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沉淀
----《道德经》启示录之四十七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
老子《道德经》下篇--德经。
第47章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ou:三声),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47章译文:大道的人不出门户一步,就能够推知天下事理;不向窗外望一望,就能够了解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向外奔逐得越远的人,懂得的也就越少;所以有道的人不出行也能够推知事理,不用窥望就能够明晓,不去妄加施为就能够有所成就。
思绪流萤:
老子曰:“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是说人要遵循自然规律,善于积累经验和技能,就可具备“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本领;这里诉之的“沉淀”,是倡导人们多做正向的积累,培育积极向上的心态;如此,既可调节自己持续保持“神清气爽”的状态,又可使自己具备把握时局、“化腐朽为神奇”或“点石成金”的厚积薄发能力。
“沉淀”,本义是指溶炼中难以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加以虑出,引深比喻为物体的凝聚或人通过沉淀,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获得素质提升;有人认为:人生与其盲目地释放欲望,且又无法满足,不如先静下来,沉淀好自己;因为,学会沉淀才利于结合自己实际,客观地规划自己的发展;比如,有个年轻人曾十分浮躁,到处招惹是非,后来家人把他安排到一个国有企业上班,师傅要求他“须克服遇事不动脑的毛病,静心学技术”,于是他在师傅的管束下,三年考取了专业资格证书,后来当上了车间的承包经理;体制改革后,他又成为独立创业的私企老板,事业做得红红火火。
四季轮回,朝夕交替,人生漫长而平淡的生活里,扑面而来的各种资讯使人眼花缭乱,变数难料,也易让人误入迷茫的诱惑,可在人们一次次吃亏上当后,面对岁月钟摆的周而复始和诸多诱惑,克服欲望的浮躁,学会沉淀,才能练就兰花般的君子风范和莲花一样的圣洁气质,且具有抵御风雨的本领,不再遇事“乱于心、困于情、畏将来、念过往”,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姿态,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祖训去成长,并且亦应好规避随风漂移的浮萍般是非不清和到处瞎撞状态。
人生难免因遭遇挫折、风霜而忧郁,而沉淀是因生活面临洪荒或欢笑凝成的悲伤、憧憬变为失望后的恬淡或失败后的冷静,也是现实落寂的心底,开始归于平静,与自己对话,向自己发出“现在哪里”、“想去何方”、“为何遍体鳞伤”、“未来如何走”等一连串的责问……反复思考后,即会发现自己曾有的无尽打拼和卖力工作,似耗尽电量的电池,亟需充电,却还仍死命地坚持着,而过去累积的生活、知识、智慧、思想,不足与遗憾,也是感受生活的财富,只在人生最纯净、低潮、空灵的时候,经受住了平淡和失落的考验,才会开始步入内敛、谦和、智慧的安详与整合,进而见到新的万里晴空,从平静的沉淀中再次起航。
人学会沉淀,是调整自己心态的前提:比如,英国有个叫麦克的年轻人,失业后心情很糟;为了排解苦闷,他找到牧师,牧师听完他的诉说,把他带进一个古旧的小屋,屋里惟一的桌上放着一杯水;牧师说:“这个杯子已放这儿很久了,几乎每天都有灰尘落到里面,可里面的水还是清澈透明,你知为什么吗?”麦克对着杯子想了很久,才忽然说:“是因为灰尘都沉淀到杯子底部了”;牧师点点头道:“年轻人,生活中烦心的事很多,越想忘掉,却越不易忘记,莫不如像这杯水一样,不去触碰,让杯内的水安宁,灰尘自然就沉到水底了,不再污染水质;人也如此,只有滤掉闹心的杂质,心灵才会再次回归平静和再次焕发出生机活力”;麦克听后,恍然大悟地明白了牧师的用意,随后开始了新的人生。
