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相信俄罗斯一定会胜利文/舟自横渡
几两枪毙烧①下肚
一个说普京太善良
不忍心扔原子弹
一个说普京在下大棋
核潜艇到了美帝家门口
一个说普京太厉害
单挑北约
拿乌克兰做诱饵
引北约上钩
不一会儿功夫
桌上的盘子已空
而他们的酒兴正浓
仿佛电视里的专家
坐在我面前
运筹帷幄
但我终究没有开口
你们姓赵吗?
因为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醉了
一个说三个月没发工资了
一个说儿子的学费到哪里去借
一个说老爹的管子只能拔了
我看夜色已浓
小面馆里的烟火
也被风云激荡
注①
当地对劣质酒的别称。
尚钟铭读诗:
这首诗以冷静克制的笔调和强烈的戏剧性对比,深刻揭示了在宏大叙事包装下的战争宣传与现实个体苦难之间的巨大鸿沟,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现实批判力量。
“他们相信俄罗斯一定会胜利” 是一个陈述句,预先设定了“他们”的立场和信念。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距离感,暗示了叙述者(“我”)与“他们”观点并不一致。标题制造了一种“已知答案”的阅读期待,但诗歌内容恰恰是对这个“信念”来源和实质的解构与讽刺。
开篇即以市井俚语“几两枪毙烧下肚”:(注① 劣质酒)点明场景(小酒馆、小面馆)和人物状态(底层民众、借酒消愁)。词语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枪毙烧”暗示廉价劣质甚至有害),奠定了压抑、粗粝的基调。
“不一会儿功夫 / 桌上的盘子已空 / 而他们的酒兴正浓”:简洁的叙述勾勒出底层生活的窘迫(食物快速消耗完)和精神的麻醉(酒兴浓)。物质匮乏与精神亢奋形成初步对比。同时,“他们”的英雄叙事与宏大幻想也随着酒劲而步入胜利的大道。
“普京太善良 / 不忍心扔原子弹”:将核战争的恐怖轻描淡写为“善良”的克制,暴露了对战争毁灭性后果的漠视和无知。
“普京在下大棋 / 核潜艇到了美帝家门口”:信奉阴谋论式的宏大战略,将复杂的国际局势简化为个人英雄主义的“下棋”,体现了信息茧房和宣传灌输的深刻影响。
“普京太厉害 / 单挑北约 / 拿乌克兰做诱饵 / 引北约上钩”:进一步将战争浪漫化、英雄化(“单挑北约”),甚至将乌克兰人民的苦难工具化(“做诱饵”)。这是一种完全脱离现实、被宣传机器塑造的战争观。
“仿佛电视里的专家 / 坐在我面前 / 运筹帷幄”:点明根源。他们的言论与官方媒体、所谓“专家”的论调如出一辙,揭示了主流宣传对底层民众认知的塑造力量。他们模仿着权威的姿态(“运筹帷幄”),却身处廉价小馆,充满了荒诞感。
“但我终究没有开口 / 你们姓赵吗?”:这是诗歌的戏剧性转折和高潮。叙述者保持着清醒的观察和距离,也是对荒诞言论的无声批判。同时,沉默可能包含着无力感、疏离感或避免冲突的考量。
“你们姓赵吗?”:这个未出口的质问是核心批判!典出鲁迅《阿Q正传》赵太爷的形象,意指“权贵阶层”、“既得利益者”或“统治阶级”。此处潜台词是:你们(生活拮据的底层)在这里狂热地支持战争、赞美强权,仿佛自己是决策者(“运筹帷幄”),但你们真的属于那个能从中获益的“赵家”阶层吗?你们的狂热与你们的实际身份和处境难道不是巨大的讽刺?
