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滩遐想
文/依沙克
儿时常听同桌好友“河南娃”冷冰说家乡河南,一望无际的平川,大片大片的麦田,村庄连村庄,林木环抱着城乡,就连山也是绿的,朋友的描述,在我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对河南这个遥远而神秘地方向往的种子。
就在我年近半百之际,有幸成为哈密地区少数民族作家“看中原、说河南、话援疆”采风团一员。于2012年8月中旬赴豫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圆了我河南一游之梦,亲眼目睹了中原大地美丽景色,亲身感受了河南人民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深情厚爱,体会到了河南无私援疆之情谊,也更加深了河南印象,产生了许多感想。
感受厚重文化
考察活动,首先接触的当然是文学界了。到了郑州,我们受到了省文联的热情接待。参观省文学院并与河南著名作家们进行了座谈,通过参观和省文联领导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河南文学事业发展的今昔,知道了河南文化大省文学创作的辉煌成果。
中原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缩影,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历程。群星璀璨,大师辈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上世纪五十年代河南省文联成立后,致力于繁荣发展河南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使得作家队伍逐步形成一支文艺劲旅,揭开了河南文艺界历史性的新篇章。
改革开放后河南省文联面对文艺工作的新形势,以高度的责任感,努力做好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担负起联络、协调、服务的职责,团结和组织全省文艺工作者与时俱进,努力推进全省的文艺事业的发展。中原作家群、中原书风、中原画风等在全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各个门类的艺术作品数量之多,形式、风格、流派之多,体裁主题之丰富,都走在全国之前,“文学豫军”为全国关注。涌现出了像张一弓、二月河等一大批著名作家和文艺家。河南文艺的发展繁荣证明中原文化的博大深厚,证明了文化大省的深厚底蕴,文学发展繁荣的辉煌。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文学爱好者,此次一行大开了眼界,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博大感性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了学习汉文化的兴趣,增强了信心,坚定了决心,发展多元文化,繁荣好少数民族文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黄河滩上骏马情
八月,黄河两岸百花绽放,花香随轻风散来,弥漫在空气中。野生柳丝,一蓬一蓬,错落地长着,枝条很长,微风轻拂,婀娜摆动,勾出人们美好的想象。我们来到黄河滩,看到了气势磅礴的中华母亲河——黄河。
河滩上有十几匹骏马供游人骑或照相留影,其中三、四匹身躯高大、颇似新疆伊犁马。我便问主人此马的故乡,主人答从新疆高价引进,让我猜准了。说来也奇怪,我走近那些马儿时,马也打着响鼻向我走来,并亲切地在身体上蹭来蹭去,似乎认出故乡人,仿佛向我倾诉思乡之情和自己为豫新友谊所做的工作。此时此刻,我被这个“老乡”的举动所感动。我对黄河滩亲切了,我对马儿亲切了。我在想,黄河以母亲乳汁般甘甜的水使它驻足于此,甘愿献身于河南的旅游文化业。我暗道:“伙计你真棒,好样的,你成为了豫新两地友好往来的天马!”
河滩是黄河的造化,作业母亲河,黄河流淌了几千年,也被人们诉说了几千年。巴颜喀拉山崇山峻岭中,一条清澈的小溪,依山势而流,浪花携带着一串串叮咚的声响同路欢歌,一路蹦跳。溪水青绿碧透,泛着晶晶的光,小溪逐渐汇聚。这个小溪就是黄河之源。从源头到中原腹地,几千米的落差,将一条小溪变成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汹涌澎湃,惊涛拍岸。史书记载着黄河多次的泛滥给两岸儿女带来无数灾难,只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毛主席“我们一定要把黄河治理好!”的伟大号召,一个个黄河治理工程相继完工,黄河终于按照人民意志造福于人类。今天,我们感恩黄河,因为她流出了黄皮肤的种族群落,流出了肥田活野,流出了灿烂的文化和文明。
今天黄河又流出了河南援疆伟大之举,黄河滩上骏马也多了一份人情,我们感动又多了一份。
吃烩面联想
新疆人偏爱面食,尤其是维吾尔族人爱吃拉条子、拌面。此次赴豫考察学习,主人高标准接待了我们,但是吃不到新疆人口味的面食。全程负责接待我们的省文联秘书长,是一们聪明、机灵的中年男子,他很快发现了我们的心思,便特意安排我们到一家规模不小的回民餐厅吃饭。
烩面是这家餐厅的特色饭食之一,也是全市最有名气的。秘书长在途中告诉我们:今天让大家吃到近似新疆面食的饭。桌上摆满了大碟小盘的美味佳肴,酒过三巡后,秘书长嘱咐服务员上烩面,不上不知道,一上吓一跳。只见足有小盆一般大的瓷碗盛了满满一碗羊肉面汤,这就是河南烩面。一碗热气腾腾又漂着油花的烩面放在面前,我早已馋得流下了口水,顾不得主人的邀请,放足辣椒,嚼着糖蒜,大口吃了起来,直吃得我满头大汗,周身通泰,酒劲儿也跑得无影无踪。不知不觉,那一大碗烩面一会儿功夫下了肚,要是在家里,这么一大碗饭,足够我吃两顿,不知怎么了,这次我竟然吃掉了足有五两的面,怪乎!
饭后静思,看着那只大瓷碗,它印衬出河南人民的大度和宽容、大方和好客,也使我又一次通过吃烩面这件小小的生活琐事,从内心体会到了中原是粮仓这一说法。河南是农业大省,正因为中原粮食产量在全国之前列,才能使中国这样泱泱大国“丰衣足食”,才孕育了河南人的大方无私。在汝州考察座谈时,市政府秘书长在介绍河南援疆工作时,提及他们的农民人均收入比哈密少一千元,当时我确实不信自己的耳朵,“是我听错了?”不是,真的,同路的老师肯定道。我感动了,是发自内心的感动!“了不起,伟大!”顿时这几个字眼在我脑海里出现了。在自己还没有走上富裕,仍有欠发达县市乡村和贫穷人口的河南省,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援疆,在短短两年之内,投入哈密的援疆资金几个亿!这在我们哈密人眼里是个天文数字,河南省不仅在资金物质上无私援助我们,而且实施了教育援疆、文化、旅游援疆,项目援疆等等,这些无私的援疆后面,有他们多少辛苦和困难啊。
在河南各大中院校培养的哈密学员(学生)已有数千人,我女儿古努巴努·克然木也在河南师大受训两年,女儿深感学习待遇之好。这次考察中我们还看到了河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对赴河南挂职干部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了全面周到的关怀,政治上相信,工作上放心,大胆使用,让他们独当一面,发挥其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提高水平,增强能力。在汝州市领导介绍情况时,专门将哈密赴汝州市任副市长挂职干部伊力哈木·斯拉木的情况做了介绍。他分管经济口和文化领域,对他的工作能力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市政府专为为他一人开设了清餐,安排了一套三居室楼房,使其安心工作......河南干部在新疆,新疆干部在河南,这种融合更使豫哈两地情深谊厚。
河南之行联想多多,一句话,河南人就像大碗烩面一样朴实厚道,大方无私,让人回味无穷,令人难忘。愿豫哈人民友谊像天山青松一样根深蒂固,像黄河流水一样长流不息。



