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安国先生小传
作者/史钧生

史安国先生
一、生平简介
史公安国,生于1934年5月,卒于2024年5月,享年九秩有一。
他出身教育世家,家学渊源。曾祖耕读传家,重视后辈教育。大祖父史书纶曾任扶风县废除科举制,实行学堂制之后第一位学监(现在的教育主任)。六祖父史积诚(1886-1963)上过北京公学,参加过辛亥革命,精于理学,学识渊博,为人忠厚,扶风现代新学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对小学教育的普及、中学教育的开创贡献卓著。二十年代初创立西安新民中学。民国28年(1939)参加创办扶风县第一所初级中学,任校长。1942年扶风初级中学各界学生为其立“德教碑”。民国三十二年(1943)辞官不做,闲居在家,以行医为乐事,1942年协助冯华堂将军创建豆会亲民职业学校,后任亲民职业学校校长。民国35年(1946)初,选为扶风县参议会副参议长。
他从小受六祖父影响较大,喜欢读书识字,勤奋好学。渐长,对于文史、书法喜爱有加,见书如饥似渴,手不释卷,见墨兴趣盎然,笔不离身。13岁时,他考入豆会亲民职业中学,1948年夏收前因家祸、战事辍学。由于耕读传家的古训,祖父辈有家学传承,回家后一边帮家人干活,一边坚持自学。六祖父史积诚、二伯史梦周在家赋闲,给他教读《孟子》,教书法。他用功刻苦,学有长进,在村民心目中他就是能提笔写字作文的“小秀才”。1954年他担任村长并加入共青团,1955年正式参加工作,先后任天度区柳村乡乡长,后任吉林公社宣传干事,财贸干事,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至1963年任杏林公社团委书记。1964年任杏林公社党委秘书,1966年至1972任上宋公社党委秘书。1972年至2004年先后任黄堆粮站主任,县粮食局秘政股长,城关粮站站长书记。
二、重要事迹
1.孝悌立身,读书传佳话史安国十四、五岁时,适值祖父大病,经常陪护左右,与祖父同炕而眠。有一天忽然发现祖父的双脚冰凉,热炕上还喊冷,他就将祖父双脚抱在自己怀中暖热为其驱寒,昼夜侍奉在侧,端药喂饭,接屎倒尿,直到祖父身体康复,受到村人邻里和亲友的称赞。祖父逢人就夸:“多亏孙子经管我,把我伺候得很周到。”他一边伺候祖父,一边学习看书。冬天为了提神他就站在地上看书,祖父怕他受冻,让上炕看书,他坚持说不冷。祖父看到孙子这样刻苦、孝敬,既高兴,又心疼。为此感叹:“娃爱念书的很,是我的病把娃给耽误了!”
1950年,:史安国刚满16岁。祖父去世不久,春节来临,他给自家大门撰写了一副对联:
不幸祖父已逝焉难过快乐新年;
可怜祖母安在矣未享大平时代。表示对祖父的怀念、对祖母的敬爱。对联用词工整,能做到这一点,对于一个半途辍学的职中少年来说非常不易。他写的对联得到六祖父、大伯,二伯的赞赏。1951年过春节,村上要请人给祠堂写对联,初出茅庐的他,竟欣然前往一挥而就,写了一副旧对联,其书法得到六组父的肯定,为了鼓励送他一本《龙门二十品》,传授他运笔多用藏锋的方法,鼓励他好好练书法。
六十年代初,史安国的家人连遭大难,大弟二十出头突患重病。作为哥哥的他义不容辞,亲自送到西安、杨凌、眉县、扶风等多家医院遍访名医,千方百计医治,经过三年治疗终于痊愈。三年间,大弟在家中养病,小弟尚小还在上民中,一学期学费十七八块,一家九到十口人,只有在公社上班的他省吃俭用为家里节省粮票,和妻子一个女劳力一起支撑着整个家庭。面对家中现状,他仍然鼓励小弟坚持学业。但小弟自作主张终止了学业,他非常生气,动手打了小弟。最后在他父亲和母亲地劝阻下才算平息了此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料,他的大弟64岁时又患夺命之疾。为了救治弟弟,年逾古稀的他还在忙碌着,操劳着,东奔西走,陪送去西安检查,联系住院,并给与经济上的有力支持,直至医治无效离世,看着把弟弟后事安排妥当,他才觉得算是尽到了哥哥一份责任。这事在村上被传为佳话,人生八德中的“孝悌”二字,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展现。
2.五好团干,团中央表彰1963至1964年期间,一部分干部被抽调去参加社教,他任杏林公社团委书记,还承担了党委秘书、人委秘书、妇联主任等三、四个人的工作任务,逢年过节大家放假,他不休息,一个人留在公社值班,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工作成绩优异,他所在杏林公社团委被团县委、团地委、团省委评为“五好团委”,他本人评为“五好团干部”,被地委确定为出席团中央代表大会的代表,受到团中央表彰。