质问未出口的原因是“因为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醉了”。这为下文埋下伏笔,也暗示了这种狂热言论可能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麻痹。
而急转直下的现实困境势不可挡: 紧接着,三个酒客醉态之下吐露的真言,瞬间击碎了之前的宏大叙事:
“三个月没发工资了”:生存的基本保障丧失。
“儿子的学费到哪里去借”:下一代的未来无着落。
“老爹的管子只能拔了”:亲人的医疗救助被迫放弃,直面生死的残酷抉择。
这三句是血淋淋的现实,与前面关于核武器、大棋局、单挑北约的空洞豪言形成毁灭性的对比。它清晰地表明:真正困扰这些“爱国者”的,根本不是远方的战争胜负,而是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和个人家庭的巨大苦难。
但诗人的敏锐和悲悯不止于此,结尾的升华使日常烟火与宏大“风云”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我看夜色已浓 / 小面馆里的烟火 / 也被风云激荡”
“夜色已浓”:既指物理时间,也喻指现实的沉重和迷茫。
“小面馆里的烟火”:明确指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吃饭、生计、平凡的人间气息。
“也被风云激荡”:这里的“风云”显然指代国际政治风云、战争风云。结尾这句是诗眼:它揭示了宏大叙事(战争、政治)对微观个体生活无孔不入的侵扰和挤压。即使是最底层的烟火气,也无可避免地被卷入、被波及、被“激荡”。
“激荡”一词用得极妙。它可以是汹涌的冲击(如战争带来的经济制裁、物价波动影响生计),也可以是宣传风暴的席卷(如电视里的“风云”激荡了酒馆里的头脑)。普通人的安稳生活被彻底打乱和笼罩。
它暗示了“他们”看似荒诞的言论,某种程度上正是被这“风云”裹挟、塑造甚至扭曲的结果。他们的苦难,更是这“风云”的直接或间接后果。
结尾冷静而充满张力,将个人的微小与时代的洪流、日常的脆弱与政治的狂暴并置,留下无尽的叹息和思考空间。这“烟火”在“风云”中的飘摇,正是无数普通人在时代变局下的真实写照。
总结评价:
主题深刻: 尖锐地批判了脱离民众疾苦的战争宣传和民族主义狂热,无情揭示了宏大叙事掩盖下的个体苦难。直指核心问题:谁在受益?谁在承受?普通人的狂热是否与自身利益背道而驰?
手法精妙:强烈的对比/反讽接二连三, 醉汉的豪言壮语 VS 自身的悲惨现实;电视专家的腔调 VS 小面馆的环境;国家层面的“风云” VS 个体的“烟火”。
精准的白描: 语言简洁有力,通过对话和细节刻画人物与环境,不加过多主观评论,却力透纸背。
戏剧性结构: 前半部分铺垫狂热言论,中间插入叙述者内心质问作为转折,后半部分突然揭露残酷现实,结尾升华主题,结构紧凑有力。
意象运用: “枪毙烧”(底层生活与精神麻醉)、“盘子已空/酒兴正浓”(匮乏与亢奋)、“运筹帷幄”(模仿权威的荒诞)、“姓赵”(阶级/利益归属的质问)、“烟火/风云”(个体日常与时代洪流的冲突),意象选择精准,内涵丰富。
现实意义:这首诗具有普世价值,它不仅针对特定的俄乌战争和俄罗斯宣传,也深刻反映了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当宏大叙事(无论是战争、意识形态还是民族主义)遮蔽个体苦难、扭曲民众认知时所产生的荒诞与悲剧。它提醒人们警惕宣传机器,关注被宏大话语淹没的真实声音和人间疾苦。
无疑,《他们相信俄罗斯一定会胜利》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讽刺诗。它以其冷峻的观察、巧妙的对比、深刻的反讽和充满张力的结尾,成功地撕开了狂热表象,暴露出底层民众在宏大叙事裹挟下的认知困境与现实苦难,发出了对战争宣传、信息操控和社会不公的有力控诉和深刻反思。这首诗的力量在于它超越了具体事件,触动了关于个体生存、认知自由与现实真相的普遍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