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秘密交易的伙伴——“广裕兴”商号
.
曾 平
对于那个年代、那些人物,我一直不敢动笔。中央苏区时期,“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是何等的惨烈,是何等的惊心动魄!我担心我的这支秃笔难以描绘出它们波澜壮阔的画面,更何况我想叙述的是红军秘密交易的故事。这个故事在电视连续剧《封锁线上的交易》等都有涉及。然而,这些艺术作品更多的是叙述红军的英勇和机智。要让世人了解更多的故事细节,必定还要掌握与红军做交易之对象的情景。因此,必须找出一个更好的角度,让后人进一步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在中央苏区进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以及红军将士们如何反军事“围剿”和反“经济封锁”的来龙去脉。在此,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在赣州城区由广东人经营的著名的商号——“广裕兴”。
一、“广裕兴”的前世今生
仲冬的那天,笔者徜徉在赣州古城区东北部的攀高铺巷,即旧日的攀高铺街。清同治《赣县府志》载,攀高铺因东通涌金门码头,西靠府学之背,清代店铺广布,且有相当多的小客栈,供前来应试的学子居住,故美称攀高铺。冬日里金黄色的暖阳照在斑斑驳驳的古老的建筑物上。 这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老街巷,现在已被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 被保护起来的老房子、老店铺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人喧马欢、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
在巷子口一端,笔者发现了两尊硕大的v字形又类似于马鞍的石构件。据巷子里的老街坊介绍,这个看上去蛮有沧桑感的老物件,就是染房里染布的工具之一。据王莉茹著《赣南商贾广裕兴》一书介绍,曾氏家族当年在攀高铺就有一间大染坊。“广裕兴”商号的主人姓曾,当年曾氏的先辈,恰恰就是从纺纱、织布起家的呢。
移物换景,斗转星移,我们把时代的闹钟拨回到十九世纪的末年。说到商号“广裕兴”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曾庆麟。曾庆麟生育有两个男孩,长子广裕(又名伟仁)、次子广兴(又名任民)。曾庆麟在赣州城立的商号,就是以两个儿子的名字合起来,取名叫“广裕兴”的。
在广东兴宁县刁坊,有一座围屋,面积几千个平方,房间多达上百间,这就是有名的曾府“万庆堂”。“万庆堂”的主人叫曾庆麟。
曾庆麟的成长,离不开陈星府的关照。话说1862年2月,随着中原逃难的人群一路往南,人群中有一位中年妇女,她牵着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有一天,疲惫不堪的这娘儿俩来到了陈府乞讨,他们刚进前院一条大黑狗就冲了过来,咬伤了那位男孩,男孩痛的在地上打滚,那中年妇女也在大喊救命呀。或许是因祸得福,陈家把这逃难的中年妇女和小男孩都留在了家里,还为小男孩清洗伤口,敷药养伤。这位逃难的中年妇女叫黄三妹,年龄40有余,那小男孩就叫曾庆麟,当时七、八岁的样子。陈府的主人,陈星老爷听说黄三妹在南下逃难的过程中,在广东平远县地界与族群走散了,才茫茫然流浪到兴宁县地界的。陈老爷也是穷苦出身,听罢黄三妹的诉说,甚是同情。当即吩咐管家到杂物间清理出一小间屋子,并架设床铺,让黄三妹母子住下。老爷又说,我们不是缺人手吗?山里还有地没有种上呢,就将黄三妹留下来做帮手吧。
至此,黄三妹母子结束了流浪的状况,终于有了栖身之地。黄三妹十分感激陈府的接纳,每天很早起床就到山里去,将那些还没有种上作物的荒地翻耕,种上红薯;然后又整理条畦,种上黄豆。秋天到了,陈府往年能收五担红薯,两担黄豆就非常可观了,而今年收获了15担红薯,八担黄豆,这可是一个大丰收啊!
