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大院前的记忆
文||吴永良
这两张照片是一九七七年的夏天,我在台安县委农村部工作时,在县委大院门前拍照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四十多年过去了,许多往事都已尘封,但拍照此时的情景,我仍记忆如新。
那是一九七六年的年末,经组织决定,我从高力房公社新闻报道员调到台安县委农村工作部。从此,就和县委大院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到县委工作是非常荣光和自豪的,在县委里,有建国前参加革命,出生入死的老革命、老前辈,也有在“文革”后刚刚恢复工作的老干部,还有为数不多的三十岁以下的青年。
由于刚刚粉碎“四人帮”,正处在“拨乱反正”时,老干部对党忠诚,思想觉悟高。新同志激情高昂,工作积极性强。尽管在众目敬仰的县委工作,工作强度很大,环境却比较艰苦。像我们三十岁以下年轻人,四、五个人在一个十多平米的办公室,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电话机,两、三个办公室只安一部老式的手摇电话,办公时坐的都是木制硬板凳。晚间住在县委集体宿舍,五、六人睡在一个土炕上,用碎柴和煤烧炕取暖。一日三餐在县委食堂吃饭,大部分是高粮米饭、玉米饼子。很少吃到白面和大米等细粮。如果是星期天或节假日能吃到一顿肉菜,我们这些年轻人就会兴高采烈像过年一样兴奋。尽管这样,无论是老干部、老同志,还是年轻的同志对工作都像火一样的热情,积极性都非常高涨。我工作的县委农村工作部,多数同志是白天到农村调研,晚间回来汇总材料,工作起来不分昼夜。
记得有一次,我跟随领导到当时的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达牛公社达牛大队搞调研,回来时已是下午五点多,领导告诉我:小吴,你辛苦一下,今天写一篇深揭狠批“四人帮”,“抓纲治国促大上”的汇报材料,明天上报市里。那天晚上,我晚饭都没顾得上吃就开始构思写作,写到深夜十二点时,我的肚子饿的哗啦哗啦直响,实在难以承受。那时又没有超市,县城内有数的几个饭店都已关业,我只好用烧炕的地炉子烤几粒玉米粒和大豆粒,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又继续写稿。第二天早晨,当太阳刚刚升起之时。我把写好的材料,送到领导手中,领导看完我写的材料,拍拍我的肩膀,连声说道:“写得很好,很好!”此时的领导和我脸上都露出了高兴的笑容。
那时,在县委大院内还有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到上午10点钟,院内就响起了广播声,楼内不论老少,都自觉地下楼整齐列队做广播体操。人们在忙碌的工作中注重锻炼自己的身体。体操做完后,三个一群、两人一伙,又去大院周围边转一转,夏天在柳绿花红的环抱中,冬天在寒风凛冽的呼啸中有说有笑,说古论今,交换思想,沟通情感,县委大院内充满着欢乐和幸福的无限生机。
二十多年前,为了加强新城镇建设,当时的县委大楼被拆迁,老县委大院内也盖起了多幢居民住宅。可是每当我想起县委大楼和那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院,想起曾经和我在一起工作的老领导、老干部、老同志,心中总是油然地生起一种敬仰和思念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