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发表旧文
旨在回忆过去
没有比较哪知道以往和现在的不同
追求金钱真不如心田安宁工作愉快
本文较长
三次发表
共享
共乐
前言:
我在中央广播事业局国际台英语部工作的五年期间,有过两次出国访问的机会,一次是以国际台体育记者身份奔赴泰国曼谷采访亚洲第八次运动会;另一次则是作为国际台英语记者身份陪同当时的党主席、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先生访问英国。毫无疑问,我是非常重视那次英国访问的,因为能被国际台选中去陪伴如此高级别国家领导人出访,是我的光荣,那是“组织上对我的无比信任”。但到了伦敦后,一件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事情让我直呼“天下哪有如此凑巧的事情?”因为在那里,我竟然与两个同年级老同学相遇。虚荣心的我当时我并不觉得我的“职业”和“衔头”比我那两位老同学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最后看到了在“官衔”上与那两位同学的巨大差距。但,后悔吗?懊恼吗?一点儿都没有!因为我知道我命中注定就是个衣食无忧的一介草民!过着普通人的生活非常惬意!我说这话是真心的。
今天又一次心血来潮,发表一篇旧作(文章较长,分三次发表),与诸君共享(这是第一部分),望大家喜欢。
同学,同行,朋友和领导
文/龚如仲(Ralph)
1979年10月,在陪同华国锋主席访问英国期间,作为一名随行记者,我尽职尽责地完成了采访和报道任务。与此同时,我在这期间所碰到的一些巧事、趣事和难事也让这个访英过程平添了许多沉甸甸的回忆。而这些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小“插曲”,是由我和我的同学、同行、朋友和领导在不经意间共同“演奏”的。究竟是怎么样的小插曲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按工作惯例,我们这些记者需要在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英国之前先行飞到伦敦,提前准备采访报道的相关事宜。而中方在伦敦接待我们的“东道主”是中国驻英国大使馆。
那天,当我和其他记者一走下机舱时我就一下子愣住了,因为那前来迎接我们的官拜“三等秘书”的外交官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李炳才。说起这个李炳才,我就想起了大学念书时的一段趣事。因他为人宽厚,性格温和,无论发生何事,无论你何等生气,此公总能不急不躁、平静对待,算得上是十足的好脾气,所以他在同学间的人缘极佳。因李同学的头长得较大,所以我们都叫他“李大头”,并赠以打油诗曰:“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而且我和炳才君关系一直不错。想不到多年未见,竟然在异国他乡重逢,那种欢欣自不必多说的。
后来通过交谈我方才得知:炳才君大学毕业、并在军垦农场锻炼后,先是被分配到江苏老家的一个小县城工作,可以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后来他恰逢良机,被外贸部从县城里召回北京,不久又被外贸部送到英国留学,学成后被留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商务处当上了外交官。他经历坎坷而今苦尽甘来,作为他的老同学的我自然要向他祝贺一番。而这位老兄则戏称我是“无冕之王”,而且还对我说道:“只有当记者,才能真正领略到‘王者’的自由和潇洒”。
到了第二天,是华主席率代表团正式抵达英伦的日子,于是炳才君便和我一同前往机场恭候大驾。就在这时,又一件意料不到的巧事发生了。原来担当华国锋主席翻译的周文重也是我的老同学。文重君不仅是我大学里的同年级同学,而且还是我们大学毕业后同赴军垦农场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老战友。文重君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戴副眼镜,一脸书卷气。
说到这位周同学,我也不由回想起我们在农场锻时的一件趣事。当年在军垦农场劳动锻炼时,我们过的是军队建制的集体生活,每日三餐都得在食堂排队领取。我当时是二排四班班长,而文重君则是炊事班班长(在他被提升为炊事班班长之前,是我们四班的副班长,我的老搭档)。身为炊事班班长的他是执掌菜勺的。颇有意思的是,文重班长给人分菜时有一特点,就是每当他从菜盆中打出菜来并准备把菜倒进你碗中时,他一定会把菜勺抖上一抖,这样一来,少许菜肴便会回落到菜盆中。这一点,常常引起我们对他的“不满”。因文重君平时的外号叫老保司(英文“BOSS”是“老板”的意思)。于是,我们一见到他的面,就起哄地对他嚷嚷道:“老保司打菜,抖起来了”!常常弄得他哭笑不得。
农场两年的锻炼生活结束后,文重君被分配到外交部,而我到了铁道部,彼此间再无联系。后来,文重君同样获得良机,也被送到英国留学,学成后回到外交部当上了英文翻译。由于此公英语口语了得,所以便当上了华国锋主席的翻译。三个老同学在伦敦聚首,自然成了一段佳话。
然而,从各自仕途的发展而言,我是无法与这两位声名赫赫的老同学相比的。周文重先生后来被提升为中国驻美国特派全权大使,接着又被晋升为外交部副部长。退休之后,他又被任命为“中国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在海南岛上继续着他事业上的风光。而李炳才先生也不甘示弱,此公先后担任江苏省外事办公室主任和江苏省扬州市市长,后来被调到中央担任“国务院对台湾事务办公室”(简称“台办”)副主任,也是一位副部级大员。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