至于小庆麟呢?陈府家里人每天会来替他换药,送来饭菜。当时陈府家里有一个与曾庆麟差不多年龄的小女儿叫秀秀,秀秀也时常将自己的小吃匀一点给小庆麟,所以曾庆麟的伤口恢复的比较快,瘦骨如柴的身子,也长了一点肉肉啦。
后来陈老爷安排曾庆麟在府上做杂工,给一位叫曾坤的管家做徒工,打下手。曾庆麟做事勤快,任劳任怨,曾坤对他关爱有加。后来又提出来把曾庆麟送到陈秀秀的家庭教师那里,求先生在空余时间教一教庆麟。庆麟脑袋瓜好使,干活之余他如饥似渴的学文化,学珠算,练写字。他旁听一年多就能挥洒自如地写书信、题小诗,帮助记录的帐房数目也分毫不差。这也为日后曾庆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黄三妹年纪逐渐大了,身体也越来越差, 她想在自己有生之年,要看到儿子庆麟成家,她才放心。后来曾庆麟与无家可归、在陈府家作工的兰花结婚。半年后,黄三妹不幸过世。
据王莉茹著《赣南商贾广裕兴》一书介绍,曾庆麟早先是靠挑着箩筐,贩卖针头线脑起家的。他妻子兰花,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客家妹子。她还在老家时就在乡邻那里学会了纺纱的绝活,她纺出的纱又细又均匀,外面一斤纱换两斤棉花,而她纺的纱一斤可以换回三斤棉花。如此循环,几个月下来,她比庆麟赚的钱还要多。兰花劝庆麟不要去“跑货郎”了,不如再买两台纺纱车,雇两个人来一起纺纱,你只管专门跑销售和换棉花之事。岁月流转,他们终于有了一点积蓄,日子过的越来越好。而且接连生育了两个男丁,大的起名广裕(又名伟仁)、小的起名广兴(又名任民)。
话分两头,且说陈府移民新加坡的第二年,陈家小姐秀秀就嫁入了豪门,哪知自己的老公十分背运,在一次赛马会上,从马背上摔下来身亡了。秀秀嫁过去两年没有生育,家公家婆为这事也不高兴,老公摔死了更是责骂秀秀克夫。最终,还是把她赶出了家门。秀秀回到娘家,不吃不喝,闭门睡了七天七夜不起,全家人着急的想不出办法,还是大哥陈伟硬是强行撬了门,告诉小妹,送她回大陆老家散散心。秀秀大叫:不是散心,我再也不回新加坡了,我要嫁给曾庆麟。陈老爷终于知晓女儿的心事,当即同两个儿子商量,把大陆老家的田土和房屋留给秀秀做嫁妆吧。秀秀的大哥陈伟与秀秀一同回到广东兴宁,陈伟还不知道曾庆麟已婚,并有了孩子。他说起了陈秀秀准备好了嫁妆,要回来同庆麟完婚的事。庆麟连忙摆手说:使不得,使不得。我已结婚,并有了两个孩子了,不能委屈了秀秀小姐。秀秀得知,大方又真挚的说:我也不是黄花女了,无论你有几个孩子,我都心甘情愿。
陈秀秀,有一次看见窄窄的杂件房里放着四台纺纱车,她有了新的想法,她想应该建一座厂房帮助庆麟撑起家业来。后来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扶持曾庆麟盖起了一座大厂房,起名就叫“广裕兴”,然后又购进了十台纺纱机器和其他辅助设备。1882年10月的一天,“广裕兴”挂牌开业了。“广裕兴”纺纱用的棉花是精品,“广裕兴”用机器纺出的纱更是头等精品。因此“广裕兴”的产品远销福建、江西、汕头、广州及南洋等地。一年之后,秀秀生育了一个男孩,起名广丰(又名效愚)。曾庆麟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丁的兴旺,使他意识到曾氏应该有自家的屋场了。
于是,他选中了名叫刁坊的一块地,用第一桶金建起了那座客家围屋,后人称之为“万庆堂”。这就是曾庆麟的身世以及“广裕兴”商号的初时由来。
二、“广裕兴”的发展壮大
“广裕兴”商号当年就特别注重员工的业务培训,比如说关键岗位职工考核的项目有珠算、财务管理、识别真假银元、识别真伪钞票,每人还须撰写一篇崇商文章等等;岗位职责也有明确的分工,车间设有车间主任、领班;业务技术设有总管、技工总头;柜台设有总管、业务经理;账房设有财务总管等等。在经商的道路上,随着事业的发展,曾庆麟又把长子广裕(又名伟仁),派去新加坡求学,先读中学,再读大学商科;次子广兴(又名任民)去学了绘画技艺,然后其绘画才能在布匹花色设计当中得到了长足的发挥;三子广丰(又名效愚)在新加坡读完高中后去了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
