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军长征过苗寨
文/吴剑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三穗县良上苗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不仅仅因为苗寨民风淳朴、山水美丽,还因为红军长征经过良上时,留下了关于“红军桥”、“红军亭”、“红军树”、“红军滩”等许多感人故事。所以,我对良上心怀着一种特殊的敬畏和情怀。
多年前,我曾参加过单位组织的重走红军路活动。那天一早,从剑河县的岑松镇翻越崇山峻岭徒步而行到良上,在路过一个叫贵槐的苗寨时,我独自一人向几位80多岁的老人采访过红军长征经过良上的情况,他们如数家珍般向我讲述了当年红军从良上一路来到贵槐并停留在贵槐的前后。遗憾的是,那次由于时间仓促,我没能好好地采访他们,感到十分扫兴。但从那次起,我就萌发了创造机会,再次到山区去采访红军长征过苗寨的念头。
机会不期而至。因为良上乡政府将组织红色之旅采风活动,我在邀请之列,所以,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那天早上10时许,我们从县城赶到良上乡,在乡政府领导石远军和良上村杨世政村长的引领下,我们在良上村采访了77岁的杨明权、86岁的杨政书、73岁的万家英、 84岁的万家褀、70岁的洪家绍和67岁的杨凤英等老人。红军经过良上时,这些老人虽然绝大多数都还没有出生,但他们却把长辈们口口相传的关于红军的故事牢牢记在了心上,又传播到了今天。他们作为良上苗寨的百姓,为宣传红军的革命精神,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时光荏苒,90年,弹指一挥间。重走着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听苗寨的父老乡亲们娓娓讲述着关于红军过良上苗寨的故事,就像良上苗寨父老在为我们一页页地翻阅着昨天的历史,眼前不由浮现出当年红军过良上时的种种情景......
1934年8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9700多人作为中央红军大转移的西征先遗队,在军团长肖克、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政委王震等领导的率领下,开始了长征。红军冲破敌人重重围堵,于9月20日进入贵州黎平,9月23日由锦屏瑶光进入剑河境内的南嘉,25日到达凯寨,因受湘西李觉部阻击,24名红军战士光荣牺牲。26日凌晨,红军又在大广坳遭遇桂军廖磊部伏击,145名红军壮烈牺牲。军团首长当机立断挥师北上,经高下柳、平鸟、大高丘、翻滚,于26日晚进入三穗的良上宿营。28日,天还未亮,红军队伍离开良上,经小巴冶、巴冶、贵槐,下乌龙坡,过剑河县的岑松,向镇远县的京堡方向前进,继续西进到印江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红二军团)会师。
红军经过良上时,老百姓因为之前受到国民党的反动宣传,说共产党共产共妻,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不少村民跑到山里躲藏起来了,剩下的大都是一些老弱多病的留在家里。为了消除老百姓的疑惧,红军向群众宣传他们的纪律,开始老百姓不敢相信,但当他们从山里回来,发现家中秋毫无犯,红军即使是吃了苗胞家的柿子、油、米、菜等,都一律照价付款,或将钱放在树下、盐钵中和米缸里等。群众还看到,红军为了不扰民,除了一小部分住到民房外,大多数人都在场坝和河沙坝上露营休息.....红军严明纪律,爱护群众的财物和一针一线,给当地群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和记忆。
当时已经84岁高龄的万家褀老人,他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都还兴奋不已。他说,我虽然是红军过良上后10多天才出生的人,但听老辈人讲,当时国民党宣传共产党是共匪,共产共妻,使老百姓对红军的印象很不好。其实红军根本不是像国民党宣传的那样,红军又不烧杀,也不掠抢,红军好得很啦!
