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 舟
古体诗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相对于自由体新诗而言。凡是非现代自由体的诗,今人都统称其为古体诗。狭义的,则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在格律诗形成以前,诗歌是比较“自由”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都有;句数也不固定;更没有那么多平仄、对仗等条条框框。格律诗成为“主打”诗以后,当时的人们为了把它与非格律诗区分开来,便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把以前的非格律诗称为古体诗,也称古风。
在诸多古诗歌集中,比如《唐诗三百首》,就是按照“古体诗”、“乐府”、“格律诗”这样三大类分卷的。
词诞生后,在形式上打破了格律诗只有五言、七言,四句(绝句)、八句(律诗)的限制,有了长短句,比较活泛灵动。但在“格律”上,却比格律诗有过之而无不及。
词是古体诗的“变体”。所以,今人说的“古体诗”,也包括着词。
由于有严格的字数句式平仄音韵节奏对仗等规定,格律诗和词,都是很难掌握的,写的人越来越少。古风比较自由灵活一些,但也为之不易。总之,古体诗词写作,难度很大。正因此,就连公认的古体诗词能手毛泽东,也说此类诗词束缚大,不宜在青年中提倡。
文学艺术,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哪个民族的,最先诞生的,就是诗歌。人在直立行走后,渐渐与其他“动物”拉开距离;后来又慢慢形成了简单的“交流”语言。于是,人们在干活时,便从心底自然迸发出“嗨哟,嗨哟”的喊声。喊声不足以表达内心情感,便慢慢产生了简单的劳动号子。这“劳动号子”,无疑就是诗歌的“始祖”。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劳动和生活也日趋复杂和丰富。简单的劳动号子,也随之充实发展,涌现了意思丰富多彩、感情真挚充沛的语言。这种“语言”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内容不断丰富充实;思想感情不断升华;形式也不断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渐渐地成了人们喜爱和竞相传唱的“艺术品”。后来,经过“文人”的加工提炼命名,一种叫“诗”的艺术形式便诞生了。
诗,在民间,那就是“民歌”。后来,一些文人骚客,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了辞藻更优美、节奏韵律更和谐的“文人诗歌”。
《诗经》、《楚辞》、《乐府》,就是中国最早期的诗歌集锦。
再后来,五代十国,诗歌便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渐渐形成了“古体诗”。
“乐府”,“词”,都是诗的一种变化样式。
词人,也就是诗人。
诗词歌赋都是诗,只是各有一些特点而已。
严格的平仄音韵节奏对仗等规定,成就了诗的辉煌,使之达到极致。其时在唐朝。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诗歌的第一个巅峰:格律诗。
后,有人想突破格律诗的固化模式,便在与音乐的结合上动脑筋,于是,产生了长短句。这种长短句是唱的,每一种形式都有固定的曲谱。正如歌曲在演唱时,“声”可有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谱,不能“越雷池一步”。所以,把写词又叫“填词”,“依谱而填”。后来,曲谱失传,词便与音乐分离,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特立独行了。
这种在句式上不仅打破早先诗歌“四六句”的单调模式,也打破了格律诗“五言”、“七言”,“四句”、“八句”的严格束缚,其“灵活性”引发了“多样性”,确实是诗歌的一大进步,形成了新的繁荣昌盛局面,涌现了许多著名诗人和浩若星汉的佳作。使中国诗歌跃上了又一个新高峰。
词,是中国文学史上诗歌的第二个巅峰。其盛在宋朝。
词的诞生,是诗歌的一大嬗变。但它依然遵循着“有规矩”的理念,在平仄节奏韵律上,虽然打破了格律诗的一些条条框框,却又形成了另一套条条框框。它的条条框框,甚至比格律诗更复杂,更严格。这等于,砸碎了一种枷锁,又戴上了另一种枷锁;去了旧“紧箍咒”又安了个新“紧箍咒”,而且,新的更比旧的“紧”!
唐诗宋词,成了中国诗歌至高无上的光辉名片,举世敬仰。岁月过去了几千年,这两个高峰仍无超越者。
严格的格律,是把“双刃剑”,在成就诗词辉煌的同时,又严重地伤害了诗词,束缚了作者的手脚,限制了诗词的发展。
于是写格律诗和词的人越来越少,诗词差不多走进了“象牙塔”,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成了少数文人自我欣赏陶醉的“玩物”。之后,元明清及民国时代,诗词一直处于“低潮”,“不景气”。有一些勇敢的“创新者”,标新立异,企图冲破牢笼,另辟蹊径。于是,产生了不依据词牌的“自度曲”。这种“自度曲”,在长短句、节奏韵律等方面,大体上像词,却又“不是哪个词牌”,就是“不入谱”。这种比较自由灵活的词,无疑是一种“创新”,一种“解放”,是要把诗词从高塔引出来,走向社会、深入群众,这无疑是大道、正道,大方向是应该肯定的。可惜佳作不多,终未形成“气候”。
五四新文化运动,诗词首当其冲。产生了自由体新诗。这无疑是对古体诗词的革命。到新中国诞生后,新诗越来越“如日中天”,“声势浩大”。可惜的是:自由体新诗,经过这么长时期的发展,仍未长成参天大树,更不要说形成高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