客家人历来注重教育,崇文重教,曾庆麟也不例外。他深深的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派儿子们出去学习,并给予极大的希望。他们学成回国后,为“广裕兴”商业版图的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同时还安排人手,去学点心制作、粤菜的烹饪技术以及茶艺,为日后开设“广裕兴”茶楼、“广裕兴”酒店做好人才的铺垫。
曾庆麟“广裕兴”商业版图的扩大,离不开三个因素。一个因素是庆麟身边的两个女人。一位是自己的原配兰花,另一位是他的侧室秀秀。她们勤奋,敢闯,技术好。不但经营好纺纱业务,后来还扩展至织布、染布、卖布等等业务,她们知道,将收来的纱,染成不同的色彩,再织成条纹状和格子状的布,这些餐桌用的台布和椅子沙发上的罩布,在市场上广受追捧,十分的畅消。
另一个因素是受到了陈府陈老爷的关照。因为陈老爷原来是嘉应府某局的局长,虽然退休十多年了,但他具有盘根错节的关系。在曾庆麟之“广裕兴”商号遇到了同行竞争以及用次品污蔑是“广裕兴”的产品等等棘手的问题时,陈老爷都会一一摆平。另外他还推荐“广裕兴”加入了当地的商会,以拓展更好的商业人脉等等。
第三个因素是受兴宁县同乡李振球的关照。当年,广东梅州地区兴宁商会的会长是李振球。在他当会长期间,曾给予“广裕兴”公司许多的商业信息。李振球的侄子叫李英杰,恰好又是广裕在新加坡求学时的同学。而李振球后来从军,在粤军余汉谋部先当营长,后当第一师师长,住节赣州。
“广裕兴”先是在兴宁县城开设了“繁荣布庄”,又创办了该县第一家机制卷烟厂,名叫“繁荣机制卷烟厂”。再后来“广裕兴”也随着广东客商进军赣州。
在银杏叶渐渐转黄的季节,金黄灿灿的银杏叶在蓝天的衬映下,显得格外的好看。在某次全体职工大会上,曾庆麟宣布由长子广裕(又名伟仁)任公司的总经理全权掌管“广裕兴”的事业,次子广兴(又名任民)任业务副总经理,协助哥哥管理。曾庆麟自己退居二线,只当顾问。
从此,公司进入了广裕又名曾伟仁的时代。
曾伟仁上任后,在公司员工大会上宣布,从今往后,公司要以开矿为主业,其他为副业。公司首先创办了“广裕兴钨砂行”收购钨砂,同时一边收购一边雇人去探索矿脉,为办钨矿做好准备。收购的矿砂由韶关的始兴县运到南雄再装船,水运至广州,然后出口到欧洲国家。由此公司的矿业外贸开启了新的征程。由一家钨砂行组建成立了“广裕兴钨砂矿业公司”。该公司的一年收益胜过其他行业的十年总和还要多,后来又开采过金、锡、铁、煤矿等等。
公司在广东的韶关、南雄、始兴等地建立了百货商店、茶庄、酒店、仓库以及小别墅(员工宿舍)等等。业务稳定后,曾伟仁带领一干人马来到赣州拓展商圈。1920年,在赣州的民生路创建了“广裕兴大商场”,在南京路修建了一栋五层高的大楼,一、二层经营粤赣风味的酒店,三层以上办成旅社;再后来又投资建设了“新光剧院”,剧院可以看戏剧,也可以放电影。1920年,“广裕兴”又入股赣州首座发电厂——光华火力发电厂。大约在1924年秋,在南京路开办了“广裕兴苏杭绸缎行”、“广裕兴上海毛衣商行”、“广裕兴湘绣精品商行”等等。至1925年底,在赣州的大街小巷开设的商店不少于20家。同时,也把商业贸易的各种生意拓展到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汉口、长沙、衡阳等等地方。
广裕兴公司做生意,讲究货真价实,足斤足两,童叟无欺,买卖公平,诚信为上。市民们都说,要想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就去广佬开的“广裕兴”。“广裕兴”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粤商之标杆。
三、秘密交易通道的建立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10月中旬至1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赣南;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等率红四军离开井冈山,进军赣南、闽西,开始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村召开。瑞金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地。
