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倔子(小小说)
文/ 王开利
小王庄有一近八十的老头,名叫王直,因为他认死理,脾气很倔,庄人都叫他王倔子。久而久之,他的绰号王倔子,妇孺皆知,大人小孩都叫他王倔子,却忽略了他的姓名。
王倔子生有一男一女,男的省畜牧学校毕业,在县畜牧局上班;闺女杏花毕业于省医科大学,在县医院工作。按说,王倔子应该是衣食无忧。不种地照样过得很好。可他还是愿意种他的一亩多地,好像土地像一块吸铁石般吸着王倔子,他与土地像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儿,不离不弃,感情深厚着呢!
王倔子是一位种庄稼的好把式,不管是小麦还是玉米,他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精心伺弄。浇水、喷药、除草等杂活,王倔子都干得有条不紊,井井有条。骄阳下的他汗流浃背,不时抬手抹一把汗,再挥动锄禾继续除草。古诗里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话一点也不假,放在王倔子上再恰当不过。
儿子、闺女都来接他进城去住,可他一直不应,说离不开土地爷。说我们都是土地爷的子孙,是他老人家生产出这么多的吃食,世世代代供养着我们!我们应该感谢和感恩土地爷,不能离开它呀!王倔子说着,眼里竞然含着泪花呢!儿子闺女苦苦相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结果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无奈,儿女们打着唉声,不舍地离去。
儿子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辞去正式工作,办了个肉牛养殖场,经过几年打拼,已渐成规模和气候,是当地屈指可数的富户之一。
儿子振兴开着宝马车再次回家来接老爹。任他怎么说,王倔子就是不说话,往前指了指:跟我走。儿子乖乖的跟着老子到了老坟,王倔子指着一个稍大的土坟对儿子振兴说:你问问咱老祖宗,他愿意我离开他不?
儿子振兴不知所措,一脸茫然。
“儿子,你搞厂子富了这不假,可还得有人种地生产粮食呀!”
儿子振兴不屑一顾:有了钱,甭说粮食,买啥都中!
王倔子一字一板地道:我的孩子啊,你想想,如果我们都去扔了地办厂子、做生意,拿着钱去哪里买粮食呀?
儿子振兴被老子问得愣愣的,答不上话来。
2024.6.25
【美文点评】
这篇小小说《王倔子》以其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成功地展现了一个坚守土地、执着于农耕生活的老人形象——王倔子。以下是对这篇小小说的点评:
1. **人物塑造深刻**:作者通过描绘王倔子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展现了他对农耕生活的坚守和执着。王倔子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更是一个有着深刻土地情怀和文化传统的守护者。他的话语和行为都充满了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恩,让人感受到他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2. **情节设置巧妙**:小说情节紧凑,通过儿子振兴和父亲王倔子之间的冲突和对话,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儿子振兴追求的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物质财富,而王倔子则坚守着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土地情感。这种对比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引人入胜,也让人深思现代与传统的关系。
3. **主题鲜明**:小说的主题是对农耕文化和土地情感的坚守与尊重。王倔子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他的形象和行为都体现了这一主题。他坚守土地,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守护一种文化和传统。这种主题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4. **语言生动**:小说的语言生动朴实,富有乡土气息。作者通过对王倔子劳动场面的描写,如“骄阳下的他汗流浃背,不时抬手抹一把汗,再挥动锄禾继续除草”,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农民劳作的艰辛和不易。同时,作者还运用了一些俗语和谚语,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使得小说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5. **结尾留有余味**:小说的结尾部分,王倔子用一个问题让儿子振兴陷入了沉思。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对儿子振兴的提问,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提问。它引发了读者对于现代与传统、物质与精神等问题的思考,使得小说的结尾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综上所述,《王倔子》是一篇情节紧凑、人物鲜明、主题深刻的小小说。它通过对一个坚守土地的老人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农耕文化和土地情感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忘本、不忘初心。
【作者简介】:王开利,生肖龙;笔名惠文,已在齐鲁文学、特区诗刊、于都诗词、西河风韵、滨州日报、鲁北脕报、惠民大众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多篇(首),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