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溪亭,记忆中的邢州胜景
文|沈五群
(上)
美丽邢台曾有座柳溪亭,环境典雅秀美,名字响亮动听,名气亦是遐迩闻名世代相传。
然而,声名鹊起的柳溪亭,历经千年沧桑巨变,早已荡然无存,成为美丽邢台一个美丽的梦幻。
自北宋以来至清末民初,美不胜收的柳溪亭,曾经亭亭玉立在豫让桥畔长达一千多年,并以一帜飘红的耀眼英姿,成为邢州古城北关外一方名胜。
柳溪亭始建于北宋,又叫柳公亭。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曾以白描手法,创作了一首题为《柳公亭》的七言绝句:
主人敬客有余情,催唤绳床坐柳亭。
曲水流觞非故物,马鞍山色旧青青。
范成大果然是写诗高手,他以一支生花妙笔,蘸着浓浓的真情,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热情好客的主人,呼唤家人在柳公亭边支起马扎,让客人休憩。坐在柳溪亭边,一边远望马鞍山色,一边观赏周边翠柳红花,把这份自然闲适描绘得酣畅淋漓。同时,也把邢台人热情好客的形象,在不经意间跃然纸上。
据《邢台县志》康熙版记载,柳溪亭在金朝大定年间(公元1184年)重新修建,因水制宜,挖池塘、筑长廊,扩建为一方水上公园。在这宽达十多平方公里的水面上,人们妙建曲桥直达水中凉亭,雕柱彩绘,琉璃瓦吊顶飞檐,使其成为休闲娱乐的好场所。同时,还在亭边四周岸上,栽植翠绿柳树和珍贵花卉,水中养殖红色鲤鱼,历经数年辛勤的治理,便形成了“清水鱼跃,风飘花香”的秀丽景观。
每逢盛夏多雨季节,位于邢台古城北关城墙雉堞下的柳溪园,自然而然便形成了一片汪洋泽地。只见碧波荡漾的水面上,一簇簇一丛丛盛开的荷花竞相媲美。岸边柳荫下水磨旋转,辽阔的绿水中红鲤自由畅游,忽而跃出水面令人惊喜不已。
因此,这里便被誉为“邢台小江南”而声名鹊起。明代诗人王鸿儒慕名来此游览,即兴题诗赞美:
溪亭临水面高城,杨柳芙蓉绿映红。
遥想使君来游赏,沸天鼓吹月明中。
这首世代相传的七言绝句,名副其实成为赞美柳溪亭的经典佳作。
正是这里水面辽阔雉堞荷香,明代正德年间,邢台郡守郭纴,便将柳溪亭更名为君子亭,取其一塘荷花“出于淤泥而不染”的高雅之意。
历史的风云在不断变幻,走进清朝天地,柳溪亭的雉堞荷香,便被列为顺德府十二景之一。
到清末民初,柳溪亭的柳溪春涨,被列为邢台古八景之一而名扬四海。
(下)
曾是邢州胜景的柳溪亭,却在风云变幻中倏地消失,悄然化为美丽邢台一个美丽的佳话。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豫让桥农贸市场快速崛起,原来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湿地芦苇荡,早已变成店铺林立的特色市场。
位于邢台古城北关外的古御道,在豫让桥被拆除后便硬化为豫让桥路。而位于古御道东侧的柳溪亭,更是踪迹不见。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我的童年和少年,曾分别在母亲和姥爷的陪伴下,多次越过高大壮观的豫让古桥,走过汤汤涌流的鸳水桥,再登上古色古香的北关桥,然后穿过南北长街右拐,便到了邢台古城标志性建筑清风楼。
记着当初少年无知的我,每每走到鸳水桥时,曾在邢台好南关一带学过徒的姥爷,总是指着古御道东边的苇地说,那里曾有一座列为邢台古八景的凉亭,很是壮观迷人。
当年朦胧年幼的我,总是仰着憨憨的笑脸,常把姥爷的掏心窝的话,当作耳旁风一样,自然不会放在心上,但却含糊有些印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从一家砖厂调到原豫让古桥东边的标准件厂工作,一干就是十来年。故而对豫让桥一带的地形地貌及原来的小桥流水记忆犹新。
去年端午节前夕,应高中老同学张福增的热情相邀,我与友人一起,欣然前去豫让桥一带考察采风,实地寻觅当初豫让古石桥、鸳水古石桥和柳溪亭的具体位置,到底是在豫让桥境内的什么地方?
凭借着多年在豫让桥工作的印象,凭借着多年从事旅游宣传的经验历练,在反复回忆、思考和判断的基础上,一幅有关柳溪亭在豫让桥具体位置的画面,便越来越清晰地展示在记忆的荧屏上。
为方便确认柳溪亭的具体位置,特以现今南北走向的豫让桥路(即过去的古御道)为标准起点线。这条路与泉北大街交叉口向西约八九里,便是达活泉区域。同时,这条路与莲池大街交叉口向西十里左右,就是营头冈野狐泉区域。
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这两个地方的周边,均是一片纵横交错的芦苇湿地和汤汤水流,一直向东延伸到翟村东南一带。野狐泉和达活泉、白沙泉、紫金泉汇流而来的河水,就是顺着如今泉北大街,一路向东而流。流经豫让桥路(古御道),修建了一座遐迩闻名的鸳水桥。
在我多年难以磨灭的印象中,在我多日悄悄考察分析和判断下,柳溪亭的具体位置,应该位于豫让桥路与泉北大街交叉口的东侧,也就是原来北关外古御道的东侧。
真是无巧不成书。当我从文友家借来一本《邢台古城古县文化》查阅时,居然发现有关柳溪亭具体位置的详细描写:
“柳溪春涨是民国时期的邢台八景之一,遗址的具体位置在今邢台旧城关豫让桥、大吴庄一带,古御路的东侧。”
这一令人信服的有力证据,明显与我镌刻在心目中的印象大体相合,足以证明此前实地考察、分析和判断是正确的。
作者简介:沈五群,河北邢台人,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河北省旅游协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信都区作家协会理事,曾先后参与《邢台县志》《身边的感动》等书籍的编撰,并独自执笔撰写出版了《邢台县党史第三卷》,与女儿创作出版了《太行追梦》《美在太行》《荧火集》《邢襄诗草》等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