红军和苏区的发展,特别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极大的威胁。他们不但在军事上实行“杀死政策”,对中央苏区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围剿”,而且在经济上实行“饿死政策”,企图使苏区“无粒米勺水之接济,无蚍蜉蚊蚁之通报”。为了围堵红色根据地,国民党调来了兵力充足的粤军第一军进驻赣南。第一军军长余汉谋把大本营设在大余。第一军第一师师长李振球驻赣州城区。
危机时刻,苏区几乎完全断绝了对外贸易,食盐、布匹、药品等日常必需品奇缺。为应对国民党的残酷军事“围剿”和严密经济封锁,发展对外贸易就成为苏区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苏区对外贸易,是指同国民党统治区域(亦称白区)间进行的贸易。1933年2月,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国民经济部下设对外贸易局,4月后改称中央国民经济部对外贸易总局,简称中央对外贸易总局。
中央对外贸易总局统管苏区对外贸易工作,但不具体经营外贸业务,具体业务由4个直属外贸分局负责。其中,赣县江口外贸分局主要承担广东和赣州方向物资进出口任务。
残酷的经济封锁使苏区的食盐、布匹、药品等严重短缺,尤其红军伤病员缺药,死亡人数日渐增多,而苏区的钨砂、粮食、木材、烟叶、樟脑等物质又运不出去,给苏区军民带来了极大生存困难。于是,一场撬开封锁铁门,突破国民党经济封锁线的反白色经济封锁战斗开始了,
其时,红军的地下工作者乔装打扮,以各种身份和方式穿梭于赣州城乡,在茶馆、饭店、公园或戏院等联络地点与各类商人沟通商贸关系。
有一天,“广裕兴”南京路绸缎店来了一位身着长袍的青年人,说要找老乡、店员刘润生。来人叫刘东生,家住赣州东郊梅林村。其实他是一位中共地下党员,奉中央苏区江口对外贸易分局和赣州办事处的使命冒险前往“广裕兴”做一做曾老板的工作,要同曾老板做大生意。哪个商人不想赚大钱?更何况有李振球这位老乡帮忙。曾伟仁通过慎密思考,要想成大事,必须胆大心细,又办的诡秘多变。曾伟仁(广裕)点头同意一试。他告诉店员刘润生,赶快送刘先生离开,另外再找地方商谈,这里到处都是特务机关的眼线。第二天,曾老板和店员刘润生扮成了菜贩子出城,曾老板穿了一套旧衣服,腰间围着一条白毛巾,戴上斗笠,脚穿草鞋,还装上了一点假胡须。他们冒险出城秘密来到了梅林地下党支部书记家里,会见了红军在江口设立的外贸分局的代表。双方经友好商谈达成了开展贸易以及如何安全交换货物的协定。
其实,粤军与蒋介石集团貌合神离,对自己有利的事就积极作为,对自己不利的事就阳奉阴违。粤军的高官都更为注重自身的利益,通俗点说就是比较贪财。
话说当年李振球离开家乡的商会,从军了。先是当了粤军余汉谋部的一位营长,后当上了第一师师长,而李振球有一个侄子叫李英杰,是曾伟仁(广裕)在新加坡求学时的同学。李振球还向上峰建议,为便于兵力的调动,加强对红军的“围剿”,提出修建赣州至大余的公路。其骨子里还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粤商来赣州城区经商,为粤军筹饷广开财路。李振球部住赣州城区,为“广裕兴”与红军的秘密交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蒋介石一向觉得不驯服的粤军对苏区的经济封锁不得力,于是特意将其嫡系部队调到赣州来,专管封锁赣州城及赣县江口等地方。越是接近苏区的地带,越是控制严格。无论大路、小路、河流、沿岸,国民党正规军、保安队均层层设卡,禁止与苏区贸易往来。赣州城内特务亦非常猖狂,还有那些地痞流氓也充当国民党的走卒密探,肆意密报曾经或暗中跑苏区的生意人。甚至出卖无辜,不择手段,从中获取国民党的犒赏。