3.顾全大局,淡泊看功名他淡泊名利,大公无私。一件事就可说明这点。例如,六十年代“文革”期间,上宋公社成立革委会,他为筹备组成员,带着方案去县革委会审批,当初革委会大半为造反派和武装部领导,对组织工作生疏,粗看觉得副主任多了一个,就让拿回去另报,公社革委会成立时间已定。为了尽快推进工作,保证按时开会,他顾全大局,不争名利,不计个人得失,成就他人,主动要求把自已取掉,那些十分草率的相关人员,就从副主任名单上划掉了他。公社成立大会按时召开了,他却未进班子。很多人感到纳闷不得其解,足以说明他不谋私利、淡泊功名的高风亮节。以后提拔屡屡受阻,这大概应了那句“天予弗取,反受其咎”的古训。
4.严以律己,扬两袖清风
史安国同志中年以后长期工作在基层领导岗位,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职工创造平等、公正的工作环境。对待下属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逢年过节,关心贫困家庭,慰问困难职工,尽可能帮助职工解决遇到的难事。他执着守正,严教子女。经常告诫子女,待人要谦虚谨慎,对己要戒骄戒躁,处事要思密周全,行为要谨言慎行。不要放松学习,不要把机遇当本事,不断敲打鞭策他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1962年冬公社召开三干人大会,没有蔬菜,派他到一个生产队买七八拾斤白萝卜,从坡底用自行车向上推,因饿着肚子,腿浮胖,到半坡双腿发软,两目冒星,差点晕到,沒办法只得拿了个萝卜吃了,缓过来后把萝卜带回公社,并及时向公社祁书记汇报了这一过程,祁书记说吃个萝卜算啥,把你倒在坡上无人知晓,岂不是要出多大乱子?以后祁书记常讲安国同志太诚实,连吃一个萝卜都要报告组织。他卸任城关粮站书记站长职务时,多次要求县粮食局组织专班审计核查,经认真多日核查,现金不差分文,库存粮食余6000余斤,符合国家粮食库管规定。交接完一切工作手续,他如释重负,坦然退休。当天他在日上写了这样四句打油诗:“粮站任职九冬春,不愧同仁不负民。众眼应该识确我,去时还是来时清。”常教育子女不取不义之财,守牢人格底线,保持一生清廉。
5.支助家乡,厚德惠桑梓九十年代末,他反复多次动员亲属和社会关系,分两次争取到八九万元财政资金,为村上修建进村水泥道路。村上几位干部实在过意不去,拿出礼品去答谢,被他婉言拒绝。他说,这惠及乡里的事,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不存在感谢。一些不理解的后生,抱怨他太执意。修了水泥路以后,全村人员出入不再发愁雨天泥泞,不惧吹风下雨,地里的粮食、苹果、蔬菜等农副产品不再担心运不出去了,村里人打心里称赞他做了一件惠及桑梓的大好事。
6.诗书传家,勤奋励后人他活到老,学到老,勤奋终生,学习不止。他视学习如生命,手不释卷,身不离笔,笔耕不辍。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工作到哪里?他都会把写日记的习惯带到那里,每到一地,每逢一事,每观一景,都会写出体会或散文或小诗。
荣退后,他又参加了法律电大学习和几期短期培训,在健康允许的情况下,每日习字从未停止,为子孙后代树立了榜样。晚年,他见了孙子不问吃喝之事,只问学习咋样?取得什么成绩?有什么进步?所谈内容全是职称晋升、职务提高、知识储备方面的事;见了曾孙,常问学习考试成绩怎么样?位列班上第几名?小曾孙只是幼儿园大班,已经能背几首诗。五一节孙媳妇带曾孙看望他,现场背诵了岳飞《满江红·写怀》、毛泽东《沁园春·雪》,口齿伶俐,他听了非常高兴,见人就夸。2006年11月19日,他写了一首《望子成龙》的诗:“刻苦攻读功无妄,胸怀锦绣能文章。从容应试操胜券,金榜题名天下扬。”2007年8月23日孙子史一页考取海南省师范大学,赴校报道前,他给孙子笔记本上写了赠言:“抓住时机,好好学习,木逢海水,修成大器。”他用终生学习的实际行动为子孙后代树立了榜样,临终当天,早上还让儿子搀扶到桌前写了二十个毛笔字,突然双手抖动,笔落于地,只好扶到床上休息。于6月12日当天晚7时40分溘然辞世,驾鹤西去,享寿九十余岁。他走了,走完自己坎坷奋斗的一生,安然的走了!沒有留下任何钱财,但却为后人留下了“勤奋、好学、正气、清廉”的家风,千金难买,永久传承。
他去世后,作为长子的我撰写了一副悼亡父联,形象概括了他的一生:
名利淡泊卷笔不释披肝职守怀瑜瑾;
孝悌立身诗书传家呕心子孙称贤良。
横批:恩德可范
2024年6月21日于宝鸡
作者简介:史钧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文学学士,在职研究生。原宝鸡市文广局局长。退休后担任宝鸡市老年科协常务副会长,宝鸡市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宝鸡市戏剧协会名誉会长。曾在省、市一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百十余篇。曾参与新创作剧目《人间真情》代表陕西省参加中国戏剧协会调演;创作的大型秦腔历史剧《苏若兰》进京汇演,在长安大剧院连演数十场,得到了戏剧界专家的好评,此剧获得陕西省艺术节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