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树洞
——序长篇小说《残缺的尘埃》
陈玉福

作者王欣是我十几年前的学生,又是我现在主持的“第三届讲好西部故事作家(编剧)高研班”学员。《残缺的尘埃》是她的长篇小说处女作,从构思到完成用了三年时间,修修改改很多遍才出现在我的案头。从青葱岁月到年届不惑,人生中最富有精力、最有冲劲与干劲的十几年里,我看到了她的成长,惊喜于她的思考,也欣赏她坚持梦想的毅力。
这篇小说浓缩了一个八零后女性眼里的世界,是的,一位女性,而不是一个女生或者关于性别的其他称谓。虽然她是我的学生,但我想,我不能以简单的老师看学生作品的眼光去看待这篇小说,也不能以评说者的身份去书写序言。因为,她的作品本身足够比肩很多成熟作家,足以获得平等相待。
作者说《残缺的尘埃》故事以八零后真实人物和生活为原型,她在描写自己熟悉且一定程度上亲自参与过的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未婚先孕”、“裸婚”“婚外恋”等八零后经历过的情感矛盾,以及职场打拼和生活磨砺。她一直在强调八零后这个群体,可我却从书里看到了并不仅仅属于八零后的故事,任何年代共同的理想追求和相似的情感经历都有其相通之处。不论过去多少岁月,人类从开启灵智具有思想之后就从未停止过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从单纯的繁殖延续到讲求情感与思想上的契合,这个逐渐进化探索的过程完成了人类有别于低等动物的彻底转变,懂得和追求完美,并在这条路上不厌其烦周而复始。所以,某一个特定群体所遭遇和挣扎过的东西,也是所有人在同一年龄段经历或正在经历的必然之路。只不过,善于思考的人用手中的笔将之记录下来成为了启迪别人、纪念自己的故事,而浑浑噩噩的人在疼痛过后依旧迷茫,索性屏蔽忘记只顾闷头前行罢了。因此,我用“年轻人”代替了“八零后”,相通或相同的印记面前,除去特定年代的字眼更有说服力。
本书以女性角度切入,塑造了两个性格迥异、成长环境不同却友情牢固互为灵魂依靠,最后各自走出情感困顿获得新生的女孩子。围绕主人公的命运,还有不同年龄、不同面貌、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数十个人物。在故事逻辑性与人物关联性上,做到了言之有物入情入理,感性描述加理性思考的书写。其中关于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对于爱情、生活、婚恋、人生的态度,以及他们追求人生完满的道路上所遭遇的种种,作者都不惜笔墨着力书写,使得故事主配角性格饱满气血丰润。作为亲身参与者,作者入木三分地描写了职场人无房无车、打拼事业举步维艰的生存压力,生动鲜活地刻画了一群处于社会底层为生计奔波奋斗的普通人的面貌,用细腻的笔触和充满理性的剖析还原出年轻人在城市挣扎求生的真实心路历程。从他们身上,读者能够寻找到自己的影子。从作者的文笔和思考中,有使人恍然如梦的错觉,那些熟悉、相似的故事曾经也是许多人的意不平啊!

一个排斥爱情,看淡爱情的女子,死心眼的认准了一个男人,在家人的一致反对中勇敢裸婚,清贫中能否捍卫最终的爱情?复合无望,在彷徨绝望中最终坚持生下孩子做了单身母亲,心灵又将经受怎样一场洗礼?父辈的爱情与年轻一代对爱情和婚姻各自有不同的解读,上一辈家庭影响到底给下一代带来了多少冲击?不得善终的爱情,欲罢不能的婚外恋、尔虞我诈的职场争斗、不能理解的老一辈情感纠葛,还有频繁琐碎的家长里短……
小说之所以接地气,让读者能够找到共情,就是因为这一幕幕真实场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切身感受过的,眼见、心见的东西。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巧合都在故事中,这是因为人有天生的气味,并会因为气味相投而相互吸引。
看似曲折复杂的故事延展,说到底也还是人类追求自我完满时的不甘心和不服输心理在作祟。而偏偏就是这份不甘不服,构成了的物质世界,充盈着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人们在不断前进又不断跌倒的路上乐此不疲。正如作者自己所思考的那样,如果爱情成为唯一可以给人温暖的精神食量,我们追逐情感完美的态度,过程中不惜与家庭抗争与命运抗争的态度,遍体鳞伤后依然在坚持证明自己存在过的痕迹,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希冀的态度才是人生最值得肯定与可取的正确方式。
这本书最终的结局是走出生存与情感困顿的人完成了对自我的引渡,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可喜并欣悦的结尾,使小说立意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快餐时代的爱情并非快速迅捷寻找肌体的温暖,虽然年轻人追求爱的方式总是引来诟病,但作者没有流于表面简单叙述,她在一次次尝试用文字触及命运的真相,将“谁的青春不疼痛”表现得淋漓尽致,把那个懵懂而热血的年纪里为爱不计后果的冲动和迷茫尽情袒露出来,把我们很多很多人羞于启齿,或者不敢面对的伤口放在阳光下晾晒翻检,这本身就需要勇气。可喜的是,她的尝试没有令人反感,反而多了几分回顾往事的唏嘘与反省,在品味别人的故事里修补了自己心上的缺憾。也许我们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勇于自我盘点并将伤痛修补的方法,当“能与人言者不足二三”变成毫无保留地倾诉,书写无疑是卸下情感包袱的最好发泄,借助书里的人物转嫁自己或不堪、或自私、或忏悔、或得意的等等情绪是作家的强项,就像一个通往未知尽头的树洞,你可以尽情述说,不必在意世俗眼光,也不必担心外界的评价。为了架构故事,不断完善自我,作者在写作中完成对主人公的不断救赎,也就完成了对人性的引渡。