一次,城里一位米业商行的老板通过关系,运了三船药品、食盐、布匹等苏区紧缺物资进入苏区,卖了好价钱后又低价买进了三船稻谷及大米回城里。虽然买卖已经办妥了,但还是被一些地痞流氓打探到了,他们密报给了国民党军,后这位老板被逮捕,并在南京路的广场召开市民大会,当场将这位老板杀头。现场惨不忍睹,吓得众商人小心翼翼,惊若寒蝉。
话说某天,刘东生从赣州城东郊梅林村进城,一路走来,就被人跟踪了。刘东生进了“广裕兴”南京路绸缎店,店员余华成在门口迎客时就发现了有情况,他为了客人的安全,速写了一便条递给一女店员,女店员快速递给了曾老板。便条留言:快送刘先生从后门走,前门有探子。
鬼头鬼脑的探子觉得,刚才被跟踪的那个人,进去这么久了,还没出来?心里有些着急。于是闯进店里,一直往里屋走去,余华成上前拦住他:先生,你买绸缎吗?这边那探子还是往里走,说要找厕所。余华成说:那好,我带你去里屋厕所。那探子进到里屋就东张西望,找人呢。余华成一手将探子推进厕所,另一手用斧子劈向探子的后脑勺。余华成又将一小包砒霜,塞进了探子的鼻孔和口腔,探子即刻断了气。这个药是地下党用来万一自己被捕了,就立即自杀尽忠用的。
余华成只知道来的客人刘东生是地下党员,与刘润生是同一个村的人。但还不清楚同是店员的刘润生的底细,为了不暴露自己,他要试探一下同事刘润生,转头就对刘润生说:红旗飘飘。刘润生转向余华成回答说:顺利在望。并将右手握拳,往胸前摆放。两个人激动的拥抱在一起。奋战在敌战区的地下工作者就是用这种方式接头,找到自己的同志的。当晚,夜深人静之时,他俩将探子丢进了后山一个废井里,又填埋了石头和泥土,面上再铺了一层垃圾,做的既隐蔽又利索,死无对证,所以就没有引起风波。
曾老板随后安排人员去外地采购苏区的紧缺物品,并且为便于交易,在红白交界地区的赣县江口圩办起了一个综合商场,派出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刚从上海政法大学毕业的曾翔凯担任江口商场的总经理。还派职员钟光清为常驻代表,在江口负责收购苏区的钨砂、稻谷及其他货物。红军的外贸分局则派刘东生在赣州开设小杂货店,以作为掩护常驻赣州,并收集情报,保持与“广裕兴商号”的地下贸易联系。于是,广裕兴商号与苏区的地下秘密交易开始了。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运货、交货都采用奇特而有趣的方式、方法进行。
形势一天天在恶变,蒋介石为了消灭红色政权,采取了更大规模的围剿红军,经济封锁也查的更严了。一次,江口外贸分局一条从赣州装满物资的货船夜渡赣州水上哨卡时,被敌人发现了,船上的同志与上船来搜查的敌人拼死搏斗,血洒贡水,英勇牺牲。这样的惨案时有发生。每一次采购都成了虎穴夺子,每一次运输都成了冒险的交易,险情无处不在。
在这特殊的非常恶劣的斗争形势下,封锁线上的交易亦必须灵活多样。经过了血的教训后,交易双方演变出以下几种交易办法:第一,送货的船只与接货的空船到达指定地点后,把货物卸到空船上,接货后载满货物迅速驶离,驶向红色根据地。第二,载满红军需要的物质船,与从苏区运来稻谷、钨砂等产品的船直接互换船上人员,船不动,船上货物亦不搬,只是人员换一下,直接把船开向对方的目的地。第三,在这非常时期,每次行动都要谨慎,要“武装截获”,对空放枪,以掩人耳目等。
在中央苏区对外贸易工作中,江口外贸分局发挥作用最大。他们大力动员和吸引白区商人与苏区互市贸易,以自己的诚实守信,赢得白区商人的信赖。
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指出,中央苏区的粮食出口,“每年大约三百万担谷子”;钨精矿出口量无精确统计,仅江口外贸分局组织出口的钨精砂就有5000余吨;“中央苏区每年买进食盐价值约九百万元,布每年买进价值约六百万元”。此外,中央苏区还购买了数量可观的日用品、药品及医疗器材、无线电器材、军工材料等。苏区奇缺的物质源源不断地通过秘密渠道,涌入红色苏区。1934年7月,中革军委为准备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时用的物资如药品、布匹、食盐等,也是江口外贸分局经过40多天努力完成的,确保了红军急需。在中央苏区各对外贸易分局中,江口外贸分局所占贸易的比重最大。
四、尾声
