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风情:和谐与美好的画卷
作者:王建宏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一段难忘的旅程如璀璨星辰闪耀在记忆深处。那是 2016 年 4 月 25 日至 5 月 4 日,我陪伴着夫人踏上了云南那片充满魅力的土地,开启了为期十日的梦幻之旅。
彩云之南,每一处景致都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画卷。而这一次的探访,那种焕然一新的变化,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间,每一次回忆都仿佛是再次身临其境。从昆明的繁华,到大理的古朴,从丽江的诗意,到楚雄的风情,再到西双版纳的神秘,每一步都像是在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梦境中穿梭。
尤其在西双版纳,在导游的悉心安排下,我们有幸走进傣族村寨,亲身感受那独特的魅力。踏入傣族朋友的家门,就如同打开了一本生动的民族文化百科全书。
傣族独特的婚姻风俗令人称奇。在这里,女婚男嫁,女性是家庭的顶梁柱和财产的传承者。姐妹众多的家庭,只有生女孩的女儿能够继承家业,生男孩的姐妹则会在父母的安排下另立门户。男子嫁到女方家,要历经三年的磨砺,睡在大厅,直到得到女方家长的认可,才能与妻子同居。孩子出生后,女方在外面辛勤劳作,而男方则在家中照顾孩子、操持家务,悠然自得的背后是一份别样的家庭责任。
宗教信仰如同心灵的灯塔,照亮着傣族人民的生活。他们虔诚地信奉佛教(藏传小乘佛教),村寨中大大小小的寺院便是他们精神的寄托。八岁的孩子便要走进寺院学佛,历经十年的修行,在十八岁时还俗。未曾当过和尚的人难以获得他人的充分尊重,甚至在求职路上也会困难重重。傣族人民对毛主席满怀感恩之情,在他们心中,毛主席的地位仅次于佛祖。是毛主席的引领让他们摆脱了被剥削的命运,开启了全新的生活篇章,他们每家每户悬挂的毛主席像,便是这份深情的无声见证。对于知识青年,他们同样怀有深深的敬意和感激,是知识青年教会了他们汉语,助力他们修建公路、接通电线,让他们了解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伟大国度,地域辽阔,文化多元。
傣族有着令人赞叹的生死观,生活平静而又和谐。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橡胶林、香蕉、稻米和玉米,然而他们不会将钱财存入银行,而是将一半捐赠给寺庙,另一半用于日常开销。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无依无靠的老人应由全村共同供养。他们崇尚火葬,当有人离世,家家户户都会送来最粗的木头,在浇上汽油的柴堆中火化逝者,而后将骨灰撒入稻田化作肥料,不修建墓冢。也正因如此,在西双版纳的土地上,坟墓难觅踪影。他们依然坚守着劳动记工分的分配方式,延续着那份共产主义的美好理念。走进傣族村寨,家门敞开,院子无遮无拦,却从未有失窃之事,真正实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好景象。
在这里,长寿的老人随处可见,八九十岁依然精神抖擞、举止优雅、和蔼可亲、思维清晰。据说,版纳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之乡,这或许得益于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保健秘诀。傣族对银器的崇尚更是别具一格,生活中的各种器具,从硕大的锅盆到小巧的手镯碗筷,皆由纯银打造。当小辈看到老人的手镯颜色变化,便能察觉老人身体不适,及时为其刮痧治疗。孩子们玩耍归来,总会喝上一碗银盆中的水,以此保持健康,减少生病的几率。
在这充满魅力的傣族风情中,我深深陶醉。他们所拥有的和谐、环保、平等、守法、互敬、祥和的生活方式,不正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不懈追求的理想之境吗?我由衷地赞美傣族,赞美西双版纳,更赞美那拥有美丽心灵的傣族人民,他们用自己的生活书写了一曲人类文明的赞歌。
【作者简介】
王建宏网名唐宗地人,大学文化,工程师,陕西武功人,生于1948年12月16日,现已退休。王建宏学生时代开始习作,至今创作诗词5000多首,广泛发表在新浪博客、红袖添香、诗词吾爱、中华文艺等网络平台。诗词内容涉及人文、历史、生活、山水旅游、深受广大网友读者的喜爱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