》特征集热爱、歌颂中国共产党的诗词、散文、小说、随笔等,将同步在都市头条《三苏文学》专栏、金榜头条《三苏文学》专栏、今日头条《三苏文学》专栏、VV平台、百度等同步发表,并将择优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作者老师也可自荐作品,在公众号上发布的作品在7月10日前浏览量达5千的奖励50元,浏览量达1万的奖励100元,欢迎文朋诗友们赐稿,投稿请加微信/ZWB612462,作品发私聊窗。
三苏文学社
2024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