时间进入深秋了,晚风有一些凉意,红军正悄悄地准备战略转移。“广裕兴”南京路绸缎店的刘润生、余华成等店员其实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们接到了部队的指令,急急的给曾老板写了个留言条后,从商店后门悄悄出了门,绕过了一道道岗哨,穿过了一个个村庄,连夜赶回部队去了。
后来,国民党兵扫荡了江口圩,肆意砸店抓人,乱杀无辜,趁机抢掠金银。“广裕兴”商号的代表钟光清被捕,国民党兵想追查“广裕兴”商号的种种幕后关系,钟光清皆守口如瓶,后被国民党兵杀了。非常时期,李振球派出陈姓副官开着吉普车,把曾祥凯拉上车,风驰般的赶到赣州,在南京路又接上了曾伟仁(广裕)夫妇,将他们一家送出了赣州城。赣州的商务只留下了部分店员看守。
从此,“广裕兴”在赣州的生意渐渐而淡,曾伟仁(广裕)只好将赣州的资金逐步转移至广东办理其他事业。直到抗战爆发,日本鬼子飞机轰炸,烧了赣州的许多商店、仓库。南雄的小别墅、员工宿舍,韶关的商铺及广州的钱庄等等,也惨遭日本飞机轰炸毁灭。“广裕兴”商号淡出了江西赣州、广东南雄、韶关等地的商海,以后只靠老家的纺织业,卷烟业的经营来维持这个大家庭。
曾伟仁(广裕)为了施展抱负,他将一生辛苦经商挣来的钱,慷慨的投资文教和社会公益事业。他在韶关办起了“新丰学校”,亲任董事长;在兴宁县创办《兴华日报》,又创办“伟仁学校”免费供学生上学。同时资助“兴宁女子中学”扩建等等。曾伟仁对职工钟光清的遇害,表示了极大的同情给予其家属一笔丰厚的抚恤金。并且与钟光清宗族兄弟协商,出资其中一兄弟的男孩过继给钟光清名下,以敬孝道。曾伟仁的一生,体现了一种诚信经营、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客家精神。
随着社会的动荡,侵华日军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汉口、长沙、衡阳等地的“广裕兴”商号,生意一落千丈,庞大的“广裕兴”就渐渐的解体了,“广裕兴”商号彻底地淡出了商海。
广东兴宁商人曾伟仁的“广裕兴”商号及以李振球为代表的粤军,与中央苏区进行的大宗商品秘密贸易,为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和革命战争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能量,不但粉碎了蒋介石的经济封锁计划,也为后来中央红军与粤军举行“罗塘谈判”及其后来的战略转移的成功,埋下了伏笔。“广裕兴”商号是中央苏区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经济封锁的重要交易伙伴,在中央苏区贸易史上占重要的地位。当年的中央对外贸易总局江口外贸分局旧址,现已成为江西省级文保单位。
傍晚,攀高铺古巷里稀落落的几盏路灯,泛着微光。出巷子口右转四五十米就是古城赣州的涌金门。涌金门外的贡水,浩浩荡荡地于前方不远的八境台下,汇入了千里之赣江。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的红军故事,就像这苍茫的赣水永远、永远的流传!
主要参考资料:
王莉茹:《赣南商贾广裕兴》,2017年8月印刷,内部资料。
陈昌保:《赣州历史概览》,第143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 8月出版。
3,钟庆作 陈安:《中央对外贸易总局的设立及其活动》《赣南日报》2022年8月3日。
作者简介:曾平,男。江西理工大学宣传部原新闻中心编辑,现退休。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赣州市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赣州客家联谊会理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客家专业委员会会员。著有《客乡寻根集》《客家轶闻趣事录》《我们的故事》等。电话13979707875,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