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
·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观2013年央视空中剧院的京剧节目有感
·
【邹琦新】
·
(央视戏曲频道“空中剧院”栏目,于2003年1月开播以来,经常观看其播放的剧目,是我退休以后重要的娱乐方式。前期不但可以欣赏到一批优秀传统剧目,更能经常欣赏到多个院团的新编剧目。后来“空中剧院”逐渐减少播放各个院团的新编剧目。所以,我在2014年初撰写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观2013年央视空中剧院的京剧节目有感》中就对此提出过意见。然而,“空中剧院”近期竟然更少播放各个院团的新编剧目,因此,有必要重申对这一现象的意见。)
·
世界上所有的剧院,无论巴黎歌剧院,还是悉尼歌剧院,无论维也纳的金色大厅,还是莫斯科大剧院,即使纽约百老汇的剧院群落,都难以同中国央视的空中剧院比肩。空中剧院可以将神州大地上各个院团演出的优秀节目转播上银屏,可以将神州大地上多个优秀演员的表演汇聚到银屏,可以将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广大观众吸引至银屏……空中剧院作为中国独有的戏曲艺术的专业电视频道,它直播和录播的节目,就是中国戏曲艺术展示传统的缩影,展露现状的舞台,展望未来的窗口。京剧是我国的国剧,是空中剧院展演的最主要的剧种,因此我仅谈点观看2013年空中剧院的京剧节目的感想。
2013年全年,空中剧院除播放“五四”、“七夕”、“中秋”、“重阳”等戏曲晚会和少京赛、美猴王争霸赛等之外,总计播放京剧整本戏和折子戏98个专场,其中绝大部分为解放前和改革前的传统戏。新时期的新编戏仅有赵葆秀主演的《风雨同仁堂》、窦晓璇主演的《三打陶三春》,以及改革前编剧,改革后由童芷苓主演过,2013年由海外归来的童小苓主演的《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和《武则天》。真正为新世纪的新编戏,仅有吴汝俊主演的《孔圣母》、李宏图主演的《连升三级》、马佳主演的《月照塞北》和孟广禄主演的《项羽》。即使加上根据《青石山》改编的童话剧《九尾玄狐》和根据梅兰芳早期演出本整理的神话剧《麻姑献寿》,空中剧院全年播放改革开放后的新编戏只有10出,占播放的98场京剧中的10·4%。再仔细搜检,无论“五四”青年演员的演唱会,还是“重阳”老年演员的演唱会,或者京剧名家名师的演唱会等,都只唱改革开放前的传统戏,而不唱改革开放后的新编戏。改革开放已达35年,已新编了数以百计的优秀京剧作品,在空中剧院这一全国京剧演出的浓缩版上,竟然只占如此微小的比例,岂不令人担忧、警醒、深思?
我非常费解的是,2013年1月1日至10日,空中剧院开播十周年播放的10场京剧,竟然没有播放一场改革开放后的新编戏,全部播放改革开放前的传统戏。又如空中剧院的上海行,竟然不组织播放尚长荣主演的《曹操与杨修》、史依弘主演的《情殇钟楼》等新编戏;天津行,竟然不组织播放王平主演的《华子良》、孟广禄主演的《郑和》等新编戏;大连行,竟然不组织播放杨赤和于魁智合力打造的《风雨杏黄旗》……而是全部“行”的传统戏,连一出新编的折子戏也没有。
我百思不得其解,估摸是因为全年全国各地各院团,都是以演传统戏为主,空中剧院以现场直播和近期录播为主,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或者是空中剧院的编导们在进行了收视率统计之后,发现传统戏大大高于新编戏,因此以播放传统戏为主来适应消费者的口味。
那么,形成京剧演出“厚古薄今”的现状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作为一个远离京、津、沪、宁、汉等京剧主要根据地的普通观众,我只能从几个方面盲人摸象、管中窥豹了。
中国戏曲艺术之所以在宋、元期间由萌发走向成熟,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因为市民阶层的需求。今天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历史时期,更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空中剧院播放京剧节目时,若有镜头转向观众,见到的往往是华发丛生、皱纹堆笑,只夹杂一些青丝和童颜。大概传统观众习惯于从“耳熟能详”的唱念和“百看不厌”的做舞这些传统戏中,才能轻松愉快地获得艺术陶醉吧,何必费心尽力去欣赏新的人物、新的情节和新的唱段、新的舞蹈呢?市场规律是客观规律,不可违背,但可适应,更需运用,如何培育新的观众群体,这可是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戏曲艺术从诞生到成熟,都是建立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和观众文化比较低下的农耕经济基础之上。比如因为灯光不明亮,所以用脸谱来凸显,因为舞台较狭小,所以用马鞭来虚拟……现在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时代、电子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观众文化素质极大提高的客观环境中,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如何才能同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现代影视艺术抗衡、竞争,这也是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戏曲艺术的传统演出体制,实际上是明星制,是以一个或几个名角组班,虽有根据地,但大多转战各个“码头”以求生存和发展。虽然各个流派各有自身的拿手好戏,但也有各个戏班和各个名角共演的骨子老戏。比如《失·空·斩》、《大·探·二》、《龙凤呈祥》、《四郎探母》、《玉堂春》、《白蛇传》等。这些经典剧目就是历经较长时间的淘洗和多个名角的打磨而成,因而能够长久留传和广泛流传。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编京剧,无论尚长荣的《曹操与杨修》、朱世慧的《徐九经升官记》,还是李维康的《蝶恋花》、赵葆秀的《风雨同仁堂》,或者王平的《华子良》、陈少云的《成败萧何》等,都只见原创者的初期演出,未见其他院团和其他名角的演出,因而难于提高,也不利普及,这似乎也是一个重大课题。
我观看了2013年空中剧院播放的京剧节目后,实有唐代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感。当然,观看了历届青京赛、少京赛、学京赛、票友赛和历届青研班、流派班等的京剧专场演出后,又确实钦佩我国京剧人费心尽力地扶厦挽澜。又如《大唐贵妃》、《晋德裕》、《赤壁》、《天下归心》等,都是调集多个院团,汇聚多个名角,运用多种现代科技,采用多种艺术形式,并聘请著名话剧导演陈顒、著名舞蹈导演张继刚、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等执导,进行大规模、多投入、精制造。这大概是为了适应新的时代、新的市场、新的观众而进行的崭新大型创造吧!效果究竟如何,尚需拭目以待。
梅葆玖最近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的一些看法,是否可以作为我国京剧艺术未来发展的方向:“他(梅兰芳)是根据固有的基础,在不同时代,根据客观要求,根据国内外观众对艺术的认同,自己逐步提高”,所以“他排了那么多戏那么成功”。
·
(2014年1月8日起笔,1月12日二稿,2024年6月16日删改)
·

武媚娘(范冰冰)
·
【作者简介】邹琦新,男,1938年生于湖南长沙,1962年毕业于湖南师院中文系,1970年调到湖南邵阳师专中文科任教,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晋升为教授,2007年在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退休。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邵阳师专”系列文章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
点击链接-肖殿群《搏命梅山女》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