万家褀老人谈到红军的种种好处,无法用言语表达,便向我们举例讲了红军树的故事。他说,红军来时,有几个红军住在已躲藏在外的万继清家,因为几个红军战士饿了,摘了万继清家门前柿子树上的几个柿子吃,便把钱放在了树脚下。这事被红军首长知道后,不但对战士进行了批评教育,还在树上挂上一块写有“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木牌,以此教育战士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事让老百姓很受感动,之后就将万继清家的柿子树命名为了“红军树”,一直叫到现在。如今,这株愈加高大挺拔的“红军树”,依然充满生命活力地生长在万继清家门前。1982年12月15日,三穗县人民政府把这株红军树列为县级重点文物进行保护,2006年,当地政府刻碑一块,立在树边,记载“红军树”形成的历史。
86岁的杨政书老人,表示对红军在良上留下的宣传标语经久不忘。他说,红军过良上时,自己才2岁多,还没有懂事,很多关于红军的故事都是听自己的公公(爷爷)、奶奶那辈人讲的。杨政书还说,良上原有两座飞山庙,红军在墙上书写着“消灭封建势力,打倒土豪劣绅”、“消灭封建势力,打富济贫”的两条标语,他小时侯去学校读书路过飞山庙时,天天都可以看到,可惜这庙后来拆了,标语也就再也看不到了。好在,三穗县人民政府已于1992年4月11日,将杨政书老人提到的两条标语,按原字体刻在了石碑上,立于红军亭中,作为纪念,使后人能够得以观赏。
杨政书老人说,红军为了不扰民,第二天麻麻亮,便在良上村的欧木度等青年的带路下,离开了良上。
而红军离开良上时,因为有6位红军伤员伤势过重,不能跟随部队一同行动,于是把他们留在了良上的青云庵养伤。这几位伤员都是在剑河大广坳战斗中受伤的,他们分别是张连长、小白昌、曹兵、吴幼林、刘玉和、李和斌6人。张连长、小白昌和曹兵三位痊愈后,追随部队而去,而吴幼林和刘玉和伤重牺牲在了良上,时年分别为18岁和19岁。一年多后,李和斌也在良上牺牲,时年20岁。
资料显示,三位牺牲在良上的红军战士的基本情况分别是:吴幼林,系十四团七连四班战士,江西人,一九三三年参加工农红军;刘玉和,系十四团八连五班战士,湖南人,一九三三年参加工农红军;李和斌,系十四团六连二排战士,湖北孝感人,一九三二年参加工农红军,任六连二排战斗组长。
据老人们讲,当时红军将6位伤员留在青云庵养伤,见财忘义的老尼姑带着红军留给伤员养伤的银元逃跑了,吴幼林和刘玉和伤势过重,得不到及时救治,牺牲了,其余伤员爬出青云庵,向老百姓求救。老百姓冒着危险,不仅将牺牲的红军埋葬在了庵边的坡上,还对四位红军进行了救治,使张连长、小白昌和曹兵三位痊愈后得以重返部队。
2002年8月,三穗县良上乡人民政府在老云盘山上修建纪念碑,吴幼林、刘玉和及李和斌三位烈士的忠骨得以安葬于老云盘烈士陵园,让后人敬仰。
在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一些官方没有记载的信息,如,杨凤英老人讲述,一个姓李的红军战士过世后,自己的父母便把这位红军当作亲戚埋在了大寨秧自家的坟山里,并在墓前立上一块写着“老李”的木牌。她说,一直到现在,他们都还在为这位红军挂亲(扫墓)。杨凤英老人一直叮嘱我们,说老李没能和其他几位牺牲的红军安葬在烈士陵园,孤单可怜,请我们多向有关部门反映,把老李也迁葬到老营盘烈士陵园去,让他和那里的战友在一起,也好有个伴。
也有人说,红军离开良上,在从贵槐到岑松路上的大坳上,有两个红军战士因疲困而死于此地,后被来坳上砍柴的老百姓发现,便就近把他俩掩埋在了山坳的路旁。
听洪家绍老人讲,文革时期,江西省永新县那边曾经有人给他家写过信,了解因伤被他父亲照顾过的李娃的情况,洪家绍老人当时回了信,后来却没了下文。洪老说,这个李娃就是李和斌,他推测写信的人,要么就是张连长、小白昌和曹兵三位之一,要么是与他们三位有关系的其他人。
但以上种种,还尚需甄别,以还历史的真实。
红军长征经过苗乡良上,在良上停留的时间虽然不算长,连一天的时间都不到,但红军向人民群众宣传了党的主张和红军的宗旨,并在良上苗寨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一直让老百姓津津乐道。
吴剑,贵州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博爱》《小小说大世界》《微型小说月报》,美国《明州时报》,新西兰《先驱报》,印尼《国际日报》,泰国《中华日报》,新加坡《新华文学》等刊物,并入选《2016年中国小小说精选》等选本和获奖。(10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