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两湖清淤(下平七阳)
作者:雨后初晴(河南)
龙亭屹立证沧桑,两府潘杨又换装。
挖垢培堤通碧水,飞歌舞棹送斜阳。
林公浚塞留名赫,大禹还熊劈石狂。
往昔樊楼流宋韵,古城今日景含香。
作者自注:
1.本诗写开封周王府旧址潘杨两湖清淤之事;
2.“龙亭”是古城开封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也是开封文物古迹的一个代表,它不是亭,而是建筑在一座高达13米的巨大青砖台基之上的殿堂,龙亭大殿系宋代皇宫后御苑旧址的一部分,殿下高台乃明代周王府花园中的土山;
3.“两府”指潘杨两家,原府邸现已埋在龙亭湖 水下6---8米处,水上的“两府”为新建;
4.“林公”指林则徐,“林公堤”是为了纪念治理黄河民族英雄林则徐而命名的一段曾经决口的堤防;
5.“大禹”指禹王,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传说和重要历史事件;
6.“樊楼”指北宋时期东京汴梁的一座著名酒楼,楼高三层,五楼相向,各有飞桥相通,华丽壮伟,蔚为大观。
作者简介:蒋顺成,笔名雨后初晴,河南开封人。中语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创作研究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开封市作家协会会员。愿用诗词等文学形式传播正能量,讴歌新生活,弘扬先进文化,使真善美在广大读者心中开花结果!
【点评】
王罡(山西)
雨后初晴老师的新作《七律 两湖清淤》,创作意图在于赞许和褒扬当地政府和人民对于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诗中的意象和故事都是为形象描写、热情赞美和尽情讴歌古都风情并艺术性地宣传古都历史文化服务的。
首联为“起”,用“两府换装”来点题。出句用神威意象“龙亭”来起笔,陈述其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的事实,既彰显出“龙亭”形象的隽永,又象征了皇权的威严,更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对句在确认“龙亭仍在”的基础上又引出了一大新闻—— 一项为两湖清淤,继而为潘杨两府换新装的宏大工程正在紧张而有秩序地进行,这就预示着更加美好的胜景不久将会横空出世,将会以崭新的面貌示诸世人,诗人在叙事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欣喜万分的心情。
颔联为“承”,艺术性地叙写两湖清淤工程的情景。出句的“挖垢”、“培堤”、“通碧水”,描述了清淤工程的全过程,一切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科学合理,质优高效。挖出的泥垢、培堤用的土石的来由去向如何?船载以运!诗中描述说,从早到晚,工人们都在唱着悠扬的船歌,喊着铿锵的号子,快速往返于湖中和岸上,看,一派欢乐繁忙景象!当然,现代化的工程技术不一定完全是这种作业模式,诗人这样写是为了直观地从而可感知、可体味地表现人物活动的形象感、趣味性、质朴风貌、欢乐的气氛和愉悦的情感基调。本联“造句”不存在所谓的“同构”之“格律附加”。
颈联登高必返,应时而“转”——“转”到了对古代部落首领、民族英雄治理黄河的丰功伟绩的联想上,表达了对古代先贤的崇拜、敬仰等思古之幽情。林则徐疏浚河道是在罹难之际进行的,更彰显其人格的伟大和思想境界的崇高。再往前追溯,上古大禹治水,不具现代科技,更显精神之可贵!出句为“引经据典”,对句为“民间故事”。大禹化熊(实际是“还熊”,因为传说中大禹的真身就是一只巨大无比的黑熊精,这当然是一种对“救世主”的崇拜)的民间故事是“大禹治水”故事系列的一部分,极具神奇浪漫的神话色彩和意趣耐品的人情味儿。“狂”字措辞极佳,极有声势和力量,彰显出神灵一般的黑熊精转世的“大禹”及其万千水工与山洪作斗争时的蛮力、神力和舍生忘死的勇力、拼搏进取的奋力。一个“狂”字,尽显无可抗拒的“张力”;如果换成“忙”字,虽然确实反映了当时劳动场面的紧张繁忙情景,但在其他方面,包括开山凿石之“艰苦卓绝”方面,就显得平淡无奇了。
尾联为“合”。诗人在 发思古之幽情后又回到了现实,举出“古城”中炫目吸睛的又一明丽辉煌的“意象”——“樊楼”,说它“宋韵流觞”,溢彩流光,然后用“往昔”、“今日”与颈联所写之“往昔”、首联颔联所写之“今日”自然“弥合”、圆满“结尾”。“樊楼”是古城 过去 繁华的见证,两湖清淤之后景象必定更奇更美,更加香“飘”海外,盛名远“扬”,但诗中预判此景用了一个“含”字,含蓄蕴藉,不显山不露水,不显丁点老虎嘘天、吹牛夸张之意思和口气,很是矜持有范、拿捏有度,很是寓意深长。
亲爱的读者朋友,欲知古城开封“龙亭”旅游景点详情,敬请查阅文后的“附录”:《百度》宣传资料(链接)——
评论家简介:
原名王罡,笔名:王子扬,1953年出生,山西大同人氏。学历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讲台生涯混迹于小学到大学、学生到教师再到党政干部、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之间,同时进行社会科学某个领域的研究。涉猎宽泛,政史为重;交游广阔,诗友为上。 诗评特色:作评相映,务使读者看懂受益;诗有激情,诗评必如影随形,风格上保持一致;运思行笔、文字呈现多有二次创作的倾向和风貌。多有结合诗评的学术论文。繁荣诗歌创作是其美好愿景。
目前身兼多个微媒、网媒的特邀顾问、首席评委和诗评老师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