人不会沉淀自己,就只能任凭烦恼折磨:例如,一位满脸愁容的生意人曾找到智慧老人说:“先生,我富有,但人们都对我横眉冷对,生活仍在尔虞我诈中,如何办?”老人说:“那你就停止与人相互争斗呗”;生意人不解,愤然离去,接下来仍与身边人争吵争斗,一年后他心力憔悴,又找到老人道:“先生,现在我不想与人争斗了,可仍感到生活如一副沉重的担子,怎么办?”老人说:“那就把担子卸掉呗”;生意人不理解地走了,之后生意遭遇挫折,失去所有家产,妻子也带着孩子离去,他一贫如洗地再次找到老人道:“先生,我现在一无所有,只剩下悲伤,怎么办?”老人说:“那就抛弃悲伤吧。”生意人似乎已料到老人会有这样的回答,就下山躲在一个茅屋里生存,时常伤心地号啕大哭,最后眼泪哭干了,早晨见温煦的阳光仍在普照大地,他就又找到老人说:“先生,生活到底为什么呢?”老人看看天气,笑道:“生活就是以快乐的心情,每天早上迎接升起的太阳”。
人不会沉淀,由着性子做事,就易“误判晚矣”;例如,美国阿拉斯加有一对年轻人结了婚,婚后妻子生育时难产死亡,遗下一孩子;他因忙于工作,无法照看孩子,就训练了一只狗照顾小孩,那狗很聪明听话,可以咬着奶瓶给孩子喂奶;有一天,他去异地乡村做事,让狗在家照顾孩子,但因大雪隔住,第二天才赶回家,狗立即闻声出来迎接主人;他打开房门一看,见屋内到处是血,孩子不见了,狗也满嘴是血,主人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了,大怒之下,拿起刀劈死了狗;之后,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孩子从床下爬出,马上抱起孩子,见孩子身上也有血,并未受伤,再看狗腿上的肉没了,旁边还有一只死狼,口里含着狗的肉;他立刻明白了:是狗救了小主人,却被自己误杀了狗,这便是由着性子冲动办事的误判代价。
人没有沉淀,就无法修行自己的善良和判断;比如,一名参加越战的士兵,战后从旧金山给远在几千里外的父母打电话,告诉父母战争结束了,自己“想带一个少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没有依靠的好战友,回家一起住”;父母听后没同意;几天后,父母接到了旧金山警局的电话,告诉他们的儿子坠楼身亡了;父母急忙飞到了旧金山,在停尸间确认了儿子的遗体,可同时也惊讶地发现:儿子竟只有一条胳臂和一条腿;这时,父母似乎明白了儿子电话所说的含义,顿时嚎啕大哭,但一切已晚矣;这说明:人若没有沉淀后修行的善良和冷静分析,就会不加思索地犯下无可挽回的过错。
人不会沉淀,就无法扩充心量;比如,印度有个拜师的徒弟,整天跟师傅不停地抱怨生活里的一切,师傅听烦了,就让他取一些盐来;徒弟取回盐后,师傅让他把盐倒进水杯里喝下去,然后问他味道,徒弟吐出来说“很苦”;师傅笑着不语,让他再带着一些盐同自己一起去湖边;他们一路没说话地来到湖边后,师傅让徒弟再把盐撒进湖里,然后让徒弟再喝点湖水,待徒弟喝了口湖水后,师傅又问他味道,徒弟回答“很清凉”;师傅拉着他坐下,说:“生活里好事坏事常有,而人心如杯里放盐的杯水或湖水,你若不会掌握数量的选择和沉淀,就没有心量,还会因只知往心里装坏事,而埋怨不止;相反,如你学会了冷静沉淀,心量也如湖面一样大,且心里又不专装坏事,嘴里自然也就没了咸味,更不会整天不停地埋怨了”。
没错,生活有进有退、有输有赢,但人在任何情况下,不可输掉心情;心情好了,看什么都顺眼;心情糟了,看一切都厌烦;所以,沉淀就是调节心态的一把钥匙;人有了沉淀,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每天以积极、阳光的心情,看待人间过往的一切事情,且不自怨自艾,在品味得失和甘苦中,升华自己,挥袖从容,暖笑无殇,面前便会呈现“无边的绿草、晴朗的天空和灿烂的阳光”。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