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苗族风雨桥
作者:刘学用 陈芳
城步苗族群众素有积德行善、修路架桥的传统。
苗族人民在交通要道和村头寨口的溪河上修建风雨桥,既能方便群众交通、避风挡雨、歇息乘凉,又蕴含了丰富的苗族风水文化。苗族村寨建设讲究风水地势,村寨选址讲究依山傍水,为了不让风水福气随溪流而去,苗族人一般都在村寨下游的溪河上修建风雨桥,祈求保佑村寨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幸福。
风雨桥多跨河而建,整个桥身不用一钉一铆以及其他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风雨桥集桥、廊、亭、塔、楼、阁的建筑特色于一体,桥状似长廊,两侧有櫈,遭风遇雨,行人可以在上面躲避,故名风雨桥。
风雨桥分石礅风雨桥和石拱风雨桥。石礅风雨桥以石或砖砌礅(以石砌为主),礅上建长廊形桥亭,桥面铺木板,亭上盖青瓦,两侧围以木栏杆,架长木板为坐櫈,供行人休息。根据风雨桥的长度确定亭顶建1至5个阁,阁的中柱直压亭梁,阁盖嵌诸多木枋,呈放射状。枋上装饰瓜柱,亭阁壁板上绘龙凤鸟兽花卉图案,脊饰“双龙抢宝”彩塑。主梁底面画阴阳八卦图,檐板及亭阁壁板绘龙凤鸟兽花卉图案或人物故事,雕花图案,精美自然,飞檐翘角,造型优美,蟠龙彩凤,形象逼真,花鸟图案,栩栩如生,人物故事,千古流传。石拱风雨桥用青条石砌拱,根据河流跨度建设单拱风雨桥或多拱风雨桥,拱上建长廊式桥亭,亭的结构与石礅风雨桥亭相似。
城步较有名气的古风雨桥主要有长安营乡的回龙桥、护龙桥、福寿桥、丹口镇的接龙桥、莲花桥、蓬洞的瑶桥、西岩镇的古马桥、牛市桥、花桥、罗汉桥、蒋坊乡的飞山桥等。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新建了许多风雨桥,主要集中在五团、汀坪、丹口、长安营等乡镇,较有名气的有独树村风雨桥、金东村风雨桥、隘上村风雨桥、长坪村风雨桥、德胜村风雨桥、桃林村风雨桥、边溪村风雨桥等。

最有名气的要算城步县城儒林镇的荣昌风雨桥。荣昌风雨桥是清光绪元年(1875年)时任湖北郧阳镇总兵、一品提督城步人龚继昌捐资修建的,文革期间被毁。据考,荣昌桥比世界四座名桥之一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马鞍寨程阳风雨桥(又名永济桥)早半个世纪。巫水古谓雄溪,是城步境内第一大河流。古时候,连接两岸交通的皆为踏水便桥。荣昌桥的前身就是一座踏水桥。它记叙了一段伤心的故事,见证了一个励志人生的誓言。龚继昌本名昌遇,号荣甫,城步四都(今金紫乡)龚家冲人,自幼习武,练就一身本领。为了生活,他做过挑夫,往返于湘桂盐道,每担挑盐一百七八十斤。一次,过南门河踏水桥时,不小心连人带盐落入水中。他爬上对岸,来到杨老板的粑粑店,赊账吃了饭,他对人们说,将来若有出头之日,一定要在这南门河上修一座大桥。后来他在广西投奔清军楚勇将领刘长佑,镇压太平军李秀成。后随曾国藩的湘军大将席保田部转战江西、湖南、安徽、广东、云南、贵州数省,因在贵州金溪、崇仁等地立下卓著战功,被提升为游击加参将衔,并在城步一、二、四都招兵百余人入其部。同治三年(1864年),龚继昌在江西生擒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之子洪福瑱,翌年被赏换花翎加提督衔,一品封典,全家均受诰封。同治年间因镇压贵州苗军起义有功被清廷加授贵州镇远府总镇,赏云骑蔚世袭、赏黄马褂,后授湖北郧阳镇总兵。光绪元年(1875年)他休假回乡省亲,不忘当初的立誓,不惜捐万金,委托好友吕赞臣在南门河修建了一座风雨桥。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取其号“荣甫”、名“昌遇”的头一字,将桥命名为“荣昌桥”,亦含“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古荣昌桥上建有54间桥廊,2座阁楼,桥两端为积木蜂窝式牌楼,牌楼两边摆着石狮。桥两头所配置的四只青石狮子像忠诚的卫士,镇守着大桥。这样的设计是其他风雨桥所没有的。尤其是造型独具一格,工艺细腻精致。荣昌桥一生充满传奇,也饱经人世沧桑。