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诗经》里的爱情故事
虫二
6月26日上午,连日暴雨初晴。黄埔东苑公园的湖面“荷花宫样美人妆,荷叶临风翠作裳″。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老干部(老年)大学文学创作与赏析班迎来了广州某高校选修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任课老师过琮瑗。
过老师将全日制大学的选修课程《古典文学赏析》带到了老年大学文学班。为了适合老年人学习内容,过老师特意讲授了《诗经》中爱情故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包含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我国北方的民间歌谣、士大夫作品以及祭祀的颂辞。《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过老师着重讲了《诗经》中第一部的"风”,收在“风”里的诗篇,大多是民歌,经过记录者、编纂者的修饰,它们大部分是歌咏百姓的生活与工作,欢乐与痛苦。我们可以看到有关求婚、工作、田猎的诗以及游戏、舞蹈、伴唱的诗;也可以读到被情人遗弃的失恋者、受冷落的妻子、为家人在外不归而发出的悲叹以及战士们厌恶战争而宣泄出的牢骚,在这些刻画分明的描写中,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面貌得以展示,使我们能够深刻地认识当时人的思想与情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求之不得,痦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关雎《诗经. 周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 子衿 《诗经. 郑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 《诗经. 周南》
从这些诗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对年轻人,是如何相遇,如何一见钟情。分别后辗转反侧,日思夜想。在双方父母见面议亲后,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双方亲友长辈对新婚夫妇给予了衷心的祝福!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对爱情,对婚姻都有自己的传统方式。这也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之传承。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现实主义文学之源,传世2500年了。过琮瑗老师以她在大学多年的教学经验,把《诗经》里的爱情编成现代爱情故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受到老年大学的学员欢迎。
过琮瑗老师2013年4月创建了“只是想看书″公益图书室,已经坚持了11年,还将努力坚持。过老师这次来黄埔老干部(老年)大学文学班授课,也是她公益行动的一部分。
祝愿过琮瑗老师的公益事业更上一层楼,祝愿她的《古代文学作品赏析》课程更上一层楼。
刘兰玲简介:
笔名虫二,毕业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专业。曾就职《信息时报》责任编辑,记者。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黄埔创作基地主任、岭南微文学传媒编委、广东岭南诗社社员、印尼《千岛日报》中华文化专版编委。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老干部(老年)大学“文学创作与赏析″班教师。
由星岛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诗集《听风吹雨》。诗歌《一座丰碑》获“华侨华人与改革开放”征文二等奖;《紫金之歌》获得首届“永安杯″诗歌大赛优秀奖;《月圆之夜 隆平与稻花》获“家国情怀”诗歌大赛优秀奖。代表作有长诗、组诗《黄木之湾》、《苍穹下的洱海》、《德庆印象》。
《山里的村庄》、《荷塘的蜻蜓》、《光阴怎能老去》等多首诗作入选《南方优秀诗选》。
作品发表于《中国诗歌网》、《今日头条》、《广州头条》、《北京头条》、《中国诗歌网》。《侨星》杂志、印尼《千岛日报》,美国纽约《综合新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