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惟古之吾村,地处洛河之南,熊耳之隂,东北望县城四十余里之遥,孤庄嶛岭之寓,浅山丘陵之怀,沟壑纵横之中。荆棘丛生,狐兔出没,隼哀雀噪,翎翚横飞,泥径蛇曲,偏僻孤寂。聚四方逃难之民,居茅屋窑窟之所,耕望天收获之田,食瓜菜糠果腹。妇孺号叽,丁壮凄嘘,温饱尝且难保,何谈读书认字。故目不识丁者众,识文錾字者稀。幸有古木数枝,清泉一溪,故得其名曰良泉沟。
看今之吾村,远山苍茫,近岗葱茏,森林郁郁,梯田层层,野花飘香,杏梨缀枝,牛羊满坡,百鸟嬉鸣。袅袅炊烟起处,座座砖房新就;银屏闪亮,新闻歌舞,电话连接四海五洲;龙头拧来,甘泉淌流,公路通达乡县市府;五业兴旺,民勤物阜,山川锦绣,林茂粮丰。
晨曦旭阳辉映处,两层砖混教学楼拔地而起。钟声悠悠,书声朗朗,笔耘舌耕,乳龙哺凤,山村学堂,托起民众明天的希望。
遥想当年,沟南庙院土桌土橙始兴学,黄家老坪土墙土屋办教育,虽然低矮狭小,渗雨漏风,道也迎来送往数十届学生,为吾村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怎奈星转斗移,岁月流年,墙倾壁裂,椽断梁折,门残窗破,顶漏洞天,险象环生,早成危房。
适逢盛世,国力大进,政通人和,华夏鼎盛,政府大兴义务教育,帮扶革命老区。在外赤子杜兴武、杜松苗、杜岳民、宋建友、宋守廉、杨耀文等情系桑梓,尽力争取,村籍教师杜朝阳上下奔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划拨资金十七万元。
村级两委精心组织,全体村民鼎力相助,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鸠工遣匠,挖土运石;历寒暑呕心沥血,沐风雨披星戴月。于千禧年奠基,零贰年竣工。计十一间两层教学楼一幢,围墙、伙房、大门、厕所,配套设施齐全。
布局合理,水电路通,窗明几净,大方适用,树蔭花蔟,环境雅静。共耗资十八万两千余元。是我村有史以来最辉煌的建筑,是山庄自古至今最靓丽的风景。民众欢喜,孩童雀跃,共庆学有其所,似桃李浴沐春风,感谢党恩浩荡,国惜民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想我小小山村,华夏图版难觅,竟有如斯华堂一座,聚莘莘学子近百,华发教师数位;读书声如颂歌不绝于耳,新人才似良泉层涌无穷。
血沃故土,杜兴中、杜元衡、李德铭等,先烈英灵泽被;国家兴旺,重人才,兴教育,打基础,诚乃百年大计。科教兴国,教育为本,中华崛起,以待新人。特嘱以记,激励后昆,为祖国振兴读书,为家乡父老争光。
杨小沪公元二零零四年孟秋
来源:《洛宁杨岭杨氏家谱》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