《残缺的尘埃》讲述的就是伴随成长感悟疼痛生死轮回的故事。都说年轻是美好的,可成长却是痛苦的,因为困惑太多,成长需要付出代价;成长是疼痛的,因为伴随冲突,从没有经验可以套用。成长的过程要遭遇生理与心理上的拉锯与冲刷,伴随阵痛迷惘、要与捆绑的俗世斗争,要跟无力的自己和解……作者说:“当我们身处痛苦的泥淖,才会懂得一切我们觉得应该是这样的发生,从来不会发生,我们梦想着拥有的东西,更不会如期而至。”
身处浩渺宇宙中的芥子空间,我们每个人不过都是一粒尘埃,尘埃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是坐井观天的大圆满,还是跳出井口的失落,其实没什么大的区别,看得透断舍离与走不出痛无休才是本质上的差异。走出去前路未必一帆风顺,也不免继续跌跌撞撞,少不得缝缝补补,问题不断麻烦不止。可走不出去又能如何?封锁心门故作坚强,然后在午夜梦回的时候追悔过往痛苦纠结,最后抱着残缺潦草余生?可见,很多问题无法回避,更不能逃避,迟早总得面对自己内心的拷问。书的结尾,作者借用主人公的感悟阐明了自己的思想,她认为“残缺也是一种美,与其痛苦不如学会接纳”。显然这样的结论是年轻人对于生活妥协后的被迫接纳,是无奈的自我安慰,所谓的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的态度里存在许多不甘心。而我要说,无残缺不人生。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残缺的,残缺才是人生的常态,它不是美好的体验,根本谈不上美感,我们要学会的绝不只是磨平棱角后的被动妥协,应该为看透残缺后的释怀,主动寻求平衡和尽力补全残缺的热情。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怀着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用无尽智慧创造出了“太极图”,完美诠释了对世界的认知。阴阳相合始得圆满,单方面某一个性别都被视为残缺,刨除宏观构想的解释单看情感构成,这是最早的关于两性话题的形象描摹,充分说明和验证了残缺与互补的逻辑关系。也向世界证明了一个道理,人类的情感追求亘古存在并不可缺失,男女之间只有相互慰藉、相互依靠才能维持世界的正常运转,才能弥补残缺的另一半。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女人的一半何尝又不是男人?西方神话中甚至有女人是男人的肋骨所化的说法,也是对于残缺的认知,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残缺才是人生的真相。
因为残缺,所以需要补全,需要追求完满,因而产生了异性相吸,产生了对爱情的渴求,然后衍生出悲欢离合的恩怨情仇。尽管难免受伤,我们还在孜孜以求,都在自觉和不自觉地完成残缺修补,这是人生必修课,更是我们的人生必备技能,承认或不承认都无法避免。希望我们都能拥有千帆过尽的释然和通透,明知世界残缺还依旧热爱生活,有勇于补全残缺的热情。至于最后是否获得圆满那是努力之后的事情,过程里哪怕有再多的疼痛,矛盾,纠结,挣扎,我们尽力了相对的遗憾就会少很多,在成长的某一个瞬间,或早或迟我们都会幡然醒悟,其实人生当中最动人心的无非还是残缺,不是吗?
愿读者朋友,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们能从这本书里有所感悟,找到属于你的树洞,完成对残缺的理解,学会对缺憾的正确处理方式。愿所有人都能不囿于过往,不困于现在,敢于正视世界实现自我。
由衷希望作者再接再厉,在探索情感世界、书写美妙故事的道路上笔耕不辍,创作出更多契合人心的好作品。是为序。
“都市头条”以推出名家新作,培养文学新人,传播先进文化,歌颂西部人精神为宗旨,向头条选送的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文章。
《西部人文学》《兰州头条》《河西头条》编辑部
主编:杨成名
副主编:王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