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媛成,女,网名木子。语文高级教师,诗人。热爱诗词、绘画,多篇作品在报刊发表,2023年出版个人诗集《萱草集》。上海浦东诗社、出海口文学社、文笔精华研究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语会会员。
荷塘月色
李媛成(上海木子)
月色缠绵,
悄然,笼罩了荷塘。
荷叶碧绿,
似少女的裙裳。
杨柳依依,静听,
月儿浅吟低唱。
岁月悠悠,几十载春秋,
如今双鬓斑白,仍怀揣梦想,
灯火阑珊处,
寻觅那份宁静与希望。
时常自问,
心中是否茫然?
蛙鸣声声,清脆悠扬,
那是自然的赞歌,生命的交响。
心中有爱,何惧风霜?
成或不成,心儿向阳。
折下一枝杨柳,垂钓荷塘,
钓起一轮明月,高悬天上。
疏星点点,
月色渐渐清朗,
蛙声一片,
共谱爱的乐章。
在这温柔的夜晚,
感受大自然的恩赐,
珍惜每一个瞬间,
爱的旋律,
在心中久久回荡。
看诗歌的力所能及和目的意义
今音评论:
围绕《荷塘月色》题目中三个想法的依据是,参考了作者每月参加浦东诗社笔会认真严谨的态度而值得写评。
这首诗歌的发力,也是定位,表现在第三段第三行尾“何惧风霜”。这是诗歌由点入深去寻找和思考其内涵,也属赏析的一种方法,它在综观整篇框架形式以后的评者选择,比如主动贴近作品以示尊重,采用的是换位思考方法,由此去体验去揣摩作品人物情感比较特殊的地方,如,力所能及的成分在诗歌中的比重。
诗歌题目虽然有些常规与多见,但用内容来与此作平衡也是可以的,比如力所能及是指作者对题目能够掌控得了。题目好比担子,能挑多重,量力而行才好,好比《荷塘月色》担子一旦上肩就要发力。这个发力部位就在第三段的第一行尾“何惧风霜”。原来不是“霜”而是“雨”。一字之改,两个世界。
挑担前行是在于作者审题之后。而“荷塘月色”正好适合某个作者或一个群体,但个体或众体的创作手法和轨迹却都不一样。从某个不一样当中再去认识这首诗歌的目的和意义,当然也离不开创作的个体环境,包括从创作思路和需求的角度,去认识和发现其中的美感。这也是评者主动贴近作品的态度,就是要站在作者的立场和角度作换位思考。
围绕这首“荷塘月色”而不是用他人的哪怕是名家的“荷塘月色”来对其进行公式套用或作替代的做法是有害的。同类题目的诗歌可比性也几乎不存在,因为每个个体都不一样,所以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会束缚作者的创作能力。
这首诗歌设计了题目中的“月色”和第三段第一行尾的“风霜”之间的反差之比,其原因就在于诗歌要凸显人物抗风险的意志和能力的程度,和决定挑这首诗歌题目的担子是一个道理,比如,知道和把握人物对风险的预判能力。这是诗歌内涵,也是诗歌的深度所在。它对诗歌目的和意义进行了展开。如果能一目了然,它便是女性用阴柔之美也能化解风险和赢得健康质量的一个方法。如果要说这首诗歌的社会功能,至少,读了之后,能够经得起忽悠,判断是非的能力也会有所增强。
2024.6.25
今音文学策划中心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2024.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