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有诟病之理
青海 马学忠
堂堂男儿,却体弱多病,偏偏又不会换锁、修水管之类的家政活儿,常让人诟病。然,天无绝人之路,一扇门关,百扇门开,别人的拿手好戏,是我的短处,但我略会之事,那些诟病我之人,也少有人会,极个别人是断然不会,讲了也是对牛弹琴,正所谓“力大养一人”。我虽羸弱,但可以以“钱”请“能者”代劳,成我所不能成之事,且高效、省事,遮掩了我之无能,阻挡了诟病我之口,岂不快哉!

呜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分工如此,岂能样样精通,对不懂某行者,岂有诟病之理!
常年不能吃辛辣食物,已是口福全无,甚是闹心,最怕亲友宴请,最怕做客,然而,明知已是二三十年的老病号,却依旧我行我素,热气腾腾的辣子炒肉、酸辣肚块、辣味十足的新疆大盘鸡、酸辣酸辣的酸汤面……末了,还来一句“没关系,吃!吃多了,就习惯了。”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身强力壮不知福!体谅何在?诟病常在!
修葺极个别歪脖子树,自费拉水浇花草树木,甚是辛苦,大多数人眼中的好事、善事,却在极个别人眼中成了“犟钣金”,何也?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见不得人好!

《周易》上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同一问题,每个人的观察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见解自然就各不相同了,但只要动机是纯真的、善意的,效果是显著的,诟病的道理在哪里?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不,我戒酒,断然不行!
那就从清乾隆年间著名诗人袁枚的诗歌《苔》中汲取养分,聊以自慰。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袁枚24岁考取进士,33岁离开官场,辞官回家修葺随园。文学上,他别出心裁,开创了“性灵派”。晚年,他又爱上了山水,63岁之后,他“游踪万里诗千首,输与先生放胆行”,开始游览祖国河山,足迹遍布名山大川。
袁枚用这首小诗告诉世人,他虽然辞官回家了,虽然无权无势,但他的一生已然如牡丹一样活得轰轰烈烈,活出了自己的真性情,也活出了自我。
我们大多数人不正是袁枚笔下的青苔吗,普普通通,平平凡凡,可能不曾大红大紫,可能不曾光芒闪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走在生命的长河里,愿每一个你我,不被无端的诟病击垮,都别忘记给自己喝彩,为自己而绽放。
2024年6月23日星期日
作者简介:

马学忠,网名,西海天马,青海省海东市人,法律研究生。曾任教师,情钟于史学,文学,哲学,国学,现为自由作家,善长诗歌,散文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