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庭 安徽作协会员,执教高校中文系 《读者》杂志签约作家,著有小小说集《女教师的特异功能》和《爱情四重奏》,刊首语集《青春女神嫁给了谁》,文艺随笔集《美与趣》、《理与趣》、《情与趣》、《雅与趣》、《书中的红豆》、《点击智慧》,爱情美文集《醋溜男女》、《爱情麻辣烫》,幽默小品集《不妨幽它一默》,寓言集《会开花的故事》,童话集《男孩帅帅和老鹰秃秃》。有大量作品入选多种文集,已在各地微刊发文近7千篇,点击“张玉庭”或“张玉庭微信”,可见到其中的大部分作品。
趣说“德”、“得”与“得了”
张玉庭
《礼记》中有一句:“德者,得也。”
深刻!分明是有德行的人必有所得!那么所得者何?答曰:是人们的认可,是赞许,是尊敬,比如周总理,高风亮节,美德彰彰,天下人谁不敬仰?
自然,如果有谁非要恶德昭昭,也会留下一个千古骂名,可见,人而为人,必须讲道德。
记的北京人损人时,喜欢奉送一句:“德性!”意即,瞧你那丑样!但,大千世界,也偏偏有被骂做“德性”却坚持德行的人。比如,公共汽车上人挤,那车猛一刹车,致使一男士撞了身边女士一下,男士十分有礼,立刻致歉,不料女士愤然,居然骂了声“德性!”更不料男士含笑:“不对,是惯性。”仅此一句,引的全车人大笑,笑什么?显然是在笑男士有德,笑女士无礼--由此可见,“德性”乃贬词,即便站直了也休想望“德行”之项背。
北京人讲宽容,在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中,还常常会说一句“得了”以示宽容理解,意即“算了算了”,不料茫茫人海,无奇不有,一对北京夫妇外出,就偏偏因为这句“得了”惹了个麻烦。事情的原委大概是:该夫妇初到外地某城,在服装店做了件衣服,谁知取衣服时才发现那衣服做的太遭,歪七扭八做惨不忍睹状,妻子不悦,批评了裁缝几句,丈夫见生米已做成熟饭,吵也无益,索赔又显得薄气,就劝了妻子一句:“得了,得了。”不料裁缝认定夫妇二人一唱一和,这“得了”一句准是天下最刻毒的骂人的话,于是冲冠大怒,愤然骂道:“你骂谁得了?我看你才得了!你们两个都得了!你们一家都得了!”北京夫妇见状,唯摇头苦笑,不料裁缝更怒,幸亏有人出面解释,指出这声“得了”乃是一种宽容,那裁缝才恍然而悟,骂了自已一句:“该死该死,是我得了,是我得了。”
如此看来,上述“德”,“得”与“得了”皆与思想,境界有关,一言以蔽之,有德者得尊敬,无德者遭谴责,种爪得爪,种豆得豆,倒也公平。
自然,豁达,洒脱,在小是小非上以“得了”一句泰然处之者,更是一种气度,一种潇洒,一种境界!
但愿普天下人人有德,个个是谦谦君子,男女皆彬彬有礼,如此,切实实现了“以德治国”,神州岂不是更美不胜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