“大跃进”时代,修城汀、城丹公路时,人们就地取材,把桥上的廊亭拆除,荣昌桥因此成了裸身的公路桥梁。“文革”中后期,为了战争的需要,荣昌桥被炸毁,在原址新建了一座钢筋混泥土桥梁。本世纪初,城步交通事业得到飞跃式发展,竹城公路、城贝公路扩改升级,荣昌桥下游修建了连接竹城、城贝公路的大桥,为荣昌桥减负减压。这时候,人们又期盼古荣昌桥的回归。随着城步打造民族特色生态休闲旅游县城规划的实施,恢复荣昌桥项目被列入了自治县五十五庆的献礼工程。荣昌桥“转世”,苗乡之大幸。2010年城步县委、县人民政府为建设一个富有苗族特色的生态宜居县城,加强对城步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力度,营造更好的民族特色旅游环境,根据《城步苗族自治县民族风格建筑条例》决定在巫水河上游原团结桥、荣昌桥上重修荣昌风雨桥。桥长218.98米,宽12米,总高度27.86米。整座廊桥由5座三层高的亭塔、166间桥廊组成,共五个出口。工匠们不用一钉一铆,只在514根大小杉木柱上凿孔打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将亭廊连为一体。亭塔的木柱粗壮合抱,使整座建筑沉稳雄厚。楼亭造型分别为六角、四角撵顶、歇山顶,飞檐重叠,起伏有序,错落有致。中央廊亭上嵌七葫芦宝顶,依次为五葫芦宝顶,两边廊道顶上嵌有牛角宝冠。桥面中间为6米宽车行道,两旁是3米宽的廊道,廊道内侧打了栏杆,外侧置有靠背,靠背下方横置木板,供行人歇息。从桥的侧面看,廊道从桥沿挑出1米,柱脚悬在半空,呈现出苗家吊脚楼的神韵。苗乡建设者们匠心独运,沿亭、廊檐边和石拱上方铺设彩灯管线。建成后整座桥富丽堂皇,雄伟壮观,气象恢弘,若一道灿烂的彩虹气贯南北,每当夜幕降临,霓虹闪烁,荣昌桥宛若富丽堂皇的宫殿。她的身影倒映巫水,被荡漾的碧波推动,如同海市蜃楼的仙境,成为城步一道新的亮丽风景。

苗族风雨桥除了为群众提供避风挡雨、交通出行、夏日乘凉的便利外,还集中展示了苗族浓郁的建筑文化、雕刻文化、绘画文化和宗教文化,同时还是举行拦门酒、情歌对唱、长龙宴、寨老议事等重要民俗活动的地方,是苗族重要的民俗活动场所。
刘学用(1968-),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民族文化研究工作者,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委员会苗学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南省苗学学会会员、城步苗族自治县苗学学会会员,主要以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苗族文化等方面为主要研究方向,在《中国民zu报》、《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苗族网》、《中国智库网》、《湖南文化》、《邵阳日报》等媒体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其中,《全国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比较研究》荣获2015年度湖南省社科院论文评选一等奖。
陈芳(1977-),女,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系湖南省苗学学会会员,县文化馆非遗专干,主要以城步苗族文化、传统习俗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非遗,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级非遗——城步苗族龙舞》、《湖南省级非遗——城步苗族油茶习俗》等,论文《“苗乡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传承、保护与发展浅探》、《浅谈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荣获湖南省苗学学会论文评选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