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纱曼妙的桃花江竹海》
文/陈慧飞(笔名:楚天红)
甲辰年夏至过后,依然穹苍碧落,银丝飞扬,苦雨绵绵。
从粤北到湘中,龙润湿万物,水潦沾裙边。寂寥之中,却有了与知心姐姐一起山中漫步的雅兴。

6月22日下午四时,我们在桃花江文化研究会会合,向红师兄从桃江县城驱车,带我和肖正秋姐姐直抵“竹之源”桃花江竹文化博物馆。

向红师兄曾经任职过桃江县副县长,谙熟竹海文化。他一边摄影一边娓娓道来:桃花江竹海核心景区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周围连片竹林超过5万亩,名列中国十大竹海之三,湖南第一,属国家级森林公园,并在此举办了三次全国竹文化节。为了不负此行,他还用心做了摄影攻略。

“竹之源”博物馆位于桃花江畔万亩竹海的半山腰带,馆内有温家宝总理于1992年十月题字的“楠竹之乡”巨墙,以及以竹为本的食竹文化与竹艺精品陈列。

楠竹,是桃江文化的底色。竹篮、竹席、竹椅、竹桌、竹亭、竹床、竹制摇篮、竹垫、竹篓与竹筒饭等等,荟萃了竹的巧食妙用和老祖宗们的无穷智慧。
博物馆四周,竹屋青篱,因竹而生。雨丝纷飞处,茂林修竹,轻纱环绕,青黛掩映庭中院,人在景中,曼若仙踪。

纵使烟雨霏霏,向红师兄依旧驱车至半山腰上的天问书院。书院坐落在竹海的西北门位之上,门庭开阔,白墙黛瓦飞檐,彰显了古朴书院的特色。

入至大厅,一尊汉白石屈原塑像迎面而立,其飞袖长袍从远古走来,风尘仆仆。长卷“天问”从凤凰山飘落竹海,一眼千年。都说古道热肠,作为屈原第二故乡的纯朴敦厚的桃江人民,无处不彰显着对屈原的热爱。“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离骚》,既使竹海深处也不无例外。
从书院出来,刚好仰视到对面小山头上的各种毡房。
向红师兄掉转车头,小车爬上山坡,转至竹海深处的竹林秘境“麓宿”。

麓宿隐于山中,以钢架与帐篷名筑分布于竹海,共32座楠木绛红色风格迂回的名筑。

沿山间栈道踏勘,细雨轻烟,山色朦胧,唯栈道边的竹影婆娑,枝叶交织,清新亮丽。

每座名筑耸于山涧,各自独立,互不打扰。站在毡房的阳台,极目远眺,云海浮动,如梦似幻。
立于云端末央,仿佛乘风归来,尘嚣甚远,飘逸丝滑。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沿着栈道浅行,渐渐地西北位云层隐退,露出一线亮光,如破晓的晨光灼亮了我的眼。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何阖而晦?何开而明?”摘自屈原《天问 》。
对面的城廓,如海市蜃楼徐徐展露,美轮美奂。我们将快门打开,摄下惊鸿一瞥,霎那间,我所有的凡尘心结顷刻治愈。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摘自屈原《离骚》。
俯瞰名筑下的天问书院,仿佛与屈子对话,绕过纷纷扰扰的红尘,看到一个穿越而来的先生正与我们同行。

行至笋塔,风轻雨住。高笋入云端,以为天上宫阙。吐故纳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低眉处,纵横阡陌,农家点点,繁华似锦。云海足下,绿野仙踪,江山如画,竹海无涯。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屈原《天问》。
山川之美,意在高远。风物相宜,美在风情。
环绕破土而出的竹笋塔身,幽冥杳渺,天体著彰。从洪山竹海到桃花江竹海,历史的更迭,延续着无数高风亮节的竹乡使者之梦。 
天遂人愿,心意到此,而我们,则是为之振臂加油之人!
2024.6.24写于益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