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澽水河上有廊桥
文图/樊春亮

近日来酷暑难耐,早晨七点家内温度已经超过28℃,在韩城哪里能寻找到凉快的地方?趁着太阳公公还没有发威,吃过早饭我和先生驱车来到了澽水河廊桥纳凉。
该廊桥位于韩城金城区夏阳村以东,108国道和澽水河交汇处以北大约300米的澽水河上,全长目测近百米,高20米左右。整个桥上有凉亭覆盖,雕梁画栋,精美绝伦。站在桥上四顾,北边远处是雄伟壮观的西延桥和古城,南边是车辆川流不息的108国道和绿意绵绵的庄稼地,西边是巍巍梁山连绵起伏,东边是新城区拔地而起的座座高楼。

这里不仅芦苇荡漾,凉风习习,澽水河潺潺流过,是天然纳凉休闲的好去处,而且十二个廊柱上绘有《二十四孝故事》精美图画,每一幅都栩栩如生,是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汇集而成。我和先生在纳凉休闲的同时,逐一辨认,查询出处和意义,深感自己才疏学浅和中国孝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十四孝就是二十四个故事,分别是: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 、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 、怀橘遗亲、扇枕温衾 、行佣供母、闻雷泣墓 、哭竹生笋 、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等。

为什么要“孝”?其实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父母给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在今天看来,这些故事有一些封建主义色彩(孝感动天、哭竹生笋、埋儿奉母等),但依然十分感人。 随着物质条件日益丰富,我们并非要按二十四孝样样照办,而是通过这些故事,学习古人的尽孝方式来告诉后人如何去孝敬父母。我们不仅要满足父母物质需求(百里负米、卧冰求鲤等),更多是关心父母的精神需求(戏彩娱亲、亲尝汤药等),有时间陪父母说说话或者打个电话,听听他们的唠叨,而不是过一次母亲节或者父亲节,送件礼物那么简单。

廊桥两头的廊柱上还绘有韩城人史圣司马迁的故事,让我们对孝道有更深层次的诠释。他的父亲司马谈在临终前有家训《命子迁》:"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孝道,始于奉养双亲,进而侍奉君主,最终在于立身扬名。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才是最大的孝道。司马迁正是因为听从了父亲的教导,忍肉负重,历经磨难才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完成了对父亲的遗愿,而名垂青史。

百善孝为先。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是每个人都能时刻侍奉在亲人身边,或为君主效劳,进而名扬天下,成为父母的骄傲。而踏踏实实过好自己的日子,干好本职工作,教育好子女,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也是孝道的一种表现。

当我们得知廊桥的西端是一座未完工的幸福敬老院时,不禁为廊桥设计者的独具匠心折服。韩城自古以来注重家风家训传承,有敬老爱老的传统。遥想老人们入住以后,在这风景如画的桥上散步聊天,其乐融融,偶尔和来探望的子女一起学习重温二十四孝的故事,真是非常应景。

不知不觉火辣辣的太阳已经照到头顶,我们赶紧打道回府。今天澽水廊桥纳凉,学习二十四孝成语故事,真是不虚此行。


樊春亮,女,1970年出生于陕西韩城,爱好文学、摄影、绘画和韩城民俗文化,先后在《韩城文学》、《渭南网》、《都市头条》等公众号发表文章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