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秧插秧诗行
作者:周其河
对于农家人来说,抢收、抢种这个"双抢",就是一场拼搏,一场战斗。与季节抢时间争速度,刻不容缓。曾经的“双抢”,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双抢"放忙假十来天,我随着生产队人群实实在在的忙碌起来。
每天早上三四点钟,上工的哨声清脆悦耳,人们赶着清晨的凉爽,来到田头割麦,或者拔秧,有条不紊地劳作着,忙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去吃饭。好在临上工前,我吃了妈妈提前给我准备好的早点,不觉得饿。
到了响午时分,骄阳似火,热浪滚滚,人们便回家避让酷暑,歇息到下午三点许,各人忙各人的活,一直到傍晚七点才休工。"双抢"那些日,天天如此。一天劳累下来,整个身子骨都有累散的感觉,但麦子不抢完,待插的秧未插完,容不得农家人有半点的懈怠按照分工、我加入拔秧的行列。老队长说是比割麦轻松,此活不算太累,也能学点技巧。
拔秧是插秧的前提,一上午的任务是拔好拔足秧苗。拔秧看上去是粗活,但实际上操作起来是个细活,要讲究技巧的,光凭力气是不管用的。会拔秧的,拔起的秧,根齐苗直,看上去齐测涮的。不会拔的,拔起的秧苗乱糟糟的,像狗扒猫挪,秧根高低不平,凌乱难堪。插秧的人插到这样的秧苗,会牢骚满腹,甚至还骂娘的。
好在我旁边有个堂叔,他手把手教我如何拔秧,他的示范动作,让我记得明明白白:右手手掌向外搂秧,再将拔好的秧苗快速传递到左手,这样一搂一按,速度挺快,又不零乱,很有节奏感。拔足一手秧苗后,用手掌一拢,然后双手扶着秧苗洗去泥。抽洗干净后,用备好的稻草茎扎紧秧苗。
我认真琢磨着堂叔的一连串麻利地动作,学着照他的样儿做,他也不厌其烦地教我,经过几下的示范模拟,很快学会了拔秧的各个环节,只不过速度慢了一点。
看似简单的农活,也有这么多的道道儿。因而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必须要讲究规范与技能。
拔了两个多小时的秧苗,我发现几个堂叔身后已经排开一溜溜整齐的秧苗,数数大约有二三百个秧把,而我才有七八十个。他们还夸我秧拔的好,学得挺快的。
放工的哨子响了,我连忙跑到秧田边的小沟里洗个干净,穿上鞋坐在树荫下乘凉,好好的放松一下。
回家吃了午饭,在家西山头的树荫下,放着躺椅美美的睡上一觉。一觉醒来疲惫全没了,喝着妈倒给我的茶,不经意间想起一首古诗:半夜呼儿趁晓耕,赢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是啊,农民种植庄稼真的不易,起早贪黑,忙内忙外,吃辛受苦很劳累。只有经过自己的艰辛劳作,方知"粒粒皆辛苦”的意思。
下午大约三点半时分,歇工的人们陆续就位。太阳虽偏西,但余威仍在,赤脚走在滚烫的泥路上,脚底板钻心的烫,虽不”锄禾日当午”,但有“农夫心里如汤煮”之感受,由于阳光的曝射,插秧田里的水烫脚,没下过水的人,一时很难适应的。我看了几个堂哥下田时,丝毫没有犹豫,迈开脚步蹭蹭蹭下了田。他们配合默契,两人相互拉好尼绒线,并两头固定好。堂哥其套帮我拉了线。然后站在自己插秧的躺上,摆开插秧的架式。我试探着用脚尖伸进水中,直烫得往回缩,不由得直咧嘴,但也无奈。这正应验了农村的一句古话:双夏种田,上面晒死,下面烫死。
插秧既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会插秧的,双脚叉开,左手拿着一把秧把,右手拈开一小撮秧苗,弓着腰轻轻把秧苗插入水田中,横行六株从左插到右,再从右插到左,接着后退一步,按此有序播下去。这样,越插越顺手,越插越得劲。大伙儿争先恐后,谁也不愿意落后,谁也不愿吃“包子”。因为吃"包子"的人,跟不上趟,那是被人瞧不起的。”腰杆儿弯正,禾苗插直,手臂不要靠在膝盖上,双脚不要乱踏,"堂哥其雪不停的告诫我。我按照他的指点,动作也就灵动了一点,手脚配合也自如了。
插秧这活儿,虽不怎么太累,只是觉得腰酸背痛,但为了不吃“包子",只得忍耐坚持,时间长了也就不感觉怎么的了。此时我思绪万千,一古脑儿的转动着。想到“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一幅人和自然和谐交融的画卷,让人情趣盎然。诗中没有一个字用到"绿",而出现在我们面前,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真是江南田园风光美呀!
由于田块长,一趟秧要插一个半小时才到头。我累得喘气都不均匀了,好不容易插到头,赶上了大伙儿的趟。不管田埂上泥巴,我一屁股坐下去,喘着粗气歇息会儿。
不一会儿,抬头一看,人家第二趟拉线成功了,堂兄其雪帮我拉好了线。我赶紧带小跑来到南田头,鼓足勇气,打足精神,开始了第二趟插秧。"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一边插秧,一边回味着诗意。诗中描绘了插秧的情景,揭示了深刻的哲理。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也是进步。一般人是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诗中的“低头便见水中天",就是要求我们"敦兮其若补,旷兮其若谷。”,谦虚谨慎,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一般人总以为人生直向前走,才能风光进步。而诗中告诉我们,以退为进,万事无如退步好"。农夫边插边退,只有退步,才能把秧全部插好,从而实现了工作的不断向前推进。这也告诫我们,当与别人发生争执时,如各退一步,留给彼此冷静的空间,就能化解矛盾,就能海阔天空。
一天的农民当下来,让我品味什么叫艰辛的了。插秧,大地的诗篇在绿意盎然中抒写。绿色的田块里,秧苗一行行,横也成行,竖也成行,真是美如画。嫩绿的秧苗在微风中摇曳,宛如诗意的画卷。
夕阳的余晖照耀着农家人的疲累的身躯,古铜色的脸显得黑紫发亮,我望着朴实敦厚的农家人,更加敬佩,更加敬仰,一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
【作者简介】周其河,江苏阜宁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退役军人。县市级作家协会会员,市诗词学会会员。担任中心校校长兼支部书记期间,该校是盐城市中心校中唯一的市级模范学校。一个爱唱歌的文学业余爱好者,笔耕不辍,诸多作品散见于纸刊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