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杜曲村
作者:每小平
樊川景色秀,杜甫住杜曲。每当人们闻听杜曲,就想起城南五曲。想起:“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来,想起历史上众多的宰相、达官、贵族、名人先贤分居于此地,让人梦回兴盛的“汉唐”。
长安是中国的心,是唐诗的故乡;诗圣杜甫与长安息息相关,杜曲是他生活和创作诗歌十三年的地方。杜甫的诗歌在记录历史、反映历史和人民苦难生活。杜甫的诸多诗歌可在其中寻觅到长安和杜曲的史料印证,甚至可补充史料的不足。穿越时空,和诗圣对话。
杜曲村是官名,用于行政区划和记载,因位于樊川杜曲而得名。西村、东村、堡子是原杜西、杜东、杜北村的小名,用于村人的称谓,也是村子内部通晓的行话。在村中,按照自然方位、不同地域还有不同的小名。地名,往往能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品位和历史底蕴。这种文化印记是一个乡村、街巷记忆的落脚点,也是历史文化世代传承的一个符号和名称。

乡村街巷,宅院民居。吾站在少陵原畔,眺望着故乡,南望终南山,北瞰韦曲;品味着诗圣杜甫的诗作,品味着杜曲村历史过往,兴衰和繁荣变迁。
《辞海》杜曲杜条:“古地名,因唐贵族世居于此,故名。” 晋代政治、水利、天文历法、军事家杜预(杜武库222---284) 和家人居住生活在杜曲,是杜甫第十三代祖先。《汉书·宣帝本纪》载:“元康元年(65年)春,以杜东原上为初陵,置县曰杜陵,徙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赀百万者于杜陵。” 杜东原即杜曲东之少陵塬。是年杜氏多人身居要职,迁居于此……宋人张礼《游城南记》《长安县志》《杜甫在长安》《长安县地名志》《长安百村》《老长安》《西安地名故事》等书都有记载。
当时贵族盛行三月上巳日行祓禊之祭,曲水流觞,饮以为乐,故名杜曲。唐宰相杜佑居此,史籍记载:“亭馆临池为城南之最。” 杜曲也是三国晋大将杜预故里,他领兵灭吴国,统一中囯。后潜心研究中囯历史,是中囯古代历史学家,注释了春秋左传和国语,深受人们的尊重。

杜预十三代后裔诗人杜甫和他的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均为了寻祖籍而居杜曲村。杜甫青年时来此,写下了当时杜曲景色《壮游》:“杜曲晚耆旧,四郊多白杨”。《杜曲三章五句》云:“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他在杜曲村时生活潦倒,处境悲惨;度日艰难,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悲叹:“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凄赴潜悲辛”。但他对杜曲怀有深厚感情,流落四川时,仍在深切怀念故乡杜曲,写有“吊影菱州僻,回肠杜曲煎”等名句。杜甫在杜曲前后住了十三年,于天宝十三载离干开杜曲村赴陕北,在《桥陵诗十韵》中:“坎坷辞下杜,飘摇凌浊泾。”从诗中即可知道他的具体住址。
杜曲镇似明珠镶嵌在樊川的中心,位于韦曲东南8公里,潏河从南向北穿境而过,从村西边蜿蜒流淌,滋润着两岸的水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既有水田,也有旱田,大部分在少陵塬上。杜曲村东北高,西南低,位于樊川中心。唐代,杜曲为长安城南五曲之一,盛极一时。杜曲原川形胜,人物风流。因杜佑等杜氏家族在此建有别墅庄园,凿山引泉水建桂林池、亭台楼馆花园等,为城南之最。杜甫:“野寺垂扬里,春畦乱水间。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 。等佳句中均写到他生活过的杜曲。

每小平:笔名;每牧,每文,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民俗委员会主任,区诗词协会监事,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办公室副主任,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白鹿原分会副会长,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原长安区政协委员,区政协特聘文史员,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人文地理、方言、习